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王符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王符约85—162东汉哲学家、政论家。字节信,安定临泾(今甘肃镇原)人。出身贫寒。少好学,与马融、窦章、张衡、崔瑗等友善。性耿介不同于俗,故不得升进,乃愤而终生隐居。著书三十六篇,以讥评时政得失。因不欲显名于世,故书名《潜夫论》。其哲学思想以“气”为万物本源,认为一切自然现象“莫不气所为也。”怀疑天命,否定谶纬迷信,重视个人修身慎行的能动作用,以为肥沃之地“弗耕不获”,千里之马“弗策不致”。在认识论方面,反对圣人生而知之之说。在政治上,揭露东汉后期官场之黑暗与豪门贵族之贪暴,将其根源归之于统治者昏暗不明,将希望寄托于明君贤相。同情与重视人民,强调“国以民为基,贵以贱为本。”在经济政策上,要求崇本抑末,重视发展农桑,爱惜民力。其文朴实无华,笔锋犀利,善于铺陈,多用排偶。清汪继培曾为《潜夫论》作注。中华书局1979年有铅印本。 王符 王符东汉安定临泾(今甘肃镇原)人。字节信。少好学,与马融、张衡等相友善。性耿介,终身不仕。著有《潜夫论》三十六篇,揭露豪门腐朽,批判官场黑暗,怀疑天命,反对谶讳迷信,文风质朴,多用排偶。清刘熙载尝以其与王充、仲长统并列,谓“皆东京之矫矫者”。 ☚ 王逸 李固 ☛ 王符 王符东汉思想家、哲学家。字节信,安定临泾(今甘肃镇原)人。他隐居不仕,著书立说,著有《潜夫论》一书。他善于运用寓言故事来说明哲理。 ☚ 王充 王少堂 ☛ 王符?—?字节信。安定临泾(今甘肃镇原县)人。东汉哲学家、政论家。出身寒门,性耿介,不同流俗,故不得升进。后隐居著书,终老不仕。著书三十六篇,因不愿显名于世,故名曰《潜夫论》。 王符约公元85—162东汉末期思想家。字节信。安定临泾(今甘肃镇原)人。一生未仕,隐居著书,对当时社会生活的各种弊端进行抨击。主要著作《潜夫论》。其法律思想以儒家正统法律思想为本,兼采法家观点。强调治国应“礼治”与“法治”相结合。认为法律是君主驾驭群臣的工具,在治理乱世中具有重要作用,“法令行,则国治,法令弛则国乱。”坚持有罪必罚,反对赦罪。痛斥司法官吏贪赃枉法,拖延诉讼的恶劣作风,要求简化诉讼程序,废除按司法审级逐级告诉的限制。 王符东汉后期思想家。字节信,号潜夫,安定临泾 (今甘肃镇原县) 人。约生于汉章帝建初末年 (公元83年左右),卒于汉灵帝建宁年间 (公元168~172)。少年时好学,成年之后,与当时的大儒马融、窦章及科学家张衡交往甚密,以通经明理著称。性格耿介,终生不仕,隐居著书。所著《潜夫论》阐述了他的政治法律思想。王符对当时政治、经济和社会风尚深为不满,把社会祸乱的根源归之于统治者的政策,将恢复封建秩序的愿望寄托在明君贤臣身上。继承并发挥先秦“民为国本”的思想,在此基础上,提出治理国家最主要、最理想的方法,是“德化”、“礼治”,统治者要以德、礼正身律己,重农桑,惜民力,简省刑威,轻徭薄赋,才能达到安民的目的。同时强调仅有“德化”不够,针对东汉末期的现实,提出治乱世,还须行法令赏罚,认为“法令行则国治,法令不行则国乱” ( 《潜夫论·衰制》),而法令能否施行的关键,在于人君能否与臣民共同遵守。反对常赦罪犯,主张对违法犯罪者予以严惩,以“劝善”、“惩恶”作为立法和司法的准则。 王符约85—162东汉后期思想家、哲学家。字节信,安定临泾(今甘肃镇原)人。少好学,有志操,“耿介不同于俗”(《后汉书·王符传》)。与马融、张衡相友善。终生未仕,隐居著书,讥评时弊,唐代哲学家韩愈尊为后汉三贤之一。著《潜夫论》10卷36篇。其中《论荣》、《考绩》、《思贤》、《慎微》、《爱日》、《交际》、《明忠》、《德化》等篇伦理思想丰富。