字词 | 王闿运 |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
释义 | 王闿运1833—1916湖南湘潭人 王闿运1833—1916近代学者、文学家。字壬秋,湖南湘潭人。咸丰七年(1857年)中举人。初在肃顺家执教,后入曾国藩幕,参加镇压太平军。后讲学四川、湖南、江西,主讲成都尊经书院,又为长沙思贤讲舍、衡山船山书院山长,清末授翰林院检讨,加侍讲衔。辛亥革命后任清史馆馆长。其诗文师法汉魏六朝,为晚清拟古派所推崇。著有《湘军志》、《湘绮楼日记》、《湘绮楼诗集、文集》以及经子笺注,编有《八代诗选》,后辑为《湘绮楼全书》。 王闿运
王闿运
共1首 (词)清·王闿运 ① 光绪九年癸未正月五日日记云:“夏芝岑岁有探梅之约,每以人日载酒定王台。余前有和白石词及诗。今岁更于六日招饮,因用草窗《春游词》先成一阕。” 探梅信。 看乍入新年,东风相趁。 喜词人依旧,韶光艳华鬓。 几年人日寻芳约,春早佳期近。 更多情,逗酒迎香,斗诗催韵。 红绽北枝认。 似汉月窥檐,湘烟长晕。 云麓台前、游屐没苔璺。 登临共道遨头好,花与人俱俊。 料今年、先占一分春稳。 共1首 (词)清·王闿运 烹得黄羊。 喜厨中酒熟,甑里糕香。 团圞无镜,听儿女、有家当。 五穷辞去去东洋。 依然那时、镫光烛光。 消得我、七十次,香花供养。 惆怅。 休更想。 要识世间(《清名家词》作“世界”。),苦乐常相傍。 范釜常寒,梁炊不熟,他日欢情无量。 勘破流年似回环,只愁霜鬓明朝长。 谁思量。 紫姑神、如愿酬饷。 共1首 (词)清·王闿运 ① 光绪二十七年辛丑四月十四日日记云:“为俞廙仙题彭雪琴画梅,调《归国谣》。” 姑射貌。旧日酒边曾索笑。 春风吹醒人年少。花开花落情多少。 明蟾照。人间只有西湖好⑴。 共1首 (词)清·王闿运 ① 同治十年辛未七月二十四日日记云:“泊司马庄西岸。白露届期,舟暑未减,晴窗风槛,有忆良时,作《寿楼春》一阙。” 看西风吹云。 只偷年换节,助老欺人。 刚有疏芦瘦柳,为他销魂。 残月影,秋烟根。 又豆花、依依遮门。 奈暑气低篷,阴尘笼店,无趣访江村。 良时去,佳期新。 怎闲眠闲坐,闲过黄昏。 忆得新秋凉味,画楼平分。 嫌酒暖,愁香熏。 到恁时,罗衣温存。 空梦著今宵,银河玉阶清露痕。 共1首 (词)清·王闿运 春梦无拘管。 人去后,粉墙花影撩乱。 分明月在,阑干倚处,佩香犹暖。 荼蘼似肯相伴。 奈夏雨、池台绿换。 只刺藤、曾罥罗裙,横斜占了西苑。 窗前帕印脂冰,床偎簟汗,娇笑如见。 重帘暂护,芳尘莫扫,一方空院。 良缘若道真断。 怎犹得、欢情在眼。 耐思量、惟有闲愁,依依傍晚。 共1首 (词)清·王闿运 眉语兜欢,颊窝添笑,教人无那凉宵。 凤帷双掩,香魂暗共钗摇。 爱袅娜,作(去声。)憨娇。 把云衣、绉折红绡。 翠鸳浓睡,防他梦醒,莫把镫挑。 前度暗咽琼箫。 怨春风梦远,枕上遥遥。 罗裙半幅,误翻酒污难消。 香篆冷,钿云飘。 好留仙、捻住纤腰。 怕伊重见,眼波溜处,羞也么潮。 共1首 (词)清·王闿运 ① 同治十年辛未六月一日日记云:“钞旧词与小舲,既书二句,嫌结句不吉利,乃就改写为《南乡子》赋得惜花春起早。”又云:“此词甚有北宋人意致。” 春恨压屏山。 细雨欺花困牡丹。 雨若再晴花再艳,应难。 唤起双鬟摘下看。 凭软曲阑干。 晓逗微光似不寒。 忽地玉阶风过,觉衣单。 重入罗帏又懒眠(自评:“此词有北宋人意致。”)。 共1首 (词)清·王闿运 ① 光绪七年辛巳十二月廿二日日记云:“作寿苏词 八归》。”寿苏,谓纪念苏轼生日,见《郭嵩焘日记》光绪七年十二月十九日。 年年雅会,处处新诗,谁知(知谁)暗里催老。 散仙勘破人间世,付与将来好事,家家东道。 湘上平安多福地,把海内、风流占了。 更有(况新有)峨眉归客。 戏(觑)著雪鸿爪。 借问寿苏故(胡)事,自覃溪去后,唯有杨家酒好(谓海琴。)。 三年梦里,八仙局外(同治间军机前后八仙。),又见尊前一笑。 想(使)文章嬉骂,空洞⑴胸怀可同调。 且较量,红烛光中(寒),绿梅花外(暖),甚处得春早。 共1首 (词)清·王闿运 更无风,漫流平碧,轻舟漾到鸥边。 看远浦、隔回江浪,夕阴留住春烟。 离情那天。 清和芳草绵绵。 休道别愁难摸,一时载满湖船。 忆腻水脂红,粉娇桃嫩,惹衣香沁,露酣蕖重,如今独自凭阑望眼,遥山黛色依然。 早娟娟。 前番明蟾又弦。 共1首 (词)清·王闿运 小舟困懒,曲溆弯环,细雨风剪。 春去宵寒,漫道柳绵烟暖。 前浦燕来看似熟,暮云鸠语如相唤。 但朝朝、被新潮赚去,随风吹转。 料别后、红窗暗坐,计日量程,早过巫巘。 肯梦相寻,梦定比人行远。 自是无心随去棹,争知有恨销年箭。 怕匆匆,作(去声。)桃源,迷仙刘阮。 共1首 (词)清·王闿运 ① 并见光绪三十一年乙巳十一月四日日记。 