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爵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爵Jué现行较罕见姓氏。今北京、四川之成都等地有分布。汉族姓氏。《中文大字典》转引 《姓苑》收载。《姓氏考略》注云: “汉官有王爵都尉,子孙以其官为氏。” 爵1.jué ❶古代酒器。青銅制。有流、柱、鋬和三足,用以溫酒和盛酒。傅毅《舞賦》:“騰觚爵之斟酌兮,漫既醉其樂康。”張衡《南都賦》:“儇才齊敏,受爵傳觴。” 爵 爵青铜制酒器。多用以饮酒。下有三足,各成棱形,愈下愈尖;腹圆,上面饰以花纹;口不平,一端向上为“尾”,一端向下为“流”;口上有两个对称的方柱。容量约合当时一升。盛行于商代和西周前期,西周中期开始逐渐消失。 ☚ 觯 豆 ☛ 当前位置:主页 > 汉字大全 > 通假字 > 爵(一) 通“嚼”,咀嚼。 长沙 马王堆 汉墓帛书:“闌 (爛)者,爵蘖米,足(捉)取汁而煎。”
当前位置:主页 > 汉字大全 > 通假字 > 爵(二) 通“爝”,爝火。 《墨子·备城门》:“城上为爵穴……五步一爵穴,大容苴。……寇在城下,闻鼓音,燔苣。复鼓,内苣爵穴中,照外。”爵穴,为纳火的土洞(参看蒋礼鸿《义府续貂·爵穴》)。
当前位置:主页 > 汉字大全 > 通假字 > 爵(二) 1.通“雀”。按:清 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小部》:“爵,叚(假)借为‘雀’。” 《逸周书·时则》:“寒露之日鸿雁来宾,又五日,爵入大水化为蛤。”《仪礼·士丧礼》:“爵弁服。”按:《尚书·顾命》作“雀”。《管子·形势解》:“燕爵之集,道行不顾。”《礼记·月令》:“鸿雁来宾,爵入大水为蛤。”唐孔颖达疏按:“《国语》云:‘雀入于海为蛤。’”《庄子·在宥》:“方将拊脾雀跃而游。”唐 陆德明《经典释文》:“雀,本又作‘爵’。”《孟子·离娄(上)》:“为丛(驱)爵者,鸇也。”宋 朱熹注:“爵,与‘雀’同。”《荀子·礼论》:“小者是燕爵,犹有啁噍之顷焉。”唐 杨倞注:“燕爵,与‘鷰雀’同。”《汉书·宣帝纪》:“神爵数集泰山。”汉应劭《风俗通·祀典》:“(驱)爵簸扬,田农之事也。”《文选》三国魏 曹植《美女篇》:“头插金爵钗,腰佩翠琅玕。”(按:爵钗,即有雀形饰物的钗。)又南朝 宋 鲍照《拟行路难》诗其三:“春燕差池风散梅,开帏对景弄春爵。”宋 陆游《村居》诗:“不恨闭门可罗爵,本自穷巷自多泥。”
爵 爵封建时代区分地位高低身分贵贱的一种封号。用以赏赐皇帝子孙、宗室近亲和贵戚大臣等。宋爵分十二等;王、嗣王、郡王、国公、郡公、开国公、开国郡公、开国县公、开国候、开国伯、开国子、开国男。 ☚ 带御器械 词学知识 ☛ 爵 爵jué❶酒器。见《什器篇》[爵]条。 ☚ 徽 臄 ☛ 爵 爵jué古代青铜制的酒器。有流、柱、鋬和三足。用以盛酒。盛行于殷代和西周初期。《邶风·简兮》三章:“赫如渥赭,公言锡爵。”郑《笺》:“硕人容色赫然如厚傅丹,君徒赐其一爵而已,不知其贤而进用之。散受五升。”《小雅·宾之初筵》一章:“发彼有的,以祈尔爵。”朱熹 《集传》: “发,发矢也。的,质也。祈,求也。爵,射不中者,饮丰上之觯也。”《大雅·行苇》三章:“或献或酢,洗爵奠斝。”毛《传》:“斝,爵也。夏曰盏,殷曰斝,周曰爵。”