坚持以物质经济生活的富足作为道德产生的基础,提出“礼义生于富足,盗窃起于贫穷”(《爱日》),为政者应爱惜民力使“民安静而力有余”,以及强调通过实际考核判断贤与不贤(见《考绩》),反对“以族举德,以位命贤”(《论荣》),影响较大。主要著作有《潜夫论》。王弼(226—249) 三国魏名士、玄学家。字辅嗣,山阳高平(今河南焦作东)人。“幼而察慧,年十余,好老氏,通辩能言”,何晏叹称“仲尼称后生可畏,若斯人者,可与言天人之际乎!”(《三国志·魏书·钟会传》注引)王弼善谈玄理,以注《老》、《易》而闻名于世。与何晏、夏侯玄等同开玄风,竞事清谈。在伦理思想上,主张“名教”出于“自然”,认为只要符合“自然”、“无为”的原则,设官分职,那么“名教”是完全必要的,自然是本,名教是末,“崇本举末”以调和自然与名教。反对何晏“圣人无喜怒哀乐”的观点,认为圣人也有五情,“圣人茂于人者神明也,同于人者五情也。神明茂,故能体冲和以通无;五情同,故不能无哀乐以应物”(《三国志·魏书·钟会传》注引),圣人与众人的区别仅在于“应物而无累于物”(同上)。在政治伦理观上,认为“少者多之所贵”、“寡者众之所宗”,“夫众不能治众,治众者至寡者也”(《周易略例》),为封建统治阶级“立名分以定尊卑”(《老子》32章注)的合理性进行辩护。著作有《周易注》、《周易略例》、《老子注》、《老子指略》。《论语释疑》,唐以后即佚失,只有部分遗文保留在皇侃《论语义疏》和宋邢昺《论语正义》中。近人楼宇烈有《王弼集校释》。 王符 王符约85—162东汉哲学家。字节信,安定临泾(今甘肃镇远县)人。少好学,有志操。汉自和、安以来,世务游宦,更相引荐; 符独耿介不同于俗,终生不仕,隐居著书30余篇,名曰《潜夫论》。其内容主要讥评时政得失,反对谶纬迷信,揭露官吏豪强地主的贪婪残暴。在许多问题上具有深刻的见解。如《本训》篇充分肯定“气”是世界万物的本源,一切自然现象“莫不气之所为也”。《务本》篇提出农、桑为“富国之本”,认为农工商各有本末。《赞学》篇以肥田沃土“弗耕不获”、千里之马“弗策不致”为例,强调人为的重要,否定圣人“生知”说。《后汉书》有传。 ☚ 班固 阚駰 ☛ 王符 王符约85—162东汉哲学家。字节信,安定临泾(今甘肃镇远县)人。少好学,有志操。汉自和、安以来,世务游宦,更相引荐; 符独耿介不同于俗,终生不仕,隐居著书30余篇,名曰《潜夫论》。其内容主要讥评时政得失,反对谶纬迷信,揭露官吏豪强地主的贪婪残暴。在许多问题上具有深刻的见解。如《本训》篇充分肯定“气”是世界万物的本源,一切自然现象“莫不气之所为也”。《务本》篇提出农、桑为“富国之本”,认为农工商各有本末。《赞学》篇以肥田沃土“弗耕不获”、千里之马“弗策不致”为例,强调人为的重要,否定圣人“生知”说。《后汉书》有传。 ☚ 班固 阚駰 ☛ 王符 151 王符约106—168字节信,安定临泾(今甘肃镇原)人。耿直好学,终身不仕,隐居著书。王符对东汉时期豪强地主阶级及其统治集团的奢侈腐败进行了尖锐的揭露。他指出,好利必亡,好义必彰,无德而富,必遭诛亡。他认为统治阶级浮侈淫靡,费功伤农,是百姓饥寒交迫的根本原因。要天下太平,必须变易奢侈风俗。他认为财富来自人功,而人功离不开时日,国家的贫富,取决于百姓能拥有多少劳动时间:“富足生于宽暇,贫穷起于无日。”他要求统治阶级减省徭役,整饬狱讼,“为民爱日”。他认为农、工、商各有本末,农民以农桑为本,以游业为末;百工以致用为本,以巧饬为末;商贾以通货为本,以鬻奇为末。从而否定了传统的农本工商末思想,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大意义。 ☚ 桑弘羊 刘晏 ☛ 王符 069 王符约85—162东汉思想家。字节信,安定临泾(今甘肃镇原)人。一生忧愤,隐居著书,讥评时政得失。因“不欲章显其名”,故将所著书取名为《潜夫论》。