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燕山亭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燕山亭

燕山亭

又名《宴山亭》。见宋徽宗赵佶词(裁剪冰绡),载元徐大焯《烬馀录》乙编。《词律》卷一五、《词谱》卷二七俱列宋曾觌一首(河汉风清),双调,九十九字,上片十一句五仄韵,下片十句五仄韵,与徽宗词全同。

☚ 十六画   燕归来 ☛

燕山亭

畅 园

微雨池塘,无数白莲,开过画桥东去。杨柳水西,一个风亭,新绿溶溶围住。鱼浪吹香,更蝉.影藏云深树。人不到、时闻燕梁双语。

谁念倦客长安,又看遍莺花,匆匆归路。鞭丝渐晚,人影初晴,湖山暂时留住。故国潇湘,知老却几多蘅杜。凝伫,又忘了明朝重午。

这首词作于北京,当写在词人擢侍读后,充日讲起居注官后期。不久,作者即因“言事不用,乞假归”,回到湖南,直至郁郁去世。“畅园”不可考,据词意推测,应在词人故居善化县(今长沙市)苍谷(今岳麓山)附近,或竟是作者家中花园。因为词中有句“鱼浪吹香”,“吹香亭”在苍谷,为宋仙巢先生钟尚书闲居处,宋理宗亲书《仙巢吹香亭》五字。苍筤谷后为孙氏居家。

词上片,写畅园环境幽雅、宁静,深隐秀逸,清新洁美,给人一种温馨恬淡的抚慰。开首,迷蒙的微雨,澄澈的池塘,无数白莲和画桥烟雨,交织成一幅和谐而高雅的画图。“白莲”,是纯洁和高尚情操的象征,又是楚地特产。屈原要“制芰荷以为衣”,周敦颐写《爱莲说》,都表示了对莲之出污泥不染秉性的崇仰,何况白莲! 画桥西面,水绕堤岸,绿溶溶的杨柳簇拥着一座风亭,现出无限佳致。吹香亭边锦鳞拥浪,在塘面泛出无数涟漪。更有那秋蝉振颤着如云般轻盈的羽翅,时而飞这,时而飞那,在树叶深处往来,好象在跟谁捉迷藏。这句写蝉,一反前人只状其鸣声的老套,突出蝉的“影”和如“云”般轻灵的羽翅,並从蝉喜欢在树枝间不时转换位置的生物特点,写出它的形神动态特征,一方面表现了作者创作上的求新,另方面,则表现了作者对畅园的一草一木,一虫一鸣都非常熟悉,他在畅园观察物象的细致程度,也就表示了他对其爱的深度。“人不到、时闻燕梁双语”,写畅园的僻静,也透露出词人耿性孤独、喜欢幽静的心理气质。我们注意到,词人写蝉没写声,而写燕却闻其“语”,可看出词人的审美个性的独到之处,他不喜欢聒噪的蝉鸣而欣赏呢喃的燕语,这样写,与全词幽雅、静穆的抒情氛围才协调一致。

换头来了个大转折。“谁念倦客长安”,表现了词人对京都生活的厌倦情绪。由此可知,上片作者对家乡畅园的回忆和向往,为什么要写得那么宁静。那么和谐、和平和给人安慰了。“又看遍莺花,匆匆归路”,说自己在北京又度过了一个春天,莺已飞归故林,花期也已过去。由春日思归,渐引出下文的归思。从中读者可以看出,暮春时节,词人在北京,触动故国之思,怀想畅园,于是写下了这首词。“鞭丝暂晚,人影初晴,湖山暂时留住。”前句说自己归计太迟。“鞭丝”,即马鞭,“渐晚”,说自己挥鞭驱马回家已嫌稍晚。二句写由于春暮多雨,连自己的影子也看不到,天气初晴,终于看到了自己的人影! 这也是感叹在京都孤独的牢骚语。既然可以顾影自怜,那么北京还是能够暂居一时,第三句说的就是这层意思。“湖山”,当指颐和园内昆明湖和万寿山。当时词人官供 “侍读”,经常出入禁闼,颐和园应是他经常来往的地方。这里作一顿挫,下面笔锋又一转,神思仍飞往故乡。“故国潇湘,知老却几多蘅杜”,是愤慨语。“蘅杜”本是水边芳草,屈原的作品多次提到,即“芳草美人以喻君子”之意。这里词人以潇湘蘅杜自匡,谓己一片报国忠心,但言事遭当朝冷落,因而转对国事厌倦。昏聩的朝廷,该让多少有为之士在朝野“老”去! 这是词人怀念故国畅园的根本原因,也是上片词人为何要将畅园写成个充满仙家道气的隐逸之所的根本原因。最后,词人牢骚进一步升华。“凝伫,又忘了明朝重午。”“重午”,即农历五月初五,是楚大夫屈原自沉的忌日,谁也不会忘记的! 尤其词人乃屈原同乡,怀乡就是怀屈原,如何会忘?词人故意反说,表达对当朝的愤恨! 真正“忘了明朝重午”,不记取历史教训的,正是朝廷中窃取禄俸、不思国家安危的皇室、大臣们! 道光三十年(1850),太平天国革命爆发,第三年(1852)孙鼎臣便辞官归故里,而那时作者才34岁,表明了作者不与当权者合作的态度。

