牵巾 牵巾宋代婚礼上的一种仪式,类似后世之拜堂。用红绿彩缎绾成象征恩爱的同心结,新郎新娘各执一头,相向相牵而行,先拜祖先,然后回房夫妻交拜。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娶妇》载:新娘入新房坐庆(即“坐富贵”)后,新郎入房,“婿(新郎)于床前请新妇出。二家各出彩段(缎)绾一同心,谓之‘牵巾’,男挂于笏,女搭于手,男倒行出,面皆相向,至家庙前参拜毕,女复倒行扶入房讲拜,男女各争先后。对拜毕,就床,女向左、男向右坐。”“牵巾”是婚礼中的一个主要仪式。宋无名氏《少年游》词:“歌喉佳宴设,鸳帐炉香对爇。合卺杯深,少年相睹欢情切。罗带盘金缕,好把同心结。终取山河,誓为夫妇欢悦。”词写婚礼,内中“罗带”云云,即咏牵巾拜堂之仪式。合髻 古代婚礼中的一个仪式。它是由上古的“结发”婚仪发展演变而来的。所谓“结发”,据考证,是指女子许嫁前以缨束发,成婚之夕,由新郎从发上解脱缨绳,梳成妇人发髻的婚礼仪式。《礼记·曲礼》:“女子许嫁,缨。”缨,是一种五彩丝绳,女子许配人家后,以之束发,“示有从人之端也”。成婚之夕,方由新郎从她头发上解下那条丝绳,这就是《仪礼·士昏礼》所说的“主人(婿)入,亲脱妇之缨。”可见,“缨”是夫妻关系的信物。汉唐诗歌中,所咏“与君初婚时,结发恩义重”(曹植《种葛篇》)、“结发为君妻,席不暖君床”(杜甫《新婚别》)的“结发”,就是指这种婚仪。唐代中、后期,“结发”婚仪渐演变为“合髻”婚仪,即变作新婚男女各剪下一绺头发,绾在一起,作为夫妻关系的信物。唐代女诗人晁采与情人私订终身,所写《子夜歌》:“侬既剪云鬟,郎亦分丝发。觅向何人处,绾作同心髻”。写的就是“合髻”仪式。五代至宋,“合髻”婚仪风行一时,不仅民间盛行此俗,而且“公卿之家,颇遵用之。”(《新五代史·刘岳传》)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娶妇》对“合髻”婚仪,记述得更为具体;新郎新娘举行“牵巾”婚仪后,“男左女右,留少头发,二家出匹段、钗子、木梳、头须之类,谓之‘合髻’。”唐宋词中,写合髻仪式者不少,如柳永《洞仙歌》词:“更对剪香云(指头发),须要深心同写。“共有海约山盟,记得翠云(发)偷剪。”又《尾犯》词:“记得当时,剪香云为约。”都是写情人私订终身,合髻以之为爱情信物。 ☚ 坐虚帐 合卺 ☛ 牵巾婚礼的别称。古时,婚礼时夫妇以巾相挽而行。宋吴自牧《梦粱录·嫁娶》:“其礼官请两新人出房,诣中堂参堂,男执槐简,挂红绿采,绾双同心结,倒行; 女挂于手,面相看而行,谓之牵巾。” 古代名物 > 禮俗類(下) > 婚育部 > 婚嫁 > 牽巾 牽巾 qiānjīn 婚禮用物。男女兩家各出一綵巾,繫一同心結,新人以此相牽而行,故稱。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録·娶婦》:“婿於床前請新婦出,二家各出綵段綰一同心,謂之牽巾。男掛於笏,女搭於手,男倒行出,面皆相向,至家廟前參拜畢,女復倒行扶入房講拜。”宋·趙令畤《侯鯖録》卷一:“[晉武帝]選士庶女子有姿色者,以緋綵繫其臂。大將軍胡奮女泣叫,不伏繫臂,左右揜其口。今定親之家,亦有繫臂者,續古事先。”此俗至清代又稱“牽紅”。清康熙十二年《蓬來縣志·風俗》:“[花轎]至婿門,婿先入,以待婦入門。先以紅綵繫寳瓶,令新婦抱持,婿執其兩端,牽引而行,謂之牽紅。”參閱宋·吳自牧《夢梁録·嫁娶》。 牵巾 牵巾中国古代婚姻习俗之一。当男女婚配时,新郎、新娘要在拜堂仪式上使用“同心结”。“同心结”是用红、绿两色的彩缎绾成,用以象征夫妻之间绵长恩爱。拜堂时,新郎手拿红的一端,新娘手拿绿的一端。拜堂结束以后,两位新人仍按礼节相向牵巾进入布置一新、充满喜庆气氛的新房。宋吴自牧对此有所描写:“其礼官请两新人出房,诣中堂参堂,男执槐简,挂红绿彩,绾双同心结,倒行。女挂于手,面相看而行,谓之‘牵巾’。”( 《梦粱录·嫁娶》)。 ☚ 戏妇 蒙首 ☛ 牵巾 牵巾古代婚礼礼俗。举行拜堂仪式时,用红绿彩缎绾成象征恩爱的同心结,新郎执红的一端,新娘执绿的一端。拜堂以后,新人依礼相向牵巾进入洞房 吴自牧《梦梁录·嫁娶》: “其礼官请两新人出房,诣中堂参堂,男执槐简,挂红绿彩,绾双同心结,倒行; 女挂于手,面相看而行,谓之牵巾。” ☚ 交杯酒 撒谷豆 ☛ 000019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