认为“气”是世界万物的本源,气动时清者升为天,浊者凝为地,有天地即有阴阳,阴阳生化万物;又认为在气之上又有道,具有二元论倾向;反对迷信,肯定人的能动作用,认为社会治乱和人生吉凶,是以行为主,以命为决,主张重政事而远鬼神;认为东汉末年社会经济凋敝和政治黑暗,是由于横征暴敛、奢侈糜费、豪强专断、统治者昏暗不明所致;提出以农桑为富国之本,工商也有本有末,以教化治民心,反对“阀阅取士”,明君要信忠纳谏,知贤用贤,采取考功、君选等措施改革吏治主张;还主张加强法制,限制豪强,认为政令必行,宪禁必从,国家方可得到治理。 ☚ 仲长统 崔寔 ☛ 王符 081 王符东汉思想家。讥评时政得失,揭露豪强地主贪暴,提出农、桑为富国之本的主张。伦理思想倾向于儒家。主张德政教化,认为“人君之治,莫大于道,莫盛于德,莫满于教,莫神于化”(《德化》)。君主决定国家治乱和习俗的美恶,应尊法、任贤、除奸。主张和气生人,以理统之。认为天、地、人、物都以气为本,气与道相连,承认天命、鬼神,但又以人事为重。他提出恕、平、恭、守的处世原则,反对以族举德,以位命贤,提倡人之善恶,不必世族,唯德是分的荣辱尊卑观,主张慎微积善的道德修养论。把仁义与爱民统一起来,认为“帝以天为制,天以民为心”(《遏制》),以富民、教民为道德基础,民富可教,民贫背善,要顺序民心,使民足食长寿。他不满奸小当道的社会现实,一生隐居著书。著作有《潜夫论》。 ☚ 马融 张仲景 ☛ 王符 039 王符东汉哲学家。认为名辩的真正效用就在于能否符合客观实在的要求,主张“名理者必效于实”,要求教训者以道义为本,以巧辩为末;辞语者以信服为本,以诡丽为末,故一切言辞应对都要各缘其文以核其实,否则就会名理不效于实。并将其逻辑名实的讨论,引入对人物的评品,开魏晋结合评品人物讨论名实问题的风气。批评韩非以尧舜道德不可两美,喻之为戈伐之说,违反推类譬喻的思想法则,是犯了不知类的错误。并认为事物之间能否类比,关键不在于形式而在于实质:“物之有然否也,非以其文也,必以其真也”。深化了惠施关于譬式推论的认识。 ☚ 王充 徐干 ☛ 王符 王符约85—162Wangfu字节信,安定临泾(今甘肃镇原)人。少好学,守节操,一生不仕,隐居著述。在宇宙本原上,阐述了系统的元气一元论观点,认为最初只有混沌的元气,经过长期演化形成清浊之气,产生天地,化生万物,然后才产生人。又认为自然现象,“莫不气之所为”。在鬼神问题上,他没有断然否定鬼神的存在,也不否定瑞应凶兆,但他认为,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要应之以德,才能化凶为吉,转祸为福。他对当时社会上的腐败现象,包括任人唯亲、侈奢浪费、官官相护等都进行抨击。对于边疆政策进行了广泛的议论,认为当时中央对边疆政策有许多失误。他对社会黑暗的批判是较早的,不久就掀起了抨击朝政的旋风,并导致党锢之祸。说明王符有先见之明。他不想出名,自号“潜夫”,著《潜夫论》。但他生前已颇有名气,受到度辽将军皇甫规的特殊礼遇,成了闻名遐迩的“潜夫”。 ☚ 天人感应 王充 ☛ 王符 王符约85—162字节信,安定临泾 (今甘肃镇原县)人,东汉思想家。一生隐居著述,主要著作《潜夫论》。通过著述指评时政,反对谶纬迷信,反对“圣人”生而知之、“才人”生而能之的观点,反对封建等级观念、大量揭露统治者的贪婪奢侈。王符的人口思想主要反映在:其一,工、农、商各有本末的观点。王符重民,更重农,他曾说: “国之所以为国者,以有民也”(《潜夫论·爱日》),“圣人深知力者民之本,国之基也”(《潜夫论·爱日》)。同时,强调农、桑为“富国之本”。但是,他并不否定手工业和商业的作用。在他的主要著作 《本末篇》 中提出农、工、商 “各有本末”的观点。其二,提倡教民。王符提出“夫为国者,以富民为本,以正学为基”(《潜夫论·务本》),认为只有加强对人口的教化,才能淳化人口的思想、道德风貌,改变社会的不良风气,从而达到安定社会秩序,提高人口素质的目的。其三,主张移民实边。