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王廷相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王廷相1851—1900

直隶(今河北)承德人
光绪十二年进士。曾任清编修,国史馆协修,江南道监察御史等职。
字:梅岑

王廷相1474—1544

明哲学家、文学家。字子衡,号浚川,仪封(今河南兰考)人。弘治十五年(1502)进士,授兵科给事中。曾以右副都御史巡抚四川,旋召理都察院事。历官至左都御史、南京兵部尚书。他博学好议论。在星历、舆图、音乐等方面都有研究。于周敦颐、邵雍、程颐兄弟诸人学说无不论驳。他的哲学思想是唯物主义的,发展了张载的“太虚不能无气”的思想,认为“元气”主宰一切,“元气之上,无物、无道、无理,”反对“理先于气”的说法。宋代唯心主义哲学家分性为“本原之性”与“气质之性”,他亦予以驳斥。认为“性之有无缘于气之聚散”,性不能离开气而独立。在认识论方面,他反对王守仁的“致良知”说,主张“思”、“见闻”、“接习”(实行)应该结合,指出“事物之实核于见”、“事理之精契于思”、“事机之妙得于行”。文学方面与李梦阳、何景明等人并称“前七子”,提倡“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摹仿之风。有《王氏家藏集》。

1

(词)明·王廷相

朝霞飞散,正微借清霜,林外烘染。

摇落年华,宋玉又伤幽怨。

小楼悄悄阑干倚,最浮云、不堪情恋。

玉书难寄,楚天空阔,梦迷人远。

叹双鬓、年来较短。

算病旅中秋,不禁登玩。

只见青山,谁见古时人面。

乡心渺渺随流水,更不待、商歌魂断。

新愁顿起,半窗暝雨,一声归雁。


1

(词)明·王廷相

吴山高。

楚山遥。

明月下幽阁,长风涌暮潮。

东飞伯劳不复返,海上素书空见招。

王廷相

王廷相

明仪封(今河南开封)人。字子衡。弘治进士,改庶吉士,授兵部给事中。官至兵部尚书,加太子太保。卒谥肃敏。其论诗盛称何(景明)、李(梦阳)之作,以为足与《诗》、《骚》相匹,有识者讥之。所为五七言古诗颇有才情,然不免摹拟失真之弊。近体殊无解会,七律尤劣。为“前七子”之一。

☚ 何景明   郎瑛 ☛
王廷相

王廷相1474—1544

字子衡,号浚川,别号平厓、秉衡河滨丈人。河南仪封(今兰考)人。幼有文名。明弘治十五年(1502)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授兵科给事中。为官近四十年,律己甚严,抉奸剔蠹,兴利除弊,百姓以“青天”呼之。然屡遭贬谪,嘉靖二十年(1541)官都察院左都御史,掌管院事时,被革职为民。工诗,为“前七子”之一。有《王氏家藏集》、《王浚川所著书》。《明史》有传。《全明散曲》辑录其套数一套,是为康海解职归田送行而作,笔意豪爽,颇见激情。

☚ 王济   何瑭 ☛
王廷相

王廷相1474—1544

字子衡,号浚川,兰封(今河南兰考)人。弘治十五年(1502)进士。历官翰林院庶吉士、兵科给事中、毫州判官、高淳知县、监察御史、陕西巡按、赣榆县丞、松江府同知、四川佥事、山东提学副使、右布政使、兵部侍郎、右副都御史、兵部尚书,官至二品。嘉靖二十年(1541),因处理郭勋案不力,革职为民。隆庆初复官,赠少保,谥文肃。王廷相为“前七子”之一,为复古推波助澜。其诗缺乏裁剪,人讥为粗硬,惟少数绝句清新可读。词亦硬语较多,缺乏韵味。况周颐《蕙风词话》卷五:“明王子衡廷相《苏幕遮》云:‘意绪几何容易辨。说与无情,只作闲愁怨。’闲愁怨,皆不得已之至情,子衡未会斯旨。王薑斋先生《江城梅花引》云:‘飞霜。飞霜。夜何长。有难忘。自难忘。’闲愁怨枨触于不知,所谓‘有难忘自难忘’也。薑斋盖有难忘者。”亦讥其“未会斯旨”之失。《明史》卷一九四有传。有《王氏家藏集》传世,其《内台词》有《惜阴堂汇刻明词》本。

