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熊十力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熊十力1884—1968

湖北黄冈人
同盟会员。著名哲学家,史学家。曾任北京大学教授,全国政协委员等职。著有《因明大疏册注》、《新唯识论》、《原儒》、《佛学名相通释》等。
原名:升恒、继智
字:十力、子贞、子真
号:漆园、逸翁
自称:漆园老人
人称:十力大师
别名:定中

熊十力1885—1968

现代哲学家。原名继智、升恒,字子真。湖北黄冈人。青年时代曾投身湖北新军,参加“日知会”,奔走于反清革命。辛亥革命时曾出任都督府参议,后又追随孙中山参加护法运动。1920年起,脱离政界,专事理论学术研究。曾从欧阳竟无学习佛法,后在北京大学任教,主讲《新唯识论》,以博学精思蜚声海内外。抗战时期在四川复性书院、勉仁书院讲学。抗战胜利后复回北京大学任教。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中国人民政协特邀代表及第二、三、四届全国委员会委员。熊一生对印度佛教各宗和我国传统哲学儒道诸家研究精深,且不囿陈说,驰骋古今,尤对阳明、船山之学有深刻见解,且自创《新唯识论》,是一独特的积极辩证法体系。其哲学思想以“体用不二”、“翕辟成变”“反求自识”为纲宗,强调舍故趋新, 自强不息,宣扬认识论中的主体性原则。这在我国近现代哲学论坛上自成一家,对海内外学术界产生了深远影响。一生写出专著二十多部,立言三百万字,中华书局将出版多卷本《熊十力论著集》。

熊十力

熊十力
熊十力及其哲学
熊十力先生追悼会在沪举行
李霜青(台湾)商务印书馆1979年再版
中国展望出版社1985年12月版186页
解放日报、文汇报1979年4月20日
陆王之学的新发展(介绍熊十力及马一浮二先
生的思想)
贺 麟建国导报1945年1卷17期
谈熊十力与马一浮敬 园*畅流1960年21卷10期

怀熊十力先生
熊十力先生剪影
谈熊十力
一代大儒黄冈熊十力思想研究
熊十力先生象赞
熊十力(1885—1968)
周开庆
居浩然
王化棠
李霜青
居浩然
陶惠英
*中国一周1961年599期
*传记文学1963年3卷1期
*畅流1966年33卷11期
*湖北文献1967年3期
*传记文学1969年15卷2期
*传记文学1976年28卷6期,*民国人物
小传第2册第247页
先父刘静窗先生与熊十力先生在晚岁通信论学
与交游的经过
刘述先*中报月刊1980年8期
哲者熊十力先生
熊十力大师传(及补遗)
熊十力的哲学思想简介
熊十力哲学研究
熊十力与《新唯识论》
熊十力生平简介
怀念熊十力先生
熊十力
馀 子
燕大明
高振农
华 勇
魏达志
哲 边
孙自诚
(美)包华德主编
沈自敏译
*中报月刊1980年11期
*中报月刊1980年11期
社会科学(上海)1983年1期
国内哲学动态1984年8期
读书1985年4期
吉林大学学报1985年6期
九江文史资料选辑第2辑第173页
中华民国史资料丛稿译稿·民国名人传记
辞典第5分册第110页
探究真实的存在——略论熊十力杜维明著 林镇国
*近代中国思想人物论第6册第313页
熊子真
熊十力(1885—1968)
胡適之、梁漱溟、熊十力三位北大哲学系教授的
风范与创建
贺觉非
刘君祖
冯炳奎
辛亥武昌首义人物传(上册)第42页
*环华百科全书第13册第393页
*学府纪闻·国立北京大学第311页
熊十力(1884—1968) 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第8卷第692页

熊十力

熊十力及其哲学
回忆熊十力
郭齐勇
政协湖北省黄冈县
委员会编
中国展望出版社1985年版172页
湖北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277页
熊十力与中国传统文化
玄圃论学集:熊十力生平与学术
熊十力评传
天地间一个读书人:熊十力传
熊十力学术思想评传
怀念熊十力先生
《熊十力及其哲学》序
熊十力先生易学思想管窥——读《乾坤衍》
纪念熊十力先生诞辰一百周年学术讨论会综述
试论熊十力“新唯识论”思想的形成
熊十力哲学思想的逻辑发展
熊十力与王学
关于熊十力
熊十力伦理思想三题
熊十力与生命哲学
熊十力与近代文化
熊十力与近代传统
熊十力思想述评
论熊十力的孔子观
20世纪中国著名学者、哲学家熊十力(1885—
1968)
郭齐勇
郭齐勇整理
宋志明
郭齐勇
丁为祥
冯友兰
萧萐父
唐明邦
李维武
宋志明
郑家栋
杨国荣
杨玉清
高瑞泉
赵德志
周澄宇
高瑞泉
秦英君
傅伯言 赖功欧
李维民主编
台北远流出版社1990年版264页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0年版413