汉宫唐殿,夕照外、并无禾黍。 更⑴五载秋风,依稀谁记,前度雕阑绮署。 反挂珊钩,旁人见、也被笑,匆匆来去。 看彩凤帷空,盘螭金暗,哑咿鸦语。 无数(延伫)。 翠緌鸣玉,趋(朝)班鹓(鸳)鹭。 想待漏星稀,退朝云散,看尽终南黛妩。 古往今来,前因后果,留得许多词句。 但一角危楼,无人共倚,朱颜如故。 共1首 (词)清·王闿运 ① 宣统元年己酉五月二十四日日记题作“《梦芙蓉》题王太守《戴笠图》。” 几辈清流,选谏草、更得(将)谏垣甄别。 此生亲见,三度杨花榆荚。 那禁得、宫树流莺,有百般巧语,暗似鶗鴂。 不如早去,一任寄巢啼血。 江湖未须回首,向故山隐处,自寻薇蕨。 渔阳鼙鼓动地(入破),苍黄(烟尘)宫阙。 问东门、(一作风)那时帐饮,更(空)怅望、斜阳柳隙。 一掬离恨,都付与、铜琵(仄声。)铁笛。 共1首 (词)清·王闿运 ① 光绪二十九年癸卯七月二十九日日记云:“见双蝶交飞,赏伫久之,作一小词。” 二月相逢后。 正见凉秋篱豆。 玉阶前几日,长苔绣。 艳影交飞,略比春前瘦。 无酒无花候。 莫更兜人,有些(只防)离恨迤逗。 闲幔消长昼。 漫道诗情依旧。 薄罗歌扇冷,舞裙皱。 桂小香寒,怎似牡丹双宿。 晴日金钗溜。 为报西风,尽他罗袖消受。 共3首 (词)清·王闿运 正云外、层阴乍霁,又引天际,送春余恨。 半老江湖,怨晴愁雨,没期准。 沙头风色,从来是,催离信。 五渚任兴亡,忘不了,蔫花啼粉。 春晚,但看流水去,谁管佳人远近。 征帆似笋,指吴蜀浪高涛愤。 恁渺渺、万里烟波,楚宫外、柳绵吹尽。 便跨海楼船,不抵鸱夷俘稳。 (词)清·王闿运 ① 并见光绪二十二年丙申二月十三日日记。 记曾探、山阴春晓。 思发花前,兴先云到。 王谢风流,远情都说宦游好。 玉骢珠舫,刚一洗、酸寒稿。 况鹤畔琴边,自指点、年时游钓。 吟啸。 正汾阴听雁,又是洞庭秋早(又早洞庭飞棹)。 渔蓑豸绣,总不负、江山文藻。 更到处、胜侣高朋,闲添入奚囊诗料。 但展卷看题,空想图中三妙⑴。 (词)清·王闿运 ① 光绪九年癸未九月二十六日日记云:“魏冯周刘胡入谈。胡问《碧山词》千篇一律,难于去取。余云咏物分题之所自盛,亦字字斟酌,但不必作耳。因举纸煤示之,云此亦徵诗,岂能不作乎?……胡生既退,因用王调《长亭怨》赋纸煤一阙。” 正妆罢、搓胭掐粉。 早又拈起,麝煤纤笢。 巧削葱根,细吹兰气,口脂(卷红)晕。 酒边茶后,频敲处、微红印。 看似碧蕉心,不许展、春风半(一)寸。 香烬。 怎知香歇罢(处),刚被冷茸留衬。 殷勤记(接)取,喜罗袖、暗笼低抆(暮钟相近)。 问那日、细写(待写尽、玉版)相思,待(便)烧了、成灰教认。 莫去点(点作)孤镫,长⑴是照人离恨。 共3首 (词)清·王闿运 序:癸未军事,为中兴一大关纽,吾友彭张南防,幸无败阙,然为之捏汗屡矣。有游瀚海参军事者,作携妓看剑图,阅七年,于天津请题,因作二阕。前借酒杯,后题本事,亦他日一段公案。 ① 据光绪十五年己丑四月十六日日记补。日记云:“郑太尊请题狎妓小照,愠其无礼,久不下笔,偶忆雪琴小姑事,因作《采桑子》二阕。” 小姑吟罢英雄老,再起南征。 转恨余生,凄诉琴声杂鼓声。 微之也悔从前误,误了莺莺。 莫误卿卿。 可惜风流顾曲名。 (词)清·王闿运 书生却有元戎胆,醉罢蒲桃。 笑摘红蕉。 茉莉花前宿酒消。 思量冷暖吴钩剑,重把灯挑。 细捻香烧。 一卷兵书付小乔。 (词)清·王闿运 西湖千古多情地,画舫红镫。 宝钿香尘。 流水年年照丽人。 休提倚翠偎红事,细数青春。 瘦尽吟身。 三十看花是老人。 共2首 (词)清·王闿运 ① 又见民国元年壬子正月十五日日记。 不分春来,柳条无赖,蓦地报人春信。 新年才几日,更(便)打探、花期远近。 窗梅遥问。 料青苔点点,落英盈寸。 谁知道、碧桃开了,刘郎未省。 长恨。 花事匆匆,怕红无三日,绿阴成阵。 海棠娇小惯,且先趁、东风赌俊。 好春无尽。 总不如(似)今年,暗催离怨。 沙泉畔、踏春(青)行处,夜雷惊笋。 (词)清·王闿运 ① 光绪三十四年戊申七月二十八日日记云:“晨寄讯继莲溪,作一词名《翠楼吟》,吟与端午桥争论事也。”又重见宣统三年辛亥八月二十八日日记。 一角钟山,朝朝拄笏,宦(官)情不如归兴。 君恩容卧治,且饶与、皋兰轺乘。 公才须称。 喜六⑴旆红停,皖山青映。 新开府,早秋衙鼓,雁声遥应。 还认。 油幕看人,问故人别后,好风谁赠。 白蘋江上句,料难共、吴兴争胜。 戟门香凝。 有得意诗篇,赏心图帧(㡠)。 君知否、楚云楼阁,有人闲凭。 共2首 (词)清·王闿运 ① 光绪九年癸未七月五日日记云:“七夕秋近,作小词寄家人。” 瘦蕊禯花,更不管人愁,香满凉夜。 欲睡还休,长记玉窗镫下。 冰簟梦醒惺惺,误茉莉、暗兜罗帕。 想带烟、幂露无语,开遍闹庭闲榭。 一年容易秋还夏。 