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王荆公年谱考略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王荆公年谱考略

王荆公年谱考略

年谱。三十卷。清蔡上翔编撰。上翔(1717—1810)字元凤,金溪(今属江西)人,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进士,授四川东乡知县,居官八年,政尚严肃,遗爱一方。穷多年之力,所阅正史及百家杂说不下数千卷,于清嘉庆九年(1804)编成此书。书前《王荆国文公年谱考略序》谓:“因年以考事,考其事而辨其诬,已略具于斯编矣。因名其书曰考略。”其编撰此书旨在为王安石申冤辨诬。此书卷首三卷,年谱二十五卷,杂录二卷。附录王文公年谱考略书要附存二卷、光绪《江西通志》卷一五四、光绪《抚州志·文苑传》、跋《吴兰雷祭蔡东野先生文》。年谱每卷依年、月载谱主生活经历、政治活动及有关言论、交游活动,并录《邵氏闻见录》等对他的攻击诽谤,而予以辨驳。对了解王安石思想颇有参考价值。1959年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出版,1973年上海人民出版社重印。

☚ 王荆国文公年谱   王安石年谱 ☛
王荆公年谱考略

《王荆公年谱考略》

年谱。清蔡上翔著。中华书局1959年4月版。全书含王荆公年谱考略26卷、杂录2卷、附录1卷。全书所引正史及百家杂说数百种,因年以考其事,考其事以辨其诬。其学问之博赡,文章之渊懿,皆为近世所罕见。其于王安石之词作虽不曾专门论及,然籍此可以了解王安石之真实人生及某些词作的写作背景。

☚ 王安石评传   王安石 ☛
王荆公年谱考略

王荆公年谱考略

年谱类史著。二十五卷,杂录二卷,附录一卷。清蔡上翔撰。蔡上翔(1717—1810),字元凤,别号东墅。金溪(今属江西)人。乾隆二十六年(1761)进士,授四川东乡(今宣汉县)知县。为政清肃,务以勤事约己为本。居官八年,颇有政绩。以丁艰归,不复出仕。博学能文,有所著诗古文词刊行。
《王荆公年谱考略》是一部为北宋著名的政治改革家、文学家王安石及其变法辨诬的史著。作者以王安石一代伟人,因推行新法遭受诬谤,乃博考群书,查阅正史及百家杂说不下数千卷,逐事进行考证,以辨《宋史》之诬,积数十年精力,于嘉庆九年(1824)撰成此书。始于宋真宗天禧五年(1021)十一月王安石生,止于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十一月。采用编年的形式,按年系事,于谱主生平叙述甚详。“因年以考事,考其事而辨其诬”(《考略序》),故取名《考略》。
王安石变法是北宋熙宁年间进行的一次改革,在变法期间,推行了一系列新政,但其间始终存在着激烈的斗争。此后司马光上台为相,便尽废新法。由于变法失败,王安石历来受到攻击和污蔑。“其始肆为诋毁者多出于私书,既而采私书为正史。”(《考略序》)此后愈演愈烈,甚至把他称为“古今第一小人”(《考略》杂录卷二),并将北宋灭亡的原因,也归罪于王安石变法。《考略》一书,则对王安石变法持同情、肯定态度,主张以事实为依据,认为对人物善恶的评价,应当“不出于生前事实,而后之论者,虽或意见各殊,褒贬互异,而事实固不可得而易也”(《考略序》)。因而辑录了王安石一生的大量资料,予以详述,对后人诋诬,辨证尤力。如苏洵《辨奸论》一文,初见于南宋道学家邵伯温《邵氏闻见录》,其中大讲“见微而知著,月晕而风,础润而雨”,攻击王安石是“阴贼险狠,与人异趣”的大奸大恶。邵伯温还说,其父邵雍在洛阳天津桥上听到杜鹃的啼声,就预见到政治将发生变乱,十年后果然发生了王安石变法。清初李绂就已指出:《辨奸论》“无端造谤”,“诬枉而失实”(《穆堂初稿》卷四十五)。《考略》对此进一步作了详细考证,揭露《辨奸论》是邵伯温冒用苏洵之名而作的一篇造谣作品,指出他们对王安石及其新学的攻击和歪曲,“种种阴谋诡秘,有同鬼蜮”(《考略》卷十)。针对所谓”秦之亡由商鞅,宋之亡由安石”(《考略》杂录卷二)的论调,《考略》也指出这完全是北宋“苟且因循不振之故”(《考略》卷六)。虽说此书立论未必尽妥,叙述考证也不免繁琐,但由于提供了大量有价值的资料,对研究王安石及其变法无疑具有重要参考价值。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即称:“如蔡元凤之《荆公谱》,虽体裁极拙劣,而见识绝伦。”
初刻为嘉庆刊本。1959年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整理出版,1973年上海人民出版社重印。

☚ 考信录   啸亭杂录 ☛
00000987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15:0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