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3年版250页
上海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252页
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9年版353页
光明日报1986年1月6日
武汉大学学报1986年1期
武汉大学学报1986年1期
武汉大学学报1986年2期
学术月刊1987年8期
求是学刊1988年2期
天津社会科学1989年2期
群言1989年8期
学术月刊1993年3期
辽宁大学学报1993年3期
史林1995年2期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1995年6期
史学月刊1998年1期
江西社会科学2000年11期
中国人物年鉴(2000)第13页
熊十力传略(附:著作目录)
归宗儒学的熊十力
熊十力(1884—1968)
郭齐勇
赵刚
京声 溪泉
中国当代社会科学家(十)第350页
民国文坛名流归宿第93页
新中国名人录第385页

熊十力1885——1968

原名升恒、繼智,字子貞,號十力,湖北黄岡人,1885年 (清光緒十一年) 生。幼年從父讀書。18歲入武昌凱字營投軍。1904年與吕大森等在武昌成立科學補習所。翌年,與胡蘭亭等在武昌成立日知會後,考入陸軍特别學堂。1906年籌設黄岡軍學界講學社; 同年11月,萍醴之役,謀響應,事泄,返黄岡鄉間暫避。1911年武昌起義後,任都督府參謀。1912年舉家遷至江西德安。1916年8月,參加廣州護法,旋回德安,绝意仕途、專心致力學術。1920年8月至南京,入支那内學院歐陽漸門下,深究内典,1921年辭去。1922年北京大學聘為特約講師。1924年返黄岡,在朝天寺設私塾授徒。1925年春,武昌師範大學改组為武昌大學,應邀至校任教; 是年秋,又返北京大學任教。1928年至中央大學哲學系任教; 秋天,再回北京大學。九一八事變後,返杭州休養。1932年秋,再返北大任教。1933年暑假,乃避難至山東鄒平。1935年返北大。1937年抗日戰争爆發後,即回黄岡故居。1938年春,遷重慶。1939年夏,應聘至馬一浮所創之復性書院任教,不久即辭職,寄寓璧山,成立講習會。1941年至北碚梁漱溟所創辦之勉仁書院任教。1944年入居正籌組中國哲學研究所籌備處,任所長。1947年返北大,參加中國哲學會。1948年7月,至浙江大學哲學系講學。1949年春至廣州; 10月赴北京,任北京大學教授。1954年退休。1968年5月23日在上海逝世。終年83歲。著有《新唯識論》、《十力語要》、《佛家名相通釋》、《讀經示要》等。

熊十力

 湖北黄冈人。原名升恒,字子真。早年入湖北新军,参加辛亥革命。1918年后退出政界,师从欧阳竞无学习佛学。1922年应聘于北京大学讲授“新唯识论”哲学。1944年在重庆北涪创办中国哲学研究所,任所长。1948年在浙江大学任教。建国后,曾任政协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大学教授。融合《易经》、陆(九渊)、王(阳明)心学和佛教大乘唯识论之学,提出实在的不断变化是由于“原物”的“开”与“合”的“新唯识论”。著作有《新唯识论》、《十力论学语要》、《原儒》等。

熊十力 - 可可诗词网

熊十力

 熊十力

 熊十力 (1885—1968年)湖北黄冈人。原名继智,又名升恒、定中,字子贞,号十力,晚年号漆园、逸翁,室名存斋。父熊其相,秀才、塾师。母高氏。其相有6男3女,十力行三。

 

幼牧牛,从父兄读书。倾心革命,立志图天下事。

19岁至武昌,投湖北新军当兵。1905年,冬,考入陆军特别小学堂。1906年,结识刘静庵,加入日知会、同盟会,组织黄冈军学界讲习社,联络军界、学界志士,宣传覆清,预备起事。后遭通缉,隐匿江西乡间。1908年返黄冈,教书为生。

1911年,武昌起义后,任湖北都督府参谋。12月,与吴昆、刘子通、李四光称“黄冈四杰”,曾聚会武昌雄楚楼,庆贺光复。李书:“雄视三楚”,十力书:“天上地下,唯我独尊。”1914年,与秀才韩樾之女韩既光结婚。

1917年,赴粤参加护法运动,佐孙中山幕。年底,蔡元培在北京大学创进德会,致书支持,与蔡始订文字交。居穗半年,对时局深感失望,称:“党人绝无在身心上做工夫者,如何拨乱反正?”“誓绝世缘,而为求己之学。”“此为余一生之大转变,直是再生时期。”

