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名物 > 人體類 > 四肢部 > 經外奇穴 > 獨陰 獨陰 dúyīn 經外奇穴。在第二足趾掌面,遠端趾節横紋中點處。主治疝氣,難產,胎衣不下。其穴明代典籍已載,沿稱至今。明·楊繼洲《針灸大成·經外奇穴》:“獨陰二穴,在足第二指下,横紋中是穴。”清·廖潤鴻《針灸集成·經外奇穴》:“獨陰,主治乾嘔吐,伏梁奔豚積聚,小腸疝氣,死胎胎衣不下,胸痛吐冷酸水。” 独阴❶有阴而无阳。《丹经》: “孤阳不生,独阴不长。” ❷经外奇穴名。《太平圣惠方》:“张文仲灸法,疗卒心痛不可忍,吐冷酸绿水及元脏气,灸足大指次指内横纹中各一壮。炷如小麦大,下火立愈。” 《奇效良方》作奇穴,名独阴。位于足第二趾掌侧,趾骨关节横纹之中点处。主治腹痛,呕吐,死胎,胞衣不下,月经不调,小肠疝气,心痛等。直刺0.2寸。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 (见图105)。 
图105 独阴dúyīn经外奇穴名。代号EX - LE11。见《针灸大成》。位于足底第二趾远侧趾间关节横纹之中点。主治腹痛, 呕吐, 胞衣不下, 疝气。直刺0. 1 ~ 0. 2 寸, 灸3 ~ 5 壮或5 ~10分钟。 独阴 独阴奇穴。首见《奇效良方》。《圣惠方》所载“灸大指次指内横纹”,即指本穴。位于足第二趾之跖侧,趾节横纹的中点处。伸足仰趾取之。局部有趾短屈肌腱,趾底动脉;并有趾底固有神经。一般直刺0.1~0.2寸。针后局部胀痛。艾炷灸3~5壮;艾卷灸5~10分钟。 本穴是临床常用的穴位。主治肝肾及脾胃等疾患,如月经不调,小肠疝气,死胎,难产,胎衣不下,癥瘕积聚,卒心痛,胃脘痛,呕吐,干哕,胸腹疼痛,第二趾厥冷、疼痛、麻木和不用等。 ☚ 里内庭 针灸时病人的体位 ☛ 独阴dú yīnmonoyin;solitary y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