望银河、月斜星亚。 玉真自许禁离别,妆晚饶娇姹。 听到络纬一声,重绕向、翠藤双架。 那夜西风里,罗裙拽处,散香和麝。 (词)清·王闿运 八仙图,晚唐时蜀人张素卿所画。孟昶得之,令欧阳炯为赞。即李耳、容成、董仲舒、张道陵、严君平、李八百、长寿、葛永瑰也。长安城东有八仙庵,西巡,诏改八仙宫。有黄杨二株,交荫数亩,盖宋时古树。樊承宣请余为诗,以六朝体不咏唐事,归作此词 汉柏唐槐,只陌上荒尘,长掩斜照。 却访青门,双树绿阴寒罩。 墙外碧玉交枝,浑不似、闰年生小。 想向来、阅过沧桑,相伴岁寒三老。 曾经御辇鸣鸾到。 问游仙、梦痕谁扫。 吹香密叶藤花外,古寺临官道。 看尽灞上柳条,兵火后,依然春好。 比六榕蛮地,空杳霭、云昏晓。 共2首 (词)清·王闿运 ① 宣统三年辛亥三月二十九日日记云:“滋摘蚕豆寄姊,大好词料,为作一阕。” 好春蚕事早。 竹外篱边,豆花香了。 自挈筠笼,摘得绿珠远小。 城里新开菜市,应不比、家园风调。 樱笋较。 甘芳略胜,点盐刚好。 曾闻峡口逢仙,说姊妹相携,世尘难到⑴。 近日相煎,怕被豆根诗恼。 寄与尝新一笑。 想念我、晨妆眉扫。 风露晓。 园中芥荃将老。 (词)清·王闿运 和章来不早。 又碧池深涨,绿荷开了。 消夏闲吟,正拂浣花笺小。 军将打门传送,刚谱得、红闺新调。 谁唱定风波,墨向盾头磨好。 堪怜十四琼枝,似四折瓜稀,仙凡颠倒。 且向深山,聊避六根烦恼。 偶得开颜一笑。 便一斗胸中尘扫。 清镜晓。 提防玉关人老(弟时作军官,以此嘲之。)。 共2首 (同治八年(己巳) (词)清·王闿运 寄讯张永州。张自衡上省,适余入城,张衡州寄诗,有尹、邢避面之戏。余亦下湘还山,作此讯之。十二月二十日日记云:“寄东丈《法曲仙音》词。”) 回雁霜钟,湘东梅月(萼),游宦未妨羁旅。 选韵(句)挑镫,消寒添酒,华簪雅共尊(簪)俎。 奈冰雪、刘叉去,无缘问连句。 潭州路。 想(记)扁舟、犯寒东下,早孤负、官阁翠酣红舞。 鸳瓦不留人,又吟鞭、敲雪何处。 粥嫩糕甜,好年光、正在岁暮。 便貂裘典尽,差胜黄紬衙鼓。 (词)清·王闿运 ① 光绪二十一年乙未正月十三日日记题作“晨题华图”,篇末标明“法曲献仙音”。 欧氏灰寒,孟家机暖,长念(是)殷(辛)勤慈母。 紫诰回鸾,金觞捕鲤,春晖待报难补。 写不尽、书镫味,当年折菱处。 岁华暮。 问从来、雪饕(叨)冰坼,几曾见、翠柏碧筠寒冱。 莫作傲霜看,想人生、随分为遇。 玉树庭阶,喜承欢、更有谢絮。 只披图暗恨,我亦曾经荼苦。 共2首 (词)清·王闿运 ① 光绪二十九年癸卯二月初九日日记云:“《曲游春》,再题仲隅《卧游图》。” 画里湖山好,又几回题句,年华催换。 少日襟情,老来游迹,旧图都见。 莫道风波恶,泛一叶、钓舟归(还)便。 愁洛阳,暗满胡沙,迟了莼鲈张翰。 非晚。 新恩重眷。 有琴鹤归装,萝荔芳院。 待欲抽簪,怕羲之笑我、庾公尘涴。 陶令容萧散。 记运甓、才专方面。 只兰亭不似新亭,许多春怨。 (词)清·王闿运 ① 光绪二十九年癸卯三月十八日日记作“为李文石题花酒图。” 十顷澄莹水,有客亭负日,看人来去。 春怨难胜,不如秋好,碧云吟暮。 千古(多少)销金地,尽(待)付与、柳丝芦絮。 问荷花,照过倾城,还似旧时香否。 延伫。 前游三过。 记玉堂墙外,眉月弯处。 更有珠宫听红儿歌罢,较量词谱。 只恨诗人老,况近日、黄流沙污。 怕图中画里相逢(出相思),又钩(添)离绪。 共2首 (并见民国二年癸丑八月十日日记。) (词)清·王闿运 绮思年年,离情处处,惯别浑成闲事。 海上风波,惹新亭悲泪。 料今岁,不如⑴唐宫露盘花水,只是爆声传喜。 那用乞灵,看群儿自贵。 叹山中,自(正)有悲秋意。 被词人、拉入愁城底。 一曲新吟,在啼螀声里。 如今好⑵久住神仙地。 岂⑶不肯、挽尽银河水。 且付与、织剩余丝,织人间锦字⑷。 (词)清·王闿运 ① 又见光绪三十一年乙巳四月二十六日日记。 腊鼓催年,航船侵夜,送我匆匆唤渡。 自笑闲忙,把归期迟误。 问何事、只剩残冬一日,兀自片帆双橹。 却累长年,向斜风吹雨。 算年来、更没关心处。 谁曾管,世上流光度。 去住不负良时,似山阴来去。 到明朝、独守梅花树。 屠苏暖、醉里红颜驻(把归程数)。 道此行,恰似飞仙,在新春(春来)前路。 共2首 (词)清·王闿运 ① 同治九年庚午十二月二十三日日记云:“是日送灶,变不亲祠,遣窅女代行礼,两儿、六云均懈怠,藏慝不敢见正人。余不日督之,恐梦缇真不能治此将败之家。渊明责子以继妻耳,两儿全不畏严母,岂非顽钝之尤,念此叹恨。比年送灶,惟今年败人意,王戎所云卿辈意亦复易败也。作《女冠子》词一首戏遣之。” 年年箫鼓。 总是宜家儿女。 闹深宵。 酒薄寒犹(仍)在,香轻春共摇。 饔飧何日了。 车马不辞劳。 消受饧糕粥,更鏖糟。 (词)清·王闿运 ① 同治十年辛未二月一日日记云:“又忆壬子二月朔日春分,作小诗五首,此时初聘梦缇,故末章云:‘正忆绯桃色,无言解泥人’云云。今二十年,因效五代人四月十一日小词,作《女冠子》。” 二月初一。 十九年前今日。 正春分。 酒绿香如雾,花(腮)红晕作云。 娉婷轻嫁了,旖旎暗怜人。 惟有迷离梦,又逢(暂留)春。 共2首 (词)清·王闿运 ① 光绪六年庚辰正月九日日记云:“风寒,莫总兵从子觐庭孝廉及袁守愚来登楼,作定王台记,并和姜白石《一萼红》词。” 汉王宫。 正良辰胜赏,荆楚岁华秾。 草衬骢嘶,松留鹤守,谁道时序匆匆。 入春早,商量梅柳,看嫩蕊,新绿引东风。 花在诗前,雁归人后,酒满吟中。 怀古感时都罢,喜清时政暇,故国年丰。 一水西浮,层阴北望,还见云树重重。 似今(令)欲归便得,休惆怅、寒涧石床东。 寄语繁花,明年更映人红。 (词)清·王闿运 ① 同治八年己巳十二月二十日日记云:“寄张衡州《一萼红》词。” 碧云深。 正霜轻日嫩,梅萼破疏林。 驴背行佳,翠禽眠暖(好),薄醉还自微吟(去住还费沉吟)。 料何逊、风流未老,想白发、幡胜正堪簪。 紫印泥封,绣衣貂薄(暖),俊赏须寻(冬暖,竞以小貂相尚。)。 卧雪披云世外,倚邦君政美,随兴登临。 腊鼓占丰,灶觚催钵(醉),重闻盛日和音。 莫便放、(一作惜)年华去也,只应为、诗酒惜光阴。 寒尽山中班春,愿听瑶琴。 共1首 (词)清·王闿运 ① 光绪十五年戊子六月十九日日记云:“午间始闻新蝉,感时物先后,南北差二月。又新看《瘦碧词》,夜作一阕,用《齐天乐》,吴语叶音,从近派也。” 绿槐凉雨高楼静,凄凄嗽声还咽。 楚梦无凭,蜀魂乍返,不记甚时相别。 寒吹玉叶。 是早日听伊,弄音清切。 得意初来,一庭花影送残笛。 如今素秋又接,便孤吟到夜,空伴啼蟀。 南国芳华,夕阳弦索,打叠罗衣收歇。 西风漫曳。 斗惊起离心、玉壶冰热。 细算流光,唤人愁第一。 共1首 (词)清·王闿运 ① 光绪十七年辛卯九月廿日日记云:“子后大雨,至辰乃稍止,犹点滴濛溟,真词料也。” 秋霖曾赋。 自中年后,渐减愁趣。 连宵到晓何事,向孤镫外,敲窗摇树。 料是无眠惯听,更凄切蛩语。 蓦记起、飘箔红楼,点点声声断肠处。 残花落尽(溷)泥沾絮。 总教(饶)天、漏尽何须补。 闲情已自难耐(奈),争得管、酒帘花橹。 睡也休休,侵晓冲门、一段寒雾。 只怕到、丝鬓重青,早又潇潇暮。 共1首 (光绪十六年二月十一日日记。) (词)清·王闿运 玉窗长别,分今生、不见泪痕弹粉。 春梦潜窥,蓦相逢傍晚,亭亭细(似)问。 背人处,倩妆谁认。 朝雨香残,斜门烟亸,耐他思忖。 常时上林芳讯。 见玉妃侵晓,撩乱双鬓。 妒杀夭桃,占东风不稳。 如今瘦损,悔(去声)前度、挂心提恨。 又欲成阴,一时判与,早莺衔尽。 共1首 (词)清·王闿运 ① 光绪二十九年癸卯五月十二日日记云:“衡阳夜宴,喜逢徐幼穆。赋《蓦山溪》。” 旧时游处,只恐沧桑换。 明月又窥人,喜分明、尊前眼见。 尘襟初浣,离绪不胜情,三更烛,满堂宾(鬓),总道(恨)深杯浅。 玉骢催去,计日征蓬转。 公事且休忙(忽忽),好安排、诗筒茗盏。 涞阴梅子,五月定应黄,将携酒,论英雄(共谈心),莫论闲(人)长短。 共1首 (词)清·王闿运 水仙花即蒚,山蒜,花开如釜烝鬲。今或名雅蒜,根如蒜也。尔雅:“凡香草即曰山。” ① 又见光绪八年壬午十二月廿四日日记。 又相逢、深寒帘幕,晴光镫影(灯焰)参差。 素兰羞叶瘦,铜瓶湘几外,占春宜。 瑶姬惯嫁,便远行(甚远来),未(暗)损腰支。 看万里轻车细驮,玉蕾琼肌。 抛离。 一分尘土,不须风露,自秀(省)芳时。 嫩黄三四箭,暗香疏影地,摇曳烟丝(飔)。 伴晨妆夜盥,却未妨、污粉凝脂。 怪只怪、横江一笑,误了幽期⑴。 共1首 (词)清·王闿运 ① 光绪二十八年壬寅四月六日日记云:“陈伯屏求题《枫林图》五六年矣,暇题一曲。”《绿意》即《疏影》。 湘流碧玉。 正浦云平处,翠松团屋。 世外仙源,归去来兮,三径丛兰更绿。 板舆惟道(长爱)闲居好,浑不忆、禁钟(宫)边角。 只夜窗、听得书声,又似(一作似伴)纺镫宵读。 万事如今莫问,且料理墙外,几株梅竹。 清绝湖南,枫树青青,分付楚累骚曲。 牧童钓客如相访,更休说、(一作又谁管)沧浪水浊。 尽流(一作留)连,一片汀洲,稳放采菱舟宿。 共1首 (词)清·王闿运 ① 同治八年己巳十二月二十三日日记云:“作《送灶词 祝英台近》。” 玉饧香,红烛艳,良夜永清漏。 爆竹声催,新泉酿芳酎。 年年三六盈虚,瓶尊报赛(一作塞),还略似、(一作记)梦华风候。 一冬(年)又。 为问叶灶(一作爨)阴羊,人间几贫富。 每度梅开,每度醉村酒。 饶他土锉铛空,寒宵镜暖(听),浑不为、世情(应不解、替人)僝僽。 共1首 (词)清·王闿运 ① 光绪三十一年乙巳正月十六日日记云:“先于内室题韩滉小忽雷拓本,孔氏旧藏,后归汉阳叶氏,有抄存方廷瑚长歌及桂馥跋,端午桥得拓本属题,云‘好诗题。’