郑《笺》:“进酒于客曰 ‘献’,客答之曰‘酢’,主人又洗爵酬客,客受而奠之,不举也。用殷爵者,尊兄弟也。”《说文》:“爵,礼器也。”段玉裁注:“首尾喙翼足具见。爵形即雀形也。程氏瑶田 《通艺录》曰: 前有流喙也,脑与项也。胡也。后有柄尾也,容酒之量。其口左右侈出者,翅也。近前二柱,耸翅将飞貌也。其量腹也。腹下卓尔鼎立者,其足也。古爵之存于今者验之。两柱拄眉而酒尽。古经立之容不能昂其首也。不昂首而实尽。取节于两柱之拄眉。” ☚ 簋 鬵 ☛ 爵读音q·üe(ˋ),为üe韵目,属e—ie—üe韵部。即略切,入,药韵。 上一条: 皵 下一条: 阙 爵读音j·üe(ˊ),为üe韵目,属e—ie—üe韵部。即略切,入,药韵。 上一条: 觼 下一条: 嚼 ![]() ![]() 爵jue❶古代一种饮酒的器皿。《管子·中匡》:“管仲至,公执~,夫人执尊,觞(shang)三行,管仲趋出。”(尊:酒杯。觞三行:三次劝酒。趋:快走。) 爵jué❶古代酒器,青铜制成,有三条腿。 爵❶古代饮酒的器皿,有两柱和三足。 爵jué❶ 古代饮酒的器皿,有三条腿:酒过三爵。 爵爵jué爵位。《礼记·王制》:“王者之制禄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郑玄注:“爵,秩次也。”《大招》:“爵禄盛只。” 爵jue爵禄 爵士1 爵位 拜爵 伯爵 封爵 公爵 官爵 勋爵爵士乐2(yue) 卖官鬻爵 爵jué❶受封的爵号:(贾蓉)父世袭三品~威烈将军贾珍。(十三·277)谁知上回所表的那位老太妃已薨,凡诰命等皆入朝随班,按~守制。(五八·1365) 爵jué爵❶公侯伯子男卿大夫士也。《周禮·天官·大宰》: “以八柄詔王馭群臣: 一曰爵,以馭其貴。”鄭玄注: “爵,謂公侯伯子男卿大夫士也。《詩》 云: 誨爾序爵。言教王以賢否之第次也。” 《周禮·秋官·司儀》: “凡諸伯子男之臣,以其國之爵相爲客而相禮,其儀亦如之。” 鄭玄注:“爵,卿也,大夫也,士也。” 古代名物 > 禽鳥類 > 鳴禽部 > 雀 > 雀 > 爵 爵 què 同“雀”。 古代名物 > 禮俗類(上) > 禮尚部 > 酒器 > 爵 爵 jué 古代酒器。用以飲酒兼温酒。長圓腹,前有傾酒用之流,口扁長,後有尾,右旁有鋬(把手),底有三足。初爲陶製,商代中期爲銅製。盛行於殷代和西周初期。《詩·大雅·行葦》:“或獻或酢,洗爵奠斝。”《左傳·莊公二十一年》:“虢公請器,王予之爵。”孔穎達疏:“爵,飲酒器。”唐·韓愈《南海神廟碑》:“牲肥酒香罇爵静潔。”亦作酒杯的總名或泛稱。三國魏·曹植《節游賦》:“浮沉蟻於金罍,行觴爵於好求。”清·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爵,凡酒器亦總名曰爵。” 爵jué〖动词〗 爵jué〖名词〗 爵jué❶ 古代青铜制成的酒器,有三条腿。《诗经·大雅·行苇》:“或献或酢,洗~奠斝。”(献:献酒致敬。酢:拿酒回敬。斝jiǎ:酒器。)《左传·庄公二十一年》:“虢公请器,王予之~。”代指酒。《周易·中孚》:“我有好~,吾与尔靡之。” 