1918年6月由广州至上海,序老友张纯一《谈道书》称:“茫茫大地,……惟有撑拳赤脚,独往独来于天地间而已。”又游庐山,题壁曰:“数荆湖过客,濂溪(周敦颐)而后我重来。”旋返德安。本年秋,汇集1916以来笔札25则,自印《熊子真心书》。蔡元培作序曰:“今观熊子之学,贯通百家,融会儒佛。其究也,乃欲以老氏清静寡欲之旨,养其至大至刚之气。”丁去病作跋,称其人为“孤怀独往者”。

1919年,执教于天津南开大学。暑期至北平,在广济寺会晤梁漱溟。1920年秋,经梁介绍,入南京支那内学院,从欧阳渐(竟无)大师习佛学。

1922年冬,应聘为北京大学特约讲师,主讲唯识论。与梁漱溟同住地安门吉安所。1923年,《唯识学概论》(第一种本)出版。是年,结识林宰平,并会晤梁启超。“余与宰平及梁漱溟,同寓旧京,无有暌违三日不相晤者。” 1924年,更名十力。随梁漱溟至山东曹州办学。1925年春,应武昌大学校长石瑛之聘在该校执教,同事中有郁达夫、方东美、李璜等。秋,返北大,主讲因明学。与梁漱溟等十馀人同住十刹海东梅厂胡同,斋名“广大坚固瑜珈精舍”, 日为“朝会”,静默自省。1926年,《唯识学概论》(第二种本)出版。

1927年至南京中央大学养疴,与欧阳竟无、汤用彤、李石岑、吕澂等师友过从。春,至杭州西湖,与严重同住法相寺。在南高峰与严重、梁漱溟、张难先、陈铭枢等聚谈数日。1930年,《唯识论》(第三种本)出版。《尊闻录》中有言曰:“凡有志根本学术者,当有孤往精神。”“人谓我孤冷。吾以为人不孤冷到极度,不堪与世谐和。”是年在杭州与马一浮订交。1932年,“一·二八”前,曾力劝老友陈铭枢抗敌,并上书(国民政府主席)林森称“今宜下决心,与倭人死战而不宣。”战后,赴阵地慰问十九路军将士,并与陈铭枢合影。10月,《新唯识论》(文言文本)出版。

1932年11月,返北平,仍在北大讲授唯识学。住崇外缨子胡同梁漱溟家。林宰平、张申府、张岱年、汤用彤、邓高镜等时或过从,学生中有郑奠、罗庸、郑天挺、罗常培、牟宗三等。12月,南京支那内学院刘定权撰《破新唯识论》。1933年,2月, 《破〈破新唯识论〉》出版,对刘文进行反批评。5月,致胡适长函以《要在根本处注意》为题在《独立评论》发表,胡适在“附记”中称其“是今日国内最能苦学深思的一位学者。”本年住后门二道桥,又与张孟劬、张东荪、钱穆、蒙文通等相过从。1935年10月,发表《文化与哲学——为哲学会进一言》,就中国文化建设和哲学问题提出看法:“儒家思想,宜图复兴,以为新哲学创生之依据。”本月,《十力论学语辑略》(1932—1935年短文51篇,云颂天、谢石麟辑录,后改名为《十力语要》卷一)出版。是年,与(俄)钢和泰、(德)李德华有往来。1936年,往来论学者有冯文炳、贺麟、金岳麟、黄艮雍等。三十年代旧京寓所有自题堂联“道之将废矣,文不在兹乎。”有马一浮题赠对联“毗耶座客难酬对,函谷逢人彊著书。”

七七事变次日,化装商人,乘运煤货车逃离北平,间关返回武汉。冬,抵重庆。1938年,春,居璧山。对学生讲民族、历史、气节,说:“日本人决不能亡我国家,决不能亡我民族,决不能亡我文化。”1939年,夏,赴乐山乌龙寺,在马一浮主持的复性书院担任主讲。8月19日, 日寇轰炸乐山,寓所、文稿尽毁,人亦受伤。与马一浮在办学方法上意见相左,遂于11月辞去教职,移居来凤驿。1940年,寄居北碚金钢碑勉仁书院梁漱溟处。1941年,《十力语要》卷二(1936—1940年短文书札)出版。1943年8月,北京大学校长蒋梦麟续聘为教授。1944年,与居正、陶希圣等筹建中国哲学研究所,任所长,居正任董事长,3月,《新唯识论》(语体文本)在重庆出版,为其代表作,揭橥“体用不二,心物不二,能质不二,吾人生命与宇宙大生命本来不二。”贺麟后曾撰文评其学为“陆王心学之精微化、系统化、最独创之集大成者。”谢幼伟则称《新唯识论》(1944年)和贺麟《近代唯心论简释》(1942年)、章士钊《逻辑指要》(1943年)三书是抗战时期最有创获,最有永久价值的哲学著作,“是中国哲学的新生。”