余以为词题耳,因作《琵琶仙》一阕,悲壮空灵,词中上乘也。”按:小忽雷,琴(琵琶 马上胡笳,更安史乱后,琵琶凄切。 谁道经画江淮,繁华未销歇。 檀槽手制,几回看,柳花如雪(用韩晦日诗意。)。 元相徵歌,李谟擪笛,长自呜咽。 想秦蜀,流落千年,又新染、桃花扇边血。 多少玉颜漂泊,叹腥膻宫阙。 只一曲、逤逻沙尘,把古今、积恨弹彻。 说甚叶氏韩家,那时喧热。 共1首 (词)清·王闿运 岁暮寒夜。 喜良会,春无价。 不眠不坐,分明笑靥,更点唇朱,早又妆罢。 指看襟上酒痕多,独自守、月昏镫灺。 待归时、数说相思,到相逢、更无从娇姹。 且将年事安排者。 剪幡胜,同心画。 莫饮屠苏,欺人老大。 学写宜春,玉手重把。 昨宵镜、听道来来,绣一对、凤囊酬谢。 愿明年、步步相随,尽商量,在玉梅花下。 共1首 (词)清·王闿运 ① 并见光绪二十九年癸卯十二月十五日日记。 细雨催春。 兰桨顺流,回避残年风雪。 十五尽头,早约还期,圆梦胜于圆月。 鸳瓦油衣,从前意、如今都歇。 佳节(“佳节”二字,日记无。)。 只粥嫩糕甜,酒温香热。 多少离合悲欢,算年去年来,大家休说。 谁是倦游,那有闲情,朝朝替人伤别。 若望(问)归舟,乱山里、片帆明灭。 山缺。 刚见⑴绮窗梅发。 共1首 (词)清·王闿运 序:图为程穆庵为其师顾印伯作。印伯,余弟子。叶焕彬误以康有为为我再传弟子,故戏比之。(“图为”数句,《大中华杂志》第二卷第一期《文苑》云:“右调《水龙吟》,为穆安世兄题《岳云闻笛图》,图为其师顾印伯作。余弟子叶焕彬,误以康有为为我再传弟子,故戏比之。”)时久不作诗,偶题二绝句寄去。又于案头得来纸索题者,因检案头易由甫琴思词本,和其第一篇水龙吟韵,以期立成。盖文思不属时,非和韵必无着手处,以此知宋人和韵皆窘迫之极思也。印伯温文大雅,必无无聊之作,见此必怜我知匆匆(《大中华杂志》作“怠怠”。)矣。如张孝达则又无此捷才,而印伯亦师之,弟子不必不如师,康南海又何讳焉。穆庵师谊至笃,印伯如存,待余身后,未必能如穆庵也。或曰余弟子多,印伯弟子少,故不能同。然则三千人,故不及一子贡,此又昌黎师说所未及者,书此以记渊源。甲寅寒露日,闿运记于宣武门西馆,时年八十三(“甲寅”句,《大中华杂志》作:“甲寅寒露日,记于宣武门西馆,时年八十五。”)。 ① 民国三年甲寅八月廿日日记云:“伯元来,守看题顾生遗墨词,不知其趣也。” 岳云远到南横,尚书旧第风筝碎。 人生逝水,几家诗社,又兴吟事。 西蜀才人,少年潘鬓,暗惊铅泪。 笑诗翁充老⑴,龙钟自喜,浑不管,陈抟睡。 今日法源春醉。 问归魂,可留琼佩。 再传弟子,比康南海,更加憔悴。 来往燕台,驴背驮诗,遗篇不坠。 恨虞渊日薄,黄公垆畔,更无题字。 共1首 (词)清·王闿运 ① 宣统元年己酉五月二十四日日记作“题张笠臣《洁园修禊图》。” 看谁持玉杖,是匡庐旧日,主人无恙。 峡泉三叠,琴调破云浪。 浩歌声自放。 天风吹做凄荡。 不尽吟情,有吴烟几点,摇曳白波上。 戴笠寻诗有样。 瘦损何妨,呼吸通天响。 牯牛平望,夷语乱樵唱。 洗空山水瘴。 飞流溅瀑千丈。 更莫闲游,祇凭阑把酒,一醉吐空旷。 共1首 (词)清·王闿运 忆青镫课子,到老含饴,苦荼还是甘蔗。 一样机声,廿年镜影。 忘却花晨霜夜。 为展楹书,似依慈母,琅琅伊亚。 听禁钟、梦醒回思,隐约纺车才罢。 图里慈恩难写。 更杯棬永恨,泪珠盈把。 只留得遗编,报答春晖未谢。 人间淑懿,自然天性,女学何须矜诧。 叹我亦、七岁孤孙,祖德诗惭无和。 共1首 (词)清·王闿运 ① 又见光绪二十一年乙未正月八日日记。 汉时月色。 向古城一角,长窥词客。 试傍玉梅,岁岁春来探消息。 环佩归时夜冷,料瘦损、胡沙天北。 又十载、蜡屐重经,长啸楚天碧。 南国。 远岑寂。 比雪苑兔园,未近(到)锋镝。 故垣约略。 时有幽禽觑苔石。 休道长沙地小,长乐外、钟声(欢娱)堪忆。 这冷淡、踪迹处,几人觅得。 共1首 (词)清·王闿运 ① 同治十年辛未正月廿九日日记云:“余自甲寅至今,凡七上岳阳楼,经十八年,而皆独游。当乙丑归时,自以为不复再至,今复翩然来此,古今须臾,可胜慨哉。览李竹亭刻石之词,辄作一首,归与道士刻之壁上,用辛稼轩作《摸鱼儿》韵。” 问汀洲,几多芳草,青青远黏天去。 少年儿女春闺意,又对流光重数。 留不住。 烟波恨,逡巡踏破(遍)湖边路。 凭栏不语。 待更不伤心,此心仍似,一点未飞絮。 人间似⑴,离合悲欢总误。 无情犹有痴妒。 愁来漫写登楼赋。 不(未)遇解人谁(休)诉。 梁燕舞。 还只恐、洞庭也化桑田土。 当年战苦。 休更说(谁更忆)周郎(日记有注“谓雪琴”三字。),风流尽在,千古浪淘处。 王闿运 王闿运1833—1916诗人。湖南湘潭人。