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狄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狄Dí现行较常见姓氏。今上海之松江,河北之固安、尚义、景县,山东之昌乐、平邑、东平、龙口,内蒙古之乌海,山西之太原,甘肃之酒泉,安徽之贵池,广东之新会,四川之合江等地均有分布。汉族、满族有此姓。《郑通志·氏族略》 收载。其源不一: 狄dí❶中原人對北方各族的泛稱。《漢書》揚雄《羽獵賦》:“仁聲惠於北狄,武義動於南鄰。”《後漢書》班固《西都賦》:“因茲以威戎誇狄,燿威而講事。” 当前位置:主页 > 汉字大全 > 通假字 > 狄(一) 1.通“逖”,远,疏远。按:清 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解部》:“狄,叚(假)借为‘逖’。” 《诗经·大雅·瞻印》:“舍尔介狄。”毛传:“狄,远也。”疏:“毛读‘狄’为‘逖’,故为远也。”《荀子·赋》:“修洁之为亲,而杂污之为狄者邪?”清 王念孙《读书杂志·荀子(八)》:“‘狄’读为‘逖’。逖,远也。……此言智之为德,近於脩洁,而远於杂汙也。” 2.通“趯”,跳跃,形容轻狂浮躁。 《荀子·非十二子》:“吾语汝学者之嵬容:其冠絻,其缨禁缓,其容简连,填填然,狄狄然。”唐 杨倞注:“狄,读为‘趯’,跳跃之貌。” 3.通“剔”、“鬄”,治理,翦除。按:狄,《集韵》他歷切,入声,锡韵;今音“ti”。按:“狄”、“剔”古音仅有清浊之异。清 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解部》:“狄,叚(假)借为‘𩮜(剔)。’” 金文《曾伯簠》:“克狄淮夷。”《诗经·鲁颂·泮水》:“桓桓于征,狄彼东南。”汉 郑玄笺:“‘狄’当作‘剔’。剔,治也。”唐 陆德明《经典释文》:“狄,《韩诗》作‘鬄’,除也。”
当前位置:主页 > 汉字大全 > 通假字 > 狄(二) 通“翟”,羽(见《广雅·释诂》),雉类的长尾羽。 《周礼·天官·内司服》:“揄狄阙狄。”注:“狄,读为‘翟’。翟,雉名。”《礼记·乐记》:“然後钟磬竽瑟以和之,干戚旄狄以舞之。”唐 孔颖达疏:“狄,羽也。”又《玉藻》:“夫人揄狄。”(言画为雉羽以饰衣。)元陈澔注:“狄,翟,雉羽也。”《史记·夏本纪》:“贡维土五色,羽畎夏狄。”南朝裴骃《集解》引孔安国曰:“夏狄,狄,雉名也。”按:《尚书·禹贡》作“翟”。
狄 狄(一)dí ❶周时北方的少数民族部落。见 《史地篇》[狄]条。 ☚ 犹 狃 ☛ 狄 狄周时北方的一个少数民族部落。《鲁颂·閟宫》五章: “戎狄是膺,荆舒是惩。”《孟子》: “周公方且膺之。”又: “无父无君,是周公所膺也。”赵岐注:“膺,击也。惩,艾也。周家时击戎狄之不善者,惩止荆舒之人,使不敢侵陵也。”朱熹《集传》:“戎,西戎;狄,北狄。” ☚ 我送舅氏,曰至渭阳。 龟蒙 ☛ 狄读音t·i(ˋ),为i韵目,属i—er韵部。他历切,入,锡韵。 上一条: 薙 下一条: 悐 狄读音d·i(ˊ),为i韵目,属i—er韵部。徒历切,入,锡韵。 上一条: 糴 下一条: 唙 ![]() ![]() 狄dí❶我国古代北方的一个民族;泛指古代北方民族 狄dí❶ 我国古代对北方少数民族的统称。 狄见〔簡狄〕 狄见〔有狄〕 狄當作剔,治也。《詩經·魯頌·泮水》: “桓桓於征,狄彼東南。” 鄭玄箋:“狄當作剔。剔,治也。” 陸德明《經典釋文》: “狄,王他歷反,遠也。孫毓同鄭作剔,音同。沈云毛如字,未詳所出。《韓詩》云鬄,除也。” 古代名物 > 獸畜類 > 陸獸部 > 鹿科 > 狄 狄 dí 體大力强之麋鹿。《爾雅·釋獸》:“麋,牡麔、牝麎其子麌,其跡躔;绝有力,狄。”邢昺疏:“此釋麋之種類也……其絕異壯大有力者名狄也。”參見本類“麋鹿”。 狄dí〖名词〗 狄dí我国古代称北方民族。又称北狄。《礼记·王制》:“北方曰~。”