☚ 陈淳   何孟春 ☛
王廷相

王廷相1474—1544

字子衡,号浚川。仪封(今河南兰考)人。明孝宗弘治十五年(1502)进士,选庶吉士,授兵科给事中,武宗正德三年(1508),以言事谪亳州,未几改知商淳县。次年,召为监察御史,巡按陕西。正德九年,因得罪镇守中官,被诬下狱,寻谪赣榆丞。正德十一年,调任宁国知县。次年升为松江府同知,历四川佥事、山东提学副使、山东右布政使。后迁为右副都御史,巡抚四川。世宗嘉靖七年(1528),提拔为兵部侍郎,进南兵部尚书。后拜右都御史,加兵部尚书。嘉靖二十年,因处理郭勋事不及时,革职为民。嘉靖二十三年,病卒。廷相为前七子之一,推崇李梦阳,为倡导复古之风起了推动作用。其诗擅长古体,能反映现实。《西山行》揭露中官横行不法的累累罪行,可谓淋漓尽致。《西京篇》讽刺漫求神仙的荒唐举动,颇有现实意义。其古体诗喜用排比,亦有一些回肠荡气的艺术效果。不过,其诗缺乏剪裁,有的论者讥其粗硬。著有《王氏家藏集》五十六卷、《内台集》七卷。其生平见《明史》卷一九四、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

☚ 李梦阳   刘麟 ☛

王廷相1474—1544

字子衡,号浚川。仪封(今河南兰考县)人。明代哲学家、文学家。“前七子”之一。弘治十五年进士,授兵科给事中。官至南京兵部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卒谥肃敏。著有《王氏家藏集》六十八卷,《内台集》七卷。
索引:王廷相,子衡,浚川,肃敏。

王廷相

王廷相1474—1544

明代文学家。《明史》有传。字子衡,仪封(今河南兰考县)人。弘治十五年(1502)进士,授兵部给事中。正德(1506—1521)初,遭权阉刘瑾中伤,蒙罪迁谪毫州判官。嘉靖(1522—1566)间召拜御史,迁兵部侍郎,参赞机务,后加兵部尚书、太子少保,久掌内台有威重。后因拖延复核外戚权贵郭勋夺民利事,遭劾罢黜为民。博学好议论,以儒学经术称于世,为倡行复古的“前七子”之一。其诗才情可观,而摹拟失真。《历代赋汇》收其赋4篇,以咏物为主,皆有感而作。《猛虎赋》讽刺“以强力贪得而毙者”,显为宦官刘瑾而发。《悼时赋》鄙斥“毒夫乘权”,谴责刘瑾专权和时政昏昧,辞旨沉郁。著有《家藏集》,未见。

☚ 王廷陈   王诒寿 ☛

王廷相1474—1544

明代学者。字子衡,号浚川。仪封(今河南兰考县)人。弘治进士。历任翰林院庶吉士、监察御史、南京兵部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等职。曾因反对宦官两度被谪,终以郭勋事罢归。著有《王氏家藏集》、《王浚川所著书》。其中,《慎言》、《雅述》比较集中地反映了其伦理思想。王廷相学宗张载,反对程、朱“理在气先”的观点,主张“理根于气”(《横渠理气辩》),提出了“气为理之本”的命题。在人性观上,持性气相资不得相离的“性气一贯”说,主张人性善恶由天赋气质所决定,指出“凡人之性成于习,圣人教以率之,法以治之”(《答薛君采》)。认为道德品质乃是后天教育和环境影响的结果。强调“以义制情,以道裁性”(《慎言》),用道义原则驾驭情感、引导人性。

王廷相

063 王廷相

明哲学家。主张“理一分殊”论,认为万物一气,气一则理一。故知分殊,当求其理之一;知理一,当求其分殊,包含了初步的演绎和归纳的思想方法。认为“理可以会通,事可以类推,智可以旁解”,这就可以根据一定的材料进行推理判断以求出事物之间由此及彼的联系。认为“辩”的作用是析理以明道,主张审问明辩,并以“名实核”,“言无不实”来“以求会同”。认为事物之实核于见,故提倡多闻多见和思学结合的认识方法,“事理之精契于思……多闻有择,多见而识也;思不废学,学不废思也”。

☚ 罗钦顺   李贽 ☛
王廷相

王廷相1474—1544Wangtingxiang

字子衡,号浚川,仪封(今河南兰考)人。明哲学家。弘治进士,曾任南京兵部尚书等职。在宇宙观上坚持气一元论的唯物主义,认为气(又称元气)是宇宙本原,也是宇宙本体,在天地未有之前已有元气,在元气之上无物、无道、无理。理只在气中。气的聚散就是万物的生灭,而气无生灭。他认为元气中有天地万物的种子,气种有一定的数量,其中也有精神的种子。所谓太极、阴阳,都是指元气,合三为一。对于天文学,他赞成盖天说。反对天人感应说。著作有《王氏家藏集》,其中哲学著作主要有《雅述》、《慎言》、《内台集》。