1852年考中举人,曾为曾国藩幕僚,后主持成都尊经书院,供事于长沙思贤讲舍、衡州船山书院。1902年创办南昌高等学堂。1906年授翰林院检讨。辛亥革命后任清史馆馆长、参议院参政。他在晚清时被奉为拟古诗派湘派首领,学力深厚,诗作不少关涉时事,如长诗《圆明园诗》,以深沉的笔调追忆该座名园百年兴废变迁,抒发了对国势艰危而当政者耽于逸乐的感叹。主要作品有《湘绮楼诗集》4册、《湘绮楼文集》4册、《楚辞注》《湘军志》,另有《八代诗选》10册和《湘绮楼笺启》4册等。 ☚ 一 作家 黄吉安 ☛ 王闿运 王闿运1833—1916字壬秋,又字壬父,号湘绮。湖南湘潭人。咸丰举人。曾为曾国藩幕客。后历主四川尊经书院、长沙思贤讲舍、衡州船山书院等讲席。清末授翰林院检讨,加侍讲衔。入民国后,任清史馆馆长,兼任参议院参政。工诗文。年少时便与邓辅纶、邓绎等结兰陵词社, 称“湘中五子”。所作均以模拟汉魏六朝为准则,自谓不作唐以后诗。五言古尤似复制品, 陈衍《近代诗钞》评以“杂之古人集中,直莫能辨正; 惟其莫能辨, 不必其为湘绮之诗矣”。为汉魏六朝诗派的首领。又治经学,宗法公羊。所著除经子笺注外,有《湘绮楼诗集、文集》、《湘绮楼日记》、《湘军志》。另编有《八代诗选》。门人辑其著作为《湘绮楼全书》。 ☚ 谭献 黎庶昌 ☛ 王闿运 王闿运1833—1916字壬秋,一字壬父,号湘绮,湖南湘潭人。自少刻苦自励,经史百家,靡不诵习。咸丰七年(1857)举人。受山东巡抚崇恩聘,开馆讲授。九年,入京会试,得肃顺赏识,礼聘于家。后入曾国藩幕,撰《湘军志》十六卷。同治十年(1871)北上京师,游圆明园,写成《圆明园词》,传诵一时,人称“唐宋以来,无此作者”(李肖聃《湘学叙录》)。光绪四年(1878),应四川总督丁宝祯之聘,至成都任尊经书院院长。十二年返湘,历主长沙思贤讲舍、衡州船山书院,又受聘任江西高等学堂总教习,先后有弟子上千人,名士廖平、杨度等,均出其门下。光绪三十一年辞去教席,潜心著书。 三十四年,湖南巡抚岑春萱上其学行,特授翰林院检讨,加侍读。辛亥革命后,曾任国史馆馆长兼参政院参政。因对袁世凯称帝不满,借病告归,旋卒于长沙。 王闿运诗风追摹汉魏六朝,开近代诗坛“汉魏六朝诗派”。汪国垣《光宣诗坛点将录》云:“湘绮老人,近代诗坛老宿,举世所推为湖湘派领袖也,享名六十馀年。”“学赡才高,一时无偶”。名列《点将录》之首。著有《周易说》、《尚书义》、《尚书大传》、《诗经补笺》、《礼记笺》、《春秋公羊传笺》、《穀梁传笺》、《周官笺》、《论语注》、《尔雅集解》、《庄子注》、《湘军志》等十五种,共二百六十九卷,此外有《文集》八卷、《诗集》十四卷。门人辑其著作为《湘绮楼全书》,中有《词钞》一卷、《词选》三卷。 ☚ 谭献 邓嘉缜 ☛ 王闿运 王闿运1833—1916初名开运,字纫秋;更名闿运,字壬秋,一字壬父,号湘绮。湖南湘潭人。少贫苦学,遍治经史百家,尤肆力于文,与邓辅纶、李寿蓉等结兰林词社,号湘中五子。清文宗咸丰七年(1857),补行癸丑科(咸丰三年)乡试,中举人。咸丰九年,应进士试不第,为尚书肃顺延为上宾,旋辞归。文宗咸丰(1851—1861)、穆宗同治(1862—1874)间几度入曾国藩军幕,有所建言,而以宾客自处,不受实事。以言有不合,自同治四年(1865)退归著述,作《湘军志》等。德宗光绪四年(1878),应四川总督丁宝桢聘,主尊经书院,于经学主今文,而不废古文,门下士人从之,号称蜀学。光绪十二年,返湘,历主长沙思贤讲舍、校经书院,衡山东洲讲舍、衡州船山书院。复应聘任江西高等学堂总教习,主豫章书院。光绪三十四年,以湖南巡抚岑春煊之荐,赐翰林院检讨,加侍读。入民国,任国史馆馆长,兼参政院参政。旋辞归,卒于乡。闿运为近代湖湘诗派魁首,诗宗汉、魏、六朝,以为“作诗必先学五言,五言必读汉诗”,“诗法备于魏、恶,宋、齐但扩充之,陈、隋则开新派”,又谓诗“贵以词掩意,托物起兴”,而“直书己意,始于唐人,宋贤继之,遂成倾泻”,自谓“余则尽法古人之美,一一而仿之,熔铸而出之”(《湘绮楼说诗》)。诗多刻意拟古,而内容也间关时事,或感时抒慨,情思绵邈,名篇有《圆明园词》、《独行谣》等。其写景诗清雅自然,五古能得谢灵运神韵。七言近体,时近李商隐,然自定诗集时,只收五、七古及五律,不收七言律绝,七言近体另编别本。闿运与邓辅纶同倡八代,时称“王、邓”,同时如高心夔、门下如陈锐、杨度及其妹杨庄等,皆得其诗法,遂于宗唐、宗宋外别开一派。陈衍谓:“湘绮五言古沉酣于汉、魏、六朝者至深,杂之古人集中直莫能辨;正唯其莫能辨,不必其为湘绮之诗矣”,“盖其墨守古法,不随时代风气为转移,虽明之前、后七子,无以过之”(《石遗宝诗话》)。汪辟疆《光宣诗坛点将录》则置之榜首,以为“要其精思盛藻,近百年内,无与抗手,光、宣后诗人不足以知之也”(《王闿运传》)。