《史记·货殖列传序》:“富者得势益彰,失势则客无所之,以而不乐;夷~益甚。” 狄*díB5D2 民族 民族族(汉~;藏~;满~;回~;彝~;苗~;白~;侗~) 另见:家族 国家 社会 家庭 ☚ 族、性 性别 ☛ 狄dí徒历切,入锡。 〖狄〗 粵 dik6〔迪〕普 dí 古代對北部少數民族的統稱。《論語.子路》:「雖之夷〜,不可棄也。」(之:前往。夷:古代對東部少數民族的統稱。)狄中国古代北方民族。亦作“翟”。❶即殷代鬼方及周代𤞤狁。因其分布地区主要在成周雒邑以北,又称北狄、北翟。以游牧为业,善长骑战。春秋时,狄人内乱,分为长狄、赤狄、白狄等支派。后长狄灭于齐、卫之手,赤狄被晋所亡,白狄被赵所灭。至战国时期,完全融合于华夏族,其活动不见史载。 狄❶亦作“翟”。中国古族名。春秋以前居于河西、太行山一带。《竹书纪年》云:“(商)武乙三十五年,周王季伐西落鬼、戎,俘二十翟王”。孟子云:“(周)太王居邠(豳),狄人侵之。”春秋初,屡与晋交兵,并向东发展,进入华北,东与齐、鲁、卫为界,居今陕西、山西、河北、山东等省的山谷地带。以游牧为业,善骑战,南灭邢、卫、温,兵及齐、鲁、宋诸国。周襄王二十四年(前628),狄人内乱,分为赤狄、白狄、长狄、众狄等部,各有支系。初赤狄最强,役属其他各部。公元前六世纪后,大部先后败亡于晋,唯白狄之鲜虞人于春秋末建中山国。因狄人主要居住在我国北方,故又通称为“北狄”。 狄 092 狄中国北方古代民族,亦称翟。华夏族来源之一。春秋时有三个支派:赤狄,分布于今山西长治地区,实力最强, 由潞氏、皋落氏、留吁氏、 甲氏、铎辰氏、𪪳咎如氏6个氏族组成。公元前594年晋灭潞氏,又灭其余诸氏;白狄,分布于今陕北一带,公元前6世纪中叶东迁至今河北石家庄一带,由鲜虞氏、肥氏、鼓氏、仇由氏4个氏族组成。后来肥、鼓、仇由氏为晋所灭,公元前507年鲜虞建中山国,公元前406年为魏所灭,后复国即后期中山国,公元前296年为赵所灭;长狄,分布于今西起山西平阳、潞安东至山东边境一带,有支系鄋瞒等,公元前607年为齐、卫所灭。秦汉以后,“狄”或“北狄”成为北方各族的泛称。 ☚ 库页 匈奴 ☛ 狄 狄官名。西周时期置。掌守帝王家庙。《尚书·顾命》:“狄设黼扆、缀衣。” 周秉钧易解: “狄,即 《周官》守祧之职。‘守祧’ 注: 故书祧作濯。翟与狄通,故夷狄亦作夷翟,翟服亦称狄服,守祧亦作狄人矣。《周礼》守祧,掌守先王先公之庙祧,其遗衣服藏焉。” 孔传:“狄,下士。” ☚ 鞮鞻氏 狄鞮 ☛ 狄 狄中国古代北方民族。《国语·郑国》于西周末已有狄的记载。“狄”是中原诸夏对北方一些部落与国家的称呼。春秋初,在秦、晋、郑、卫、邢等国以北,即今陕北及山西、河北的中部及北部,活动着许多强悍有力的部落,中原人称之为戎,因其方位在北部,故又称之为北戎。“冬,狄伐邢”。这是《春秋》中第一次出现狄的记载,因其在北,故称为北狄。此后约一百年,出现了赤狄、白狄、长狄等称号。自春秋中叶至战国中叶以前,戎、狄往往混称,这与其族类比较接近有关。战国以后,狄人的主要部分已经分化,其他部分则因胡人南下而融入于胡人之中。故战国末年及秦汉以后的北狄,则系指胡人、东胡族系各民族。自《春秋》庄公三十二年记载有狄的活动后约百年间,赤狄一直是北狄中人数最多、实力最强的族团,也是与中原诸侯抗衡的主要力量。赤狄分布于今山西长治地区,由皋落氏、潞氏、留吁氏、甲氏、铎辰氏、廧咎如氏等族组成。自庄公三十二年(前662年)“狄伐邢”,经三、四年时间,北狄即破邢、卫,与齐、郑、宋等中原大国对峙。此后,晋献公、晋文公时都曾把赤狄作为主要防范、进攻之敌。晋公子申生曾多次统兵伐皋落氏,为晋国开拓疆土。潞氏是继皋落氏之后赤狄中最强的部落。其君潞子婴儿娶晋景公之姐为妻。潞氏执政刺杀婴儿,杀死其妻。晋国于前594年出兵灭潞氏。潞氏的余民散入廧咎如氏。前588年,晋与卫联合攻伐廧咎如氏。此后赤狄余部先后被灭。白狄的名称出现于公元前627年。这年,狄趁晋襄公新立及与秦战于崤之机,向晋发动进攻,晋襄公与姜戎在崤全歼秦军,回师途中“败狄于箕,郤成子获白狄子。”