☚ 王守仁   黄宗羲 ☛

王廷相1474—1544

明哲学家、文学家。字子衡,号浚川。仪封(今河南兰考县)人。官至南京兵部尚书。认为“天地未生,只有元气”,反对“理在气先”,主张“理根于气,不能独存”。气有聚散而无息灭。否定“有生于无”之说。强调“思与见闻相会”,“知行并举”,反对王阳明“致良知”之说。主张“性生于气”,认为人有生气则性存,无生气则性灭;人之善恶皆由天赋而成。又主张“因时致宜”,“随时变易”,反对循序僵化。著作存于《王氏家藏集》、《内台集》。

王廷相1474~1544wáng tíng xiàng

《本草纲目》虫部第39卷蠮螉(正误)(2)。人名。明代人。字子衡,号浚川。仪封(今河南兰考)人。以进士官至兵部尚书。博学好议论,以经术称,对自然科学较有研究。著有《雅述》。

王廷相1474~1544

明哲学家、文学家。字子衡,号浚川。仪封(今河南兰考)人。弘治进士。历任湖广按察使、右副都御史、南京兵部尚书等职。曾巡抚陕西、视学北畿,被诬入狱。在宇宙观上否定佛、道两家 “有”生于 “空” 和“无”的说法,反对程朱学派“理在气先”的观点。宗张载的 “气一元论”。认为 “天地未生,只有元气,元气具,则造化人物之道理即此而在,故元气之上,无物、无道、无理” 。否认先天的 “德性之知” 和 “致良知” ,反对 “虚静以养心” 、“泛讲以求知” 的认识方法,断言 “物理不见不闻,虽圣哲亦不能索而知之” ,知者“思与见闻相会而已”。主张 “知行兼举” 。与程朱学派的 “形性二本” “人有二性” 的观点相对立,主张 “性生于气” ,认为 “人有生气则性存,无生气则性灭,不可离而论者也” 。但说人性有善恶之分,“人心” 、“道心” 之别,皆由天赋气质决定。认为人类历史是不断变化的,一切道理、制度都应 “因时致宜” ,“随时变易” 。但又说 “变有要乎?日渐” 。对自然科学也有研究,在天文学、音律学和农业方面均有成就。诗文尚摹拟,与李梦阳、何景明等并称 “前七子” 。著有《慎言》 、《雅述》 、《横渠理气辩》 等,编入 《王氏家藏集》 和《内台集》

王廷相1474~1544Wang Tingxiang

ideologist,poet and proser of the Ming Dynasty

王廷相1474—1544

明哲学家。字子衡,号浚川。仪封(今河南兰考)人。官至南京兵部尚书。认为“万理皆出于气”,没有离“气”而独立的“理”,批判了朱熹“理先于气”的说法。为学主“思”、“见闻”和“接习” (实践)并重,反对王阳明的“致良知”学说。著作有《雅述》、《慎言》等,编入《王氏家藏集》。

王廷相1474—1544

明朝文学家、哲学家。字子衡,号平厓。仪封(河南兰考东北)人。弘治进士。正德初,忤权阉刘瑾,谪毫州。瑾败,召为御史。嘉靖时,官至南京兵部尚书,参赞机务。后因党附外戚郭勋,落职为民。善诗文,与李梦阳、何景明、徐祯卿、边贡、康海、王九思并称“前七子”。他认为儒学自孟轲始渗入异端,故均论批,对宋以来儒学批驳尤多。主张“气载乎理,理出于气”,批驳了程朱“理在气先”之说。有《王氏家藏集》、《奏议集》、《公移联稿》、《覆奏语略》、《归田集》等。

王廷相

王廷相1474—1544

明代哲学家、文学家。字子衡,别号平匿,又号浚川。仪封(今河南兰考东)人。弘治进士。官至南京兵部尚书。心理学思想主要有: (1) 主张气成形体而具神识的形神观与动者缘外而起的心物观。(2) 研究认知产生的条件,提出认知过程的三阶段理论,即感知、思虑和熟习。(3) 提出七种情欲理论(物我统一说、景象定位说、中节说、同欲说、多途说、寡欲说、养心说)。(4) 重视人的才与智。(5) 在性习方面提出性气相资、有生则有性、性之善与不善、人之性成于习四个相互联系的命题。主要著作有《王氏家藏集》。

☚ 王守仁   吴廷翰 ☛
00001549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8:0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