本词在构思立意和结构布局上很有特色。标题为“畅园”,而畅园景色又全为回顾的虚拟之笔,词中对自己当时所处的环境很少介绍,几乎无甚实景,仅“又看遍莺花,匆匆归路”,“人影初晴,湖山暂时留住”这十分抽象的概括。作者如此构思运意,是别有深意的,既突出了作者鲜明的爱憎感情,又使词中背景迷离扑朔,腾挪变幻,显出艺术技巧的不凡。词中並无一字提及忆畅园、爱畅园、或怀畅园,但上片整个意境、氛围和物象无一不浸透着作者的爱、忆深情。而下片绝少描状自己当时周围的景色,正表明词人对北京的厌倦,真是不想再多看一眼了,还提它做甚! “知老却几多蘅杜”,“忘了明朝重午”,又用画龙点睛之笔,表明自己的爱憎,绝非出于个人私怨,而是缘于对国家命运、前途的关注,突出了作者思想感情的崇高美。这首词含蓄深刻,意象朦胧,而寓意明确; 笔致婉折,回肠九曲,且郁勃沉痛。在近代词坛上,是难得佳作。


名诗《燕山亭》翻译|译文|赏析|解读 - 可可诗词网

《燕山亭》

《燕山亭》

赵佶

裁剪冰绡,轻叠数重,淡着燕脂匀注。新样靓妆,艳溢香融,羞杀蕊珠宫女。易得凋零,更多少无情风雨。愁苦!问院落凄凉,几番春暮。凭寄离恨重重,这双燕,何曾会人言语。天遥地远,万水千山,知他故宫何处。怎不思量,除梦里有时曾去。无据,和梦也新来不做

【注释】 ①冰绡(xiāo消):晶莹如冰的薄丝绸。②轻叠:《全宋词》等作“打叠”。③淡着:《全宋词》等作“冷淡”。燕脂:即胭脂。④靓(jìng静)妆:艳丽的妆饰。⑤蕊珠宫女:仙女。⑥问:《全宋词》等作“闲”。⑦无据:不足凭。⑧和:连。新来:《全宋词》等作“有时”。

【词大意】 杏花瓣好像晶莹纱,将它精心裁剪、层层叠起,再把胭脂淡淡搽。新颖妆饰惹人夸,色艳香浓似娇娃,天上仙女被羞杀。转瞬凋谢没办法,又无情风雨交加。院落凄凉好愁苦,已过了几个春暮?

重重离恨欲寄出,双燕何曾懂人语。天遥地远漫漫路,隔山隔水无重数,不知故宫在何处。怎能叫人不思虑,有时梦里曾回去。梦中之事靠不住,近来连个梦也无!

【赏析】 此词又题作《北行见杏花》。所谓北行即靖康二年(1127),金兵攻破汴京后,俘虏了宋徽宗赵佶和一年前被禅让继位的钦宗赵桓,并将其父子及后宫、旧臣等数千人押送入金。此词系作者到北方后见杏花而作。

杏花是早春二月北地随处可见的花木,其特点是盛开时十分秾丽娇艳,但却经不起风雨,容易凋谢。或许正是杏花的这一特性诱发了作者的下述身世之感:据《贵耳集》记载,宋神宗赵顼曾在秘书省阅李后主像,见其人物俨雅(端庄),再三叹讶,而徽宗生。生时梦李后主来谒,所以文彩风流。又或因赵佶被俘受辱与李后主相似,论者多以赵、李对比。王国维《人间词话》云:“后主之词,真所谓以血书者也。宋道君皇帝《燕山亭》词亦略似之。然道君不过自道身世之戚……其大小固不同矣。”这里撇开对李煜评价偏高不说,王氏认为《燕山亭》系“自道身世之戚”尚中腠理。