夏敬观谓其“造诣卓绝,神理绵邈”,“足以救乾、嘉之弊矣。独屏宋诗,若蜂虿鸩毒,则其言过而不察耳”(《忍古楼诗话》)。有《湘绮楼诗集》十四卷、《湘绮楼说诗》八卷、《文集》八卷,及《诗经补笺》、《春秋公羊传笺》、《庄子注》、《湘军志》等。其诗文合刊为《湘绮楼全集》,并其经史著述由门人辑为《湘绮楼全书》。生平见《清史稿》卷四八二、王代功《湘绮府君年谱》。 ☚ 黄焕中 张之洞 ☛ 王闿运1833—1916字壬秋,一字壬父,号湘绮。湖南湘潭(今湖南湘潭县)人。清末学者、文学家。咸丰二年举人。早岁尝参曾国藩幕,议不合,去。历长成都尊经书院、长沙思贤讲舍、衡州船山书院、南昌高等学堂等。后辞归。授徒湘绮楼。光绪三十二年授翰林院检讨,加侍讲。民国二年任国史馆长,复辟论起,乃归。著有《湘绮楼诗集》、《湘绮楼文集》等。 王闿运 湖南湘潭人。字纫秋,号湘绮。咸丰举人。曾应肃顺聘,在其家教读,后作《祺祥故事》为肃顺辩。继入曾国藩幕。后主讲成都尊经书院,为长沙思贤讲舍、衡州船山书院山长。清末授翰林院检讨。辛亥革命后任清史馆馆长。治经宗法公羊,诗文模汉魏六朝,为晚清拟古派推重。曾受曾纪泽之请,纂《湘军志》,为研究湘军重要资料。著述闳富,有《王湘绮先生全集》行世。 王闿运1832—1916字壬秋,湖南湘潭人。咸丰三年举人,官翰林书院检讨。入民国,任国史馆馆长兼参议院参议。生平著述以经学为主,诗学方面有《湘绮楼说诗》行世。 王闿运 王闿运1832—1916清代学者、辞赋家。字壬秋、壬父,号湘绮,又称湘绮先生。湖南湘潭人。年19补诸生,有文彩,为“湘中五子”之一。咸丰七年(1857)举人,九年在京馆肃顺府,“辛酉政变”后南下入幕曾国藩。同治十年(1871)赴京试,落选后潜心著述,并先后主蜀尊经书院、长沙校经书院、船山书院,任过江西高等学堂总教习。光绪三十四年(1908)授翰林院检讨、加侍讲。民国三年(1914)袁世凯聘为国史馆馆长、参政院参政,后老归卒于衡阳。王氏学识渊博,著述宏富,有《尚书大传补正》、《楚辞释》、《庄子注》、《湘绮楼诗文集》等凡22种。其治经学,宗法《公羊》,多所发明。其诗文守古法,追摹汉魏六朝,但亦多涉时事,为晚清拟古派所推崇。善辞赋,其名篇有《嘲哈蜜瓜赋》、《哀江南赋》等。著有《湘绮楼全集》。 ☚ 王若虚 王骥德 ☛ 王闿运1833~1916近代经学家,文学家。字壬秋、壬父,晚自号湘绮老人,湖南湘潭人。清咸丰举人,早年入曾国藩幕府,继从事讲学。光绪五年 (1879年) 经川督丁宝桢五次函约,被礼聘入川主持尊经书院,前后共9年。一反八股试帖,提倡经史实学,使衰颓的四川学风为之一振,培育出一代卓有成就的新人,杨锐、廖平、宋育仁、骆成骧等均出自其门下。回湘后任长沙思贤讲舍、衡州船山书院山长。清末授翰林院检讨,加侍读衔。辛亥革命后任国史馆馆长兼参政院参政。不满袁世凯称帝,辞职还乡研究学问。经学上治《诗》、《礼》、《春秋》,宗今文,文学上诗、骈文均以汉魏六朝为准,为晚清拟古派所推崇。著作有《春秋公羊传笺》、《庄子注》、《湘绮楼诗集·文集》、《湘绮楼日记》、《湘军志》,还编有 《八代诗选》。著作由门人辑为 《湘绮楼全书》。 王闿运 王闿运1832—1916Wang Kaiyun近代学者,诗人。字壬秋,一字壬父,晚号湘绮。湖南湘潭人。自幼苦读经史百家之说,咸丰年间举人。曾入曾国藩幕府,参与镇压农民起义,后在四川、湖南等地讲学。辛亥革命后任国史馆长,兼任参政院参政。晚年辞职归乡。王闿运学识广博,擅长诗文。诗文形式上模拟汉魏六朝,诗作多重词不重意,缺乏现实生活内容。也有忧国忧民、诗风沉郁之作,其中《圆明园词》传诵一时。散文以记叙议论见长,有赋、书札、政论、箴铭、传记各种体裁,文学散文较少。编有《八代诗钞》。著作辑为《湘绮楼全书》。 ☚ 曾国藩 薛福成 ☛ 王闿运1833—1916近代学者,文学家。字壬秋,湖南湘潭人。咸丰举人,授翰林院检讨,加侍讲衔。辛亥革命后任清史馆馆长。论诗以为模拟古人可以“治心”,可以通入大道。所作诗与骈文均以模拟汉魏六朝为准则,被称为清末“拟古大家”。又治经。门人辑有《湘绮楼全书》。 王闿运 王闿运1832—1916字壬秋,又字壬父,号湘绮,湖南湘潭人。门人辑其著述为《湘绮楼全书》。在文论方面,他基本上承袭了阮元、蒋湘南的理论,抑散重骈、重文轻笔,进一步地发展了所谓“文笔论”。不过他并不一味追求形式之美,也比较地注重于文章的是否尊经守道,曾说:“夫词不追古,则意必循今;率意以言,违经益远。”(《八代文粹序》)为了使文词“追古”而不“循今”,他在《国粹学报》第二十二期上,发表文章,竟主张“学古当渐渍于古:先作论事理短篇,务使成章。取古人陈作,处处临摹,如仿书然,一字一句,必求其似;如此者,家信帐记,皆可摹古;然后稍记事,先取今事与古事类者,比而作之……如是,非十余年之专功不能到也。”