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稱“玉寳”。皇帝的玉印。古代印、璽無别,自秦後,皇帝之印獨稱“璽”,專以玉爲之,有六璽及傳國璽。漢承秦制,魏晉、南朝宋、北齊、北周、隋皆因漢制。唐太宗刻受命之璽,以白玉爲螭首。宋又製受命寳,是後諸帝嗣位,皆自爲一寳,以“皇帝恭膺天命之寳”爲文。凡上尊號,有司製玉寳則以所上之尊號爲文。又别製鎮國神寳、大宋受命中興之寳等玉璽。遼、金除得征服國部分玉璽外,又别製之。明初御寳已達十七,嘉靖十八年(公元1539年)新製七寳,共計二十四枚。清玉璽品類繁多,僅據《御定交泰殿寳譜》記載,達三十五枚之多。漢·蔡邕《獨斷》:“天子璽以玉螭虎紐。古者尊卑共之……秦以來,天子獨以印稱璽,又獨以玉,群臣莫敢用也。”唐·李商隱《隋宫》詩:“玉璽不緣歸日角,錦帆應是到天涯。”《清史稿·世祖紀一》:“甲子,上太祖武皇帝、孝慈武皇后、文宗文皇帝玉册玉寳於太廟。”參閱《文獻通考·王禮考十》、《續通典·禮十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