白狄与秦都在雍州,其最初的分布区域是在今陕北及陕西洛水流域。后受秦国的压迫和晋国和戎政策的诱惑而东迁至河北。白狄由鲜虞、鼓、肥等部组成。鼓、肥先后被晋灭亡。鲜虞于公元前507年败晋师于平中,俘晋大夫观虎。次年,鲜虞即建立中山国,并迁居中山城。此后,直至公元前406年灭于魏,中山国立国历时百年。前381年前后,“中山复国”,领有土地“方五百里”,前296年灭于赵。长狄,始见于《左传》文公十一年(前616年),又名鄋(sōu)瞒。长狄活动于齐、鲁、宋、卫之间,曾攻打过齐、鲁、宋、卫等国。晋灭赤狄潞氏时,长狄酋长焚如也被俘。 ☚ 东胡 𤞤狁 ☛ 狄又作“翟”。❶中国古代北方民族名。春秋时和诸国接触频繁,公元前7世纪分为赤狄、白狄、长狄三部。通称北狄。战国时融于华夏族。 狄dí❶中国古代称北方的民族。 狄dí❶ (中国古代称北方的民族) Di,a term given to northern tribes in ancient China 狄❶北方古族名。亦作翟,因狄人主要居住在北方,故又称“北狄”或“北翟”。一说狄即商代之鬼方、周代之“𤞤狁”。史载,周族先祖不膹、公刘等居于“戎、狄之间”。《毛诗故训传》云:“(周)古公处豳,狄人侵之”,被迫弃豳(今陕西旬邑县境)而迁至周原(今陕西岐山)。《竹书纪年》载:(商)武乙三十五年,周王季“伐西落鬼、戎,俘二十翟王”。可见狄族与周族相邻并有频繁接触。在商朝及属国周的打击下,狄族部分北迁到蒙古高原,直至今南西伯利亚贝加尔湖一带,成为后来高车人的一部分,故《魏书·高车传》云:“(高车)盖古赤狄之余种也。初号为狄历,北方以为敕勒,诸夏以为高车、丁零”。另有部分狄人投降了商朝,其酋长因功被封为侯,史称※“鬼侯”,后融入华夏中。其余狄人逐渐东迁,居于河西、太行山一带。后者在春秋初与秦、晋为邻,屡与晋交兵,并向东发展,进入华北,东与齐、鲁、卫为邻,居今陕西、山西、河北、山东等省的河谷地带。向南攻击邢、卫,灭温,败周,伐郑,兵及齐、鲁、宋诸国。周襄王二十四年(前628),狄人内乱,分为※赤狄、※白狄、※长狄、※众狄等部,各有支系。初赤狄最强,役属其他各部。公元前6世纪以后,各部先后败亡于晋,并逐渐融入华夏中,唯白狄之鲜虞人于春秋末建※中山国。狄人以游牧为业,兼狩猎,善骑射,作战勇猛。有商品交换,“贵货易土,土可贾”。已产生阶级分化,贫者“穴居”,富者有居室,但甚简陋,“狄君之为室也,堂高三尺,壤陛三垒,茅茨弗剪,采椽弗刮”。服饰“衣羽毛”,“披发左衽”,不同于华夏的束发右衽。语言不同于华夏,一说属于阿尔泰语系。与诸夏交往时,由“舌人”从中传话。 狄古族名。亦作“翟”。因其主要居住于北方,故又称“北狄”。秦汉以后为中原人对少数民族的泛称。 狄又作“翟”。古代北方民族。春秋以前居于河西至太行山一带的中国北方。在《竹书纪年》、《孟子》等书中即有记载。春秋初,屡与晋交兵,并向东发展,进入华北,东与齐、鲁、卫等国为界,居今陕西、山西、河北、山东等省的山谷地带。以游牧为业,善骑战,曾灭邢、卫、温,与齐、鲁、宋诸国交兵。周襄王二十四年(前628)狄人内乱,分为赤狄、白狄、长狄、众狄等部,各有支系。初赤狄最强,役属其他各部。公元前六世纪后,大部先后败亡于晋,唯白狄之鲜虞人于春秋末建中山国。因狄人主要居住在我国北方,故又通称为“北狄”为秦汉以后中原人对北方各族的泛称。 狄邑名。战国齐地,在今山东高青县东南。 狄古族名。也作“翟”。春秋前,长期活动于齐、鲁、晋、卫、宋、邢等国之间,与诸国接触频繁。以畜牧为业,“无文书、俗简易”, “习于攻战”。公元前七世纪时强盛,曾攻破洛邑逐周襄王,而立子带为天子。侵凌中原。当是之时,狄分为三部:赤狄、白狄、长狄,各有支系。因居位于北方,故又通称为北狄。秦汉以后,“狄”及“北狄”成为中原地区对北方少数民族的泛称。 △狄dí7画 犬部 我国古代泛称北方的民族。 狄 狄(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