在这种仿帖式的摹拟主张下,他批评韩愈等“八大家”的文章也“号为复古”而“全无古色”,责备韩愈文章“岂有一句似子长、扬雄耶?”(《湘绮楼论文》)由此可见,他的文学思想是一种守古不变的思想、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作这样的理论宣传,无疑是违背历史要求的。 ☚ 刘熙载 薛福成 ☛ 王闿运 王闿运1833~1916字壬秋,晚号湘绮老人。湘潭人。早年肄业于长沙城南书院。1857年(咸丰七年) 举人。1859年赴京师会试落第,应肃顺聘,在其家教读。1862年(同治元年)入曾国藩幕,因所议多不合,即离去。此后专一从事教育。先后主讲成都遵经书院、长沙思贤讲舍、衡阳船山书院、江西大学堂等,前后得弟子数千人、有门生满天下之誉。1906年(光绪三十二年)授翰林院检讨,加侍读衔。1914任清史馆馆长。生平著述甚丰。主要有:《湘军志》、《湘绮楼日记、诗集、文集》等,并辑有《八代诗选》、《唐代七言诗选》等数十种刊行于世。主纂有《湘潭县志》(光绪) 等名志。 ☚ 王宗献 王隆中 ☛ 王闿运 王闿运1833—1916清末学者、文学家。湘潭人。字壬秋,一字壬父,号湘绮。咸丰七年 (1857) 举人。初执教,后入曾国藩幕,参加镇压太平军。后讲学四川、湖南、江西,主讲成都尊经书院,又为长沙思贤讲舍、衡阳船山书院山长。光绪三十四年 (1908) 授翰林院检讨,加侍讲衔。辛亥革命后任清史馆馆长。一生刻苦励学,寒暑无间,凡经、史、百家,无不诵读,笺、注、抄、校,日有定课,遇有心得,随笔记述。治经学著有《周易说》十一卷、《今古文尚书笺》三十卷、《周官笺》五卷、《礼记笺》 四十六卷、《礼经笺》十七卷、《春秋例表》三十八卷、《春秋公羊传笺》十一卷、《穀梁传笺》十一卷、《论语注》二卷、《尔雅集解注》十九卷,又 《楚辞释》十卷、《庄子注》二卷、《墨子注》十五卷,均传于世。 ☚ 郭崑焘 曾纪泽 ☛ 王闿运 王闿运1833—1916诗人、学者。字任秋 (壬父),号湘绮。湘潭人。咸丰七年(1857) 举人。太平天国起义时,曾应肃顺聘请,在王邸教读。继入曾国藩幕,不久,便离开。一生以讲学为主,先主讲成都尊经书院,后为长沙思贤讲舍、衡州船山书院山长。清末,授翰林院检讨,加侍读衔。辛亥革命后,任国史馆馆长。他主要是治经学,也宗法公羊。诗文效法汉魏六朝,以稳健著称。晚年居长沙定王台,门人来问学者,络绎不绝。他的著作很多,有《湘绮楼诗集》、《湘绮楼文集》、《湘绮楼日记》、((湘绮楼笺启》、《湘军志》。并编有《八代诗选》。后门人辑其著作为《湘绮楼全书》。 ☚ 陈启泰 王先谦 ☛ 王闿运 王闿运1833—1916近代学者、文学家。字壬秋,一字壬父,晚号湘绮,世称湘绮老人。咸丰二年(1852年)举人。自少笃志好学,遍治经史及百家之言。初受山东巡抚崇恩聘,来山东开馆授业。后入京师,就尚书肃顺聘。太平天国起义爆发后,曾参曾国藩军幕,因议谋不合,走依四川总督丁宝祯,主讲成都尊经书院。辞归后历主长沙思贤讲舍、衡州船山书院等。后设馆授徒于湘绮楼中。清末,授翰林院检讨,加侍读。辛亥革命后,任国史馆馆长兼参政院参政。复辟论起,乃辞职以归故里。擅经学,治《诗》、《礼》、《春秋》,宗法公羊。亦以辞章见称。诗以模拟汉魏六朝为准则,缺乏现实内容,典雅而不清新,堆砌而乏情韵。文以记叙、议论见长,学综经史,论贯古今,抑扬开阖,委婉曲折,成就较高。有《春秋公羊传笺》等经学著作,《庄子注》等子书著作,以及《湘军志》等史学著作多种。此外有《文集》8卷,《诗集》14卷等。门人辑其著作为《湘绮楼全书》。 ☚ 王思玷 王禹偁 ☛ 王闿运1832—1916清著名文学家。字壬秋,又字壬父。湖南湘潭人。咸丰举人。太平军起义时,曾依曾国藩于军中。后讲学于成都尊经书院,宣统间赐翰林院检讨,加侍讲衔。辛亥革命后任清史馆馆长。治《诗》、《礼》、《春秋》, 宗法《公羊》。诗文模拟汉魏六朝,为晚清拟古派所推崇。著有《湘军志》、《湘绮楼日记》。门人辑其诗文为《湘绮楼全集》。 王闿运1833—1916清末民初学者。字壬秋,室名湘绮楼。湖南湘潭人。清咸丰举人。太平天国革命时,先受聘于肃顺,继入曾国藩幕,后主讲四川尊经书院、湖南思贤讲舍,又任船山书院山长、江西高等学堂总教习。光绪三十四年(1908)授翰林院检讨,加侍讲衔。辛亥革命后任清史馆馆长。一生刻苦励学,潜心著述。所著书以经学为主,宗法今文,有《周易说》、《尚书义》、《诗经补笺》、《湘绮楼日记》、《湘绮楼诗集·文集》;并编有《八代诗选》。后门人将其著作辑为《湘绮楼全书》,共243卷。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