前三句系体物之笔,“冰绡”是晶莹如冰的细纱,把这种细纱巧加剪裁,轻轻地层层叠起来,再给它均匀地涂上一层淡淡的胭脂,这不就是一幅杏花的工笔画吗?在这里作者发挥了他作为画家和词人的双重技艺,所以把他看到的杏花写得维妙维肖、生动细腻。这满树的杏花不仅花瓣美观、色彩鲜艳,而且通体溢香,酷似一个个改换成新妆的后宫佳丽,她们比天上蕊珠宫的仙女还要好看。然而“易得凋零,更多少无情风雨!”这两句既通物理、又近人情的词句缀在这里可以起到一石三鸟的作用:一是切合杏花容易凋谢的物性;二是与作为降虏的作者的心理相绾合;三是这些比仙女还漂亮的“靓妆”者,不正是那一千多名与作者一样作了俘虏的后宫嫔妃的形象吗? 由杏花的飘零想到如花嫔妃的风流云散,怎能不使这位由人上人变为阶下囚的太上皇感到“愁苦”呢! 上片结拍的“问院落”二句是拟人法,受到“无情风雨”摧残的杏花不禁向着凄凉的庭院发问:几番春暮、几度飘落?! 从这种语气推想,作者被囚于某一凄凉的院落已经好几年了。据史书记载,赵佶在金之五国城(今属黑龙江)被囚八年,遂卒于此地。这首词有人说是徽宗绝笔。

下片着重抒发“故宫”之思,主人公想把这种思念托付冬去春来的双燕带回故国,但是尽管 “这双燕”往返于 “故宫”北地多少次,由于它们不解人语,没有把他对“故宫”的思念带去。不过,也难怪,五国城与汴梁相隔 “万水千山”,又知“故宫”在哪里呢?“离恨”无法“凭寄”,只有“梦里”曾经回到“故宫”旧地。然而此词的“极凄惋”(杨慎《词品》卷五)之处还在后面,即“无据,和梦也新来不做。”此二句意谓梦境本不足凭,可是近来连这样的梦也没有做,所以贺裳《皱水轩词筌》说此句比李煜的“梦里不知身是客”、“其情更惨”,并说“此犹麦秀之后有黍离也。”这里所谓的麦秀、黍离,是指由《诗经·黍离》篇所生发的对于亡国的慨叹。赵佶尽管是一个有名的昏君,但在他饱尝了囚徒之苦后,为其身世飘零和国破家亡能够叹息,对这样一个人来说,也是值得称道的事。

燕山亭

燕山亭

赵佶

北行见杏花


裁剪冰绡,轻叠数重,淡著胭脂匀注。新样靓妆,艳溢香融,羞杀蕊珠宫女。易得凋零,更多少无情风雨。愁苦。问院落凄凉,几番春暮。 凭寄离恨重重,这双燕,何曾会人言语。天遥地远,万水千山,知他故宫何处。怎不思量,除梦里有时曾去。无据。和梦也新来不做。

作者以帝王之尊,降为阶下之囚,北行途中,见杏花而百感交集,故作是词。上片通过描画杏花形态,对其遭遇深表怜惜;下片转写哀痛绝望之情,从而透出父子北上所受磨难。全词如泣如诉,一吐词人肝肠断绝之音。
☚ 相见欢   渔家傲 ☛
燕山亭

燕山亭

《燕山亭》 (北行见杏花) 一词为宋徽宗赵佶后期词代表作,也是历来传诵的名篇。全词如下: “裁剪冰绡,轻叠数重,冷淡胭脂匀注。新样靓妆,艳溢香融,羞杀蕊珠宫女。易得凋零,更多少无情风雨。愁苦! 问院落凄凉,几番春暮?凭寄离恨重重,这双燕何曾,会人言语。天遥地远,万水千山,知他故宫何处? 怎不思量,除梦里有时曾去。无据,和梦也新来不做。”词写杏花,也是借杏花喻自己的身世。上片起首六句,写杏花盛开之时的娇艳美丽,也暗喻以往的帝王生活的荣华尊贵。“易得凋零”下五句,借杏花的凋落,写出了眼前的悲惨处境,也写出自己对故国山河的不堪回首之感。下片淋漓尽致地抒写离恨哀情。燕子南归故巢,想托它带去愁恨之语又恐它未晓人意; 故国遥隔,何年再得相见; 故国山河,惟有梦中才能相见,而近来连梦都不做……层层深入,曲折深致地传达出离愁别恨,真是肠回九转的至哀至痛之音。赵佶最后死在五国城 (今黑龙江省伊兰县),此词为他临终前所作,也是他的 “绝笔” 之作。

☚ 宋徽宗词   怨歌二首 ☛
00003232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9:2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