王符认为当时存在着人口与土地不相适应的严重问题,如中原地区“土少人众”,而边地 “遂而丘荒,至今无人”(《潜夫论·实边》)。不利于土地的利用,生产的发展,并且他以为开展边地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是防止敌人、以安定国家的得力措施。因此,主张将内地人口大量迁往边地,戌边、实边以强边防,促垦殖,改变人口和土地不相适应的状况。 ☚ 贡禹 崔寔 ☛ 王符约85—162东汉思想家、哲学家。字节信,安定临泾(今甘肃镇原)人。一生未仕,著述而终。哲学上持气自然论,以气与道解释自然现象,认为万物皆以“气”为本,气与道紧密相联。承认天命的存在,但又以人事为重,主张“凡人吉凶,以行为主,以命为决”。承认五德终始之论,但认为立国之基在于民。主张实行德政教化,以求淳风化俗,抨击社会弊端,强调“名理者必效于实”,“非难”、“虚论”、“浮风”。承认鬼、神存在,但又认为“鬼神与人殊气异务,非有事故,何奈于我”。另主张以农桑为富国之本,但又承认工商也有本末之分。著作有《潜夫论》。参见“伦理学”中的“王符”。 王符东汉哲学家。认为元气自化,分成阴阳,阴阳和合生人;人皆有趋利避害的本性。把仁义与爱民统一起来,发挥儒家民本思想。重视道德的社会作用;主张德化重于刑威,并以“正学”实行德化。伦理思想见于《潜夫论》。参见“哲学”中的“王符”。 王符 王符85?——163?字节信。东汉安定临泾(今甘肃镇原)人。“少好学,有志操”(《后汉书·王符传》)。同马融、张衡等友善。因他系庶出,又无舅家,为乡人歧视。加之他不求荐引、不苟流俗,所以不得升迁。因而隐遁著述,终生不仕。著《潜夫论》,“以讥当时失得”,“其指讦时短,讨谪物情,足以观见当时风政”,实践了他文章以载教训,“遂道术而崇德义”的主张。批评弊端,说理透辟,通篇排偶,以政论文之骈化,启建安之际骈丽文风。 ☚ 崔寔 张衡 ☛ 隐居著书 ☚ 《二京》讽世 隐居著书 ☛ 王符 王符王符 (约85—162),东汉后期进步思想家。字节信,约生于和安之际,卒于恒、灵之间,安定临泾人,少年好学,性情 “耿介不同于俗”,隐居著书,终身不仕。他对于当时政治、经济以及社会风尚深为不满,认为社会祸乱根源在于统治者昏庸无能,把希望寄托于明君贤臣; 同情、重视人民,强调 “国以民为基,贵以贱为本”,人君之职,在于除害安民和举贤任能、纳谏兼听,提出贤臣应当不媚上欺下,不曲法损公,不结党营私。主张改革吏治,实行考绩、明选制度。 ☚ 王充 仲长统 ☛ 王符 王符约85~162字节信,安定临泾 (今镇原县)人。东汉哲学家。自幼好学,讲究节操,与当时著名文人学者马融、窦章、张衡、崔瑗等关系密切,友好往来。性格耿直,慷慨不群。因庶出,为乡里所鄙视。离家为官,不同流俗,不得升迁。遂绝意仕途, 隐居家乡,著书立说。写成 《潜夫论》,凡10卷36篇。在《潜夫论》中, 提出 “天地之所贵者人也”, “国以民为基”, 治国应以 “富民为本”。“夫富民者,以农桑为本,以游业为末;百工者,以致用为本,以巧饰为末;商贾者,以通货为本,以鬻奇为末;三者守本离末则民富, 离本守末则民贫。” “夫为国者, 以富民为本, 以正学为基”。提出必须严肃整顿吏治,绳之以威刑。主张优待移民,奖励生产,减轻徭赋,选贤授官。还提出 “气”是世界万物的本源,一切自然现象的变化, 社会的治乱, 人生的祸福,“莫不气之所为也”。在讲人与自然的关系时, 强调“人行之动天地”,“事在人为”。《潜夫论》语言质朴,笔力雄厚,在东汉散文中,自成一家。清人刘熙载评曰: “王充、王符、仲长统三家文, 皆东京之佼佼者”。约卒于桓帝延熹五年(162年)。今镇原县城北山,为纪念他而取名 “潜夫山”,简称 “潜山”。墓在镇原县北二里处,现存有“汉处士潜夫王先生墓”碑。 ☚ 梁妠 秦嘉 ☛ 王符约85~162东汉思想家。字节信,安定临泾(今甘肃镇原)人。