爵*jueBEF4 常见的鸟 常见的鸟小雀:雀(雀子;雀儿;雀鸟;麻雀;谷雀;家雀;宾雀;瓦雀) 爵(宾爵) 尺 ☚ 飞鸟 乌鸦 ☛ 爵位 爵位爵(爵列) 另见:官职 官阶 职位 封赠 做官 上任 ☚ 爵位 各种爵位 ☛ 酒具 酒具酒器 玉海 红螺 觥盂 雷樽 雷罇 壶觞 ☚ 饮具 酒杯 ☛ 小人 小人宵小 宵人 细儿 细士 细人 佥人 佥士 佥壬 犬马 雀鼠 鴳雀 鴳爵 ☚ 无赖2 邪恶的人 ☛ 封官 封官封官、授官之称:剖符 ☚ 追加 受封 ☛ 酒 酒酒(酒兵;酒浆;酒军;酒醪;酒醴;汗酒;米~;啤~;果~;黄~;素~;烧~;鲁~) 酉(三酉) 酏 酿(酿酝;春~;家~) 醠 曲(曲酒;曲米;曲君;曲生;曲蘖;大曲;糟曲;曲道士;曲先生;曲米春;曲居土;曲秀才) 麴(麴生;麴君;麴酒;麴道士;麴先生;麴秀才) 蚁(蚁酒;蚁尊;春~;游蚁;玉蚁;浮蚁;香蚁;绿蚁;杂蚁;冰蚁;玉蚁;雪蚁) 饮 露(花露;璚露) 杯(杯中物;杯中之物;杯中绿蚁) 甕(甕醅) 篘 爵 酌(清酌;薄~) 醯 篘 阿吉 圣人 甜娘玉泉 玉尊 玉斝 玉觞 玉蛆 玉泉 红友 甘液 云液 云觥 云腴 春物 春酎 春盎 春瓮 春旆 杜康 黄娇 黄流 黄汤 烂肠 醉泥 春泥 狂水 狂药 甘波 金波 金蕉 美禄 天禄(天禄大夫) 雪乳 雪香 绿酃 桑落 屠苏 索郎 真珠 醍盎 醍醐 鹤觞 雷觞 魔浆 酪浆 糟浆 觞醳 浮蛆 清英 升斗 琥珀(琥珀酒) 琼腴 君子觞 壶中觞 壶中物 尊中物 忘忧物 忘忧君 销忧物 销忧药 消愁物扫愁帚 快活汤 钓诗钩 般若汤水棉袄 太和汤 泰和汤 东西玉玉东西 错煮水 错着水 错认水阿剌吉 里牵绵 另见:酒席 酒具 酒器 酒杯 斟酒 敬酒 劝酒 酒人 喝酒 酒醉 ☚ 烟 各种酒 ☛ 爵jué即略切,入药。 〖爵〗 粵 joek3〔雀〕普 jué ❶ 古代一種飲酒的器具。許慎《說文解字》:「〜,禮器也……所以飲。」左丘明《左傳.莊公二十一年》:「王予之〜。」❷ 爵位,官位。韓非《韓非子.定法》:「官〜之遷與斬首之功相稱也。」(遷:升遷。相稱:成正比。) ❸ 授予爵位。《韓非子.定法》:「斬一首者〜一級。」(首:人頭。) 爵 爵封号名。盛酒的器皿。因其在祭祀及酒宴上都必须放在主要显目的位置上。故将其作为别于庶人而有地位的封号。《经籍撰诂》: “爵谓公、侯、伯、子、男、卿、大夫、士也。”《周礼·大宰》: “一曰爵,以驭其贵。” ☚ 屦人 爵人 ☛ 爵 爵古代饮酒之器。亦作为饮器的总名。常以礼器用于祭祀、朝会筵宴。《仪礼·士冠礼》:“有篚实勺,觯、角柶。” 郑玄注: “爵三升曰觯。”贾公彦疏: “相对爵觯有异,散文相通,皆曰爵,故郑以爵名觯也。” 可知爵为饮器的总名。又据《仪礼·特牲馈食礼》记载: “篚在洗西,南顺,实两爵,二觚,四觯,一角,一散。”郑玄注: “贵者献以爵,贱者献以散。尊者举觯,卑者举角。” 同为饮酒之器,却有尊卑贵贱之别。故《礼记·中庸》上说: “宗庙之礼,序昭穆也,序爵,所以辨贵贱也。”作为专名,其形为深腹,前边有流酒的槽,槽与口相接处有柱,底部有三足,可以放到火上温酒。《诗经·小雅·宾之初筵》: “酌彼康爵,以奏尔时。” 康爵即空爵,意即喝干了爵中注酒,向你尊敬的人进献。《左传·宣公二年》: “臣侍君宴,过三爵,非礼也。” 至于爵位之爵,如公爵、伯爵等,则是从酒爵义引申出来的。 西周鸟纹爵 ☚ 甑 彝 ☛ 爵酒器。青铜制。圆形口,三足,有流和鋬,一柱或两柱。商至西周初盛行。 爵jué❶爵位,君主国家封贵族的等级。如:公爵,侯爵。 爵 爵爵,古代饮酒器。相当于后世的酒杯。圆腹,前有似酒用的流,后有尾,旁有, 口上有两柱, 下有三个高足。 也有少数爵为单柱或无柱,还出土过罕见的方腹的爵。青铜爵盛行于商和西周,尤以商代最多,春秋战国时已很少见。商前期的爵为平底,二柱很短,并紧靠流折。商后期和西周爵多为凸底,柱离流折较远。 ☚ 豆 鼎 ☛ 爵 爵古代饮酒器,相当于后世的酒杯。圆腹,前有似酒用的流,后有尾, 旁有, 口上有两柱,下有三个高足。也有少数爵为单柱或无柱,还出土过罕见的方腹的爵。青铜爵盛行于商和西周,尤以商代最多,春秋战国时已很少见。商前期的爵为平底,二柱很短,并紧靠流折。商后期和西周爵多为凸底,柱离流折较远。 ☚ 豆 鼎 ☛ 爵jué ❶ (爵位) the rank of nobility;peerage: 封 ~ confer a title (of nobility) upon; 爵jue (wine vessel) 爵jué君主给臣民的封号等级。商周王实行五等爵,诸侯也实行五等爵。《礼记·王制》:"王者之制禄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诸侯之上大夫卿、下大夫、上士、中士、下士,凡五等。"战国时秦置二十等爵,西汉沿置。《汉书·百官公卿表上·爵》:"一级曰公士,二上造,三簪袅,四不更,五大夫,六官大夫,七公大夫,八公乘,九五大夫,十左庶长,十一右庶长,十二左更,十三中更,十四右更,十五少上造,十六大上造,十七驷车庶长,十八大庶长,十九关内侯,二十彻侯。"为避武帝讳,改彻侯为通侯,又名列侯。除二十等爵外,西汉又有王侯两级,王有皇子王、异姓王;侯有王子侯、外戚恩泽侯等。武帝时又置武功爵,用来奖赏有功将士,也用来卖爵增加军费收入。《汉书·食货志下》:"请置赏官,名曰武功爵。"注:"臣瓒曰:《茂陵中书》有武功爵,一级曰造士,二级曰闲舆卫,三级曰良士,四级曰元戎士,五级曰官首,六级曰秉铎,七级曰千夫,八级曰乐卿,九级曰执戎,十级曰政戾庶长,十一级曰军卫。"东汉为诸侯王、列侯、关内侯,又有县侯、乡侯、亭侯等。东汉末年曹操置名号侯、关中侯、关外侯、五大夫以赏军功。三国魏置名号侯,另有国王、公、侯、伯、子、男、乡侯、亭侯、关内侯等。晋和南北朝时有五等爵和九等爵。隋为九等爵:国王、郡王、国公、郡公、县公、侯、伯、子、男;炀帝減为王、公、侯三等。唐朝爵分九等:1、王,正一品,食邑万户;2、嗣王、郡王,从一品,食邑五千户;3、国公,从一品,食邑三千户;4、开国郡公,正二品,食邑二千户;5、开国县公,从二品,食邑一千五百户;6、开国县侯,从三品,食邑千户;7、开国县伯,正四品上,食邑七百户;8、开国县子,正五品上,食邑五百户;9、开国县男,从五品上,食邑三百户。宋朝爵分十二等:亲王、嗣王、郡王、国公、郡公、开国公、开国郡公、开国县公、开国侯、开国伯、开国子、开国男。金、元爵分八等:王、郡王、国公、郡公、郡侯、郡伯、县子、县男。清朝爵分宗室封爵及世爵世职。宗室封爵分十四级:和硕亲王、世子、多罗郡王、长子、多罗贝勒、固山贝子、镇国公、辅国公、不入八分镇国公、不入八分辅国公、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奉恩将军。世爵世职分九等:公、侯、伯、子、男、轻车都尉、骑都尉、云骑尉、恩骑尉。用以赏功勋。参看《历代职官表》。 爵君王赐给臣民的一种称号,表示政治上、社会上具有特殊地位和身分。