一生未从政做官,隐居著书。他在哲学上持以 “气” 为本的宇宙生成论。他用 “气” 与 “道” 说明自然现象,认为天、地、人、物,都以 “气” 为本,其变化都是“气” 所为。“气” 又与 “道” 相连,“道” 对物的功用也非常大。在天人关系上,王符承认天命、鬼神,但又主张以人事为重。在认识论上,主张看实际效果,反对 “虚论” 、“华饰” 。反对圣人生而知之的说法,认为圣人并非生而知之天生就有才能,而是后来善于学习的结果。他较重视理性认识,强调以心 “明道”。政治上主张德政教化,认为好的统治者应当通过道德教育使人民服从。著有 《潜夫论》行世。 王符 王符约85—162字节信,东汉安定临泾(今甘肃镇原) 人。“少好学,有志操”,与马融、窦章、张衡及崔瑗等友善,性情耿介,“不同于俗”,终生不仕,一生隐居著书,“以讥当时失得”(《后汉书·王符列传》)。著有《潜夫论》。认为元气为事物发展的本原,人的品德、智能不是先天的,而是后天学习的结果,即使是圣人也不例外。将治理国家的希望寄托于明君贤臣。揭露豪强地主的贪婪和残暴,同情人民的疾苦,要求对“无德而富贵”的人的逐利行为予以遏制。对经济方面的本末概念,予以新的解释,与传统的农本工商末观点不同,认为农工商各有其本未,“夫富民者,以农桑为本,以游业为末; 百工者,以致用为本,以巧饰为末,商贾者,以通货为本,以鬻奇为末,三者守本离末则民富,离本守末则民贫。”(《务本》) 又认为农工商三者“离本而守末”固然可以使个别家庭成为富者,却会使国家变得贫穷,即个人财富与国家财富在某种情况下可能是对立的,增殖个人财富并不等于增殖国民财富。对商业一方面主张将商贾与土地、士民及法令等并列,认为“苟有土地,百姓可富也; 苟有市列,商贾可来也”(《劝将》);另一方面,强调反对浮侈,指出生产奢侈品浪费大量人力物力,“费功伤农,可为痛心。”(《浮侈》) 还提出严明吏治、提高效率,以珍惜人民劳动时间的“爱日”论。(参见“本末”、“爱日论”) ☚ 崔寔 荀悦 ☛ 王符about 85~162Wang Fuphilosopher and proser of the Eastern Han Dynasty 王符约85—162东汉思想家。字节信,自号潜夫。安定临泾(今甘肃镇原)人。出身平庶,“为乡人所贱”。少年好学,有抱负。与马融、窦章、张衡、崔瑗等人相友善。但因性情耿直而不媚俗,故一生不得仕进,乃隐居著述,终老于家。承接荀子学说,博采道家、法家思想,认为“道者,气之根”,“气者,道之使”;而天地人物“莫不气之所为也”,用“道”与“气”的交互作用来说明世界的发生与发展。承认鬼神的存在,但以人事为重,排斥卜筮、祭祀、祥瑞、灾异、占梦等迷信,解释梦是“昼有所思,夜梦其事”,不足为怪,更不足凭信。坚持“虽有至圣,不生而知;虽有至材,不生而能”,重视后天学习和以“心”“明道”,但以“先圣经典”为知识来源。强调“名理者必效于实”,反对“指鹿为马”而使名实相乖。宣传“上智与下愚之民少,而中庸之民多”的人性观点,主张“德化”为主,刑威为辅。指出“今汉土之广博,而曾无一良臣”,由于他们“虚费重禄,素餐尸位”,淫侈骄奢,使饥寒并至,民不聊生。疾呼汉代“已徵败迹”,已入“衰世”。要求统治者考察“人之善恶,不必世族;性之贤鄙,不必世俗”,废除世卿世禄制,举贤任能,开言纳谏,重本抑末,减轻赋税,以挽救社会危机。著有《潜夫论》。 王符东汉哲学家。字节信。安定临泾(今甘肃镇原县)人。一生隐居著书。受王充影响较深。他还反对贵族的虚伪,大胆揭露毫强地主的贪婪和残暴。著作有《潜夫论》。 王符约85—162东汉思想家、政论家。字节信。安定临泾(甘肃镇原)人。少好学。耿介自立,不随时俗,淡于名利,终身不仕。著《潜夫论》三十余篇。主张“气”是世界万物的本源,强调农桑是富国之本。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