《礼记·王制》:“王者之制禄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周人是否存在这样的五等爵制,今人多有怀疑。楚国也施行爵制。可考的爵名有“执圭”、“执帛”、“五大夫”等,参看各条。 爵❶礼器。也通称酒器。盛行于商、周时代。 爵职官制度范畴之一。爵制起源于奴隶社会。或说西周立爵五等:公、侯、伯、子、男(《礼记·王制》,并参王世民《西周春秋金文中的诸侯爵称》,载《历史研究》1983年第三期)。授爵与封土结合在一起,所谓“列爵惟五,分土惟三”(《尚书·武成》)。爵代表禄位(《汉官旧仪》下)。西汉武帝以后,“诸侯王唯得衣食租税”,不封土(《通典》卷31《历代王侯封爵》)。至东汉,已有虚封之爵。历经魏晋南北朝至唐,爵位渐变成一种虚衔。唐爵分九等:王、郡王、国公、郡公、县公、县侯、县伯、县子、县男(《唐六典》卷2《司封郎中》)。唐之所谓封爵土,“只是虚名,且无承袭”,所封户邑有食邑(虚封)与食实封(给缯布)两种(《通考》卷276《封建考》)。唐末、五代曾罢实封与县公,侯爵改县名为郡名。宋之爵等,大体沿唐、五代之制。北宋前期为十二等:王、嗣王、郡王、国公、郡公、开国公、开国郡公、开国县公、开国侯、开国伯、开国子、开国男。北宋神宗官制定为九等:王、郡王、国公、郡公、县公、侯、伯、子、男(《宋会要·职官》9之17引《神宗正史职官志》)。又有嗣王之爵等,列入《元祐官品令》、《庆元官品令》,计为十等。公、侯、伯、子、男,封授时冠以“开国”名;国公、郡公与开国公、开国郡公以先后次序为四等,或并置(《宋史·职官志》9《爵十二》);然自开国县公、开国侯、开国伯、开国子至开国男为五等,别无公、侯、伯、子、男单置之五等(《分纪》卷50《总封爵》)。北宋前期,文臣少卿监、武臣内殿崇班以上有封爵,丞郎、学士、刺史、大将军、诸司使以上带食实封,不系爵邑,但以所增食邑与食实封户数为等差,超过其爵等所定户数,则进爵。爵等进至开国郡公止(《玉海》卷134《景祐封国三等》、《通考》卷277《五代诸王·周亲王》)。凡封爵所定食邑为五等:食邑三百户,封开国男;五百户,封开国子;七百户,封开国伯;千户,封开国侯;二千户,封开国公。食邑一千五百户以上,始加实封。凡加食邑与实封,也有等差:宰相加食邑千户、实封四百户;余降麻官食邑七百户、实封三百户;直学士以上食邑五百户、实封二百户;中书舍人、待制、诸尚书至少卿监以上实封一百户。将、相食邑至万户,封国公。北宋仁宗庆历七年南郊,不到万户之使相亦封国公。臣僚封爵至国公封顶。宋代稽汉朝“非刘氏不王”之故事,异姓不生封王爵或追封王爵;然北宋名相赵普始得追封韩王、南宋又有张俊、秦桧生封郡王,其制始变(《春明退朝录》卷上、《合璧后集》卷60《郡王》、《宋史·赵普传》、《宋史·张俊传》、《宋史·奸臣》3《秦桧传》)。宋代封爵带食实封者,每户于月俸中加二十五文,南宋理宗朝已罢(《朝野类要》卷3《爵禄》)。 爵jué
爵爵,甲骨文作 爵jué甲骨文、金文为象形字,像青铜制的酒具(似雀,以“雀”名),故“爵”与“雀”通。《易·中孚》:“我有好爵,吾与尔靡之。”小篆加“鬯”(祭祀用的酒)与“又”(手),隶书、楷书改为现在的样子,有相当的会意成分。本义是酒杯,因天子分封时,授人以爵,故与某种身份联系在一起,成了爵位的象征体。作声符生成的字有: 爵*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