1946年,主持黄海化学工业研究社哲学研究部,未几即结束。汇编《十力语要》卷三(1942—1946年短文书札)、卷四(《尊闻录》等)。本年,蒋介石先后两次赠巨款助办研究所,均璧还不受,称:“当局如为国家培元气,最好任我自安其素。” 1947年4月,抵北平,与冯文炳(废名)同住,仍在北大授课,学生中有殷海光。12月,“十力丛书”(仅印《新唯识论》、《十力语要》一至四卷两种)印行,版本精审。1948年,2月,应浙江大学校长张其昀之聘,至浙大任教。张其昀、谢幼伟、郑奠集资为其建宅,命名“漆园”,遂自号漆园。自题堂联:“白首对江山,纵横无限意;丹心临午夜,危微俨若思。”收池师周遗孤池际安为嗣女,改名熊池生,字仲光。仲光随侍兼习佛学。秋,偕仲光至广州,住番禺黄氏观海楼黄艮庸家。

1949年,与台港钱穆、唐君毅、牟宗三、徐复观、胡秋原等通讯较多。10月,(政务院副总理)董必武、(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电邀北上。12月,《十力语要初续》(1947—1949年短文书札及仲光学佛札记《困学记》)、《韩非子评论》经徐复观等安排在香港出版。《初续》中云:“吾国人今日所急需要者:思想独立,学术独立,精神独立,一切依自不依他,高视阔步,而游乎广天博地之间,空诸依傍,自诚自明。以此自树,将为世界文化开发新生命,岂惟自救而已哉?”

1950年3月,离穗北上,任北京大学教授,在家授课,每周两点钟。董必武、徐特立、郭沫若、陈铭枢、李四光等来问候,与梁漱溟、林宰平、贺麟、冯文炳、张东荪、张申府等过从,与齐白石缔交。著《与友人论张江陵》,称:“学术思想,政府可以提倡一种主流,而不可阻遏学术自由研究、独立创造之风气。”曾致函毛泽东,建议设立中国哲学研究所,培养研究生;恢复南京内学院、浙江智林图书馆、勉仁书院,分别由吕澂、马一浮、梁漱溟主其事。1951年,《论六经》出版。书末附致林伯渠、董必武、郭沫若长函,重申致毛函中各项建议,并称:“予确信全世界反帝成功后,孔子六经之道当为尔时人类所急切需要,吾愿政府注意培养种子。”“晚周学术复兴运动,此时纵不能作,而搜求晚周坠绪,存其种子,则万不可无此一段功夫。中国五千年文化,不可不自爱惜。”此信如致毛函亦无结果。1953年,《新唯识论》(壬辰删定本)在董必武协助下出版。陈荣捷在美发表文章,介绍《新唯识论》。1954年,以居京索莫,决定去沪依子世菩。离京前董必武、林伯渠、吴玉章设宴饯行。

1954年10月抵上海。1956年2月,任第二届全国政协委员。(此后,1960年、1964年连续任第三届、第四届全国政协委员。)6月,在陈毅关照下,移家淮海中路一座花园楼房。12月,在董必武等协助下,《原儒》上下卷在沪出版。1958年4月,《体用论》在沪出版。1961年夏,梁漱溟编成《熊著选粹》,后又撰《读熊著各书书后》。秋,《乾坤衍》在京出版。1962年5月,致唐致中、唐君毅、牟宗三信中说:“平生少从游之士,老而又孤。海隅嚣市,暮境冲寞。长年面壁,无与言者。”秋,王元化来请教佛学。1963年,以诸葛亮“使庶己之志,揭然有所存,恻然有所感”命意,名书室为“存斋”,著《存斋随笔》。又自作联:“衰年心事如雪窖,姜斋(王夫之)千载是同参。”在沪时期,与周予同、周谷城、陈子展、任鸿隽、李平心等有过从。

“文革”中被日夜批斗、扫地出门。然仍上书批驳“文革”,常独自流泪狂呼:“中国文化亡了!”

1968年5月23日在虹口医院含恨弃世。夫人韩既光亦于1971年5月病逝。夫妇骨灰葬黄冈。

遗有:长女熊幼光(1915年—)、子熊世菩(1921年—)、次女熊再光(1925年—)、嗣女熊池生(仲光)。

1968年7月,香港东方人文学会、哲学会举行熊十力追悼大会,吴俊升、唐君毅致悼词。1979年4月上海各界人士在龙华革命公墓举行追悼大会,周谷城致悼词。7月台文化界举行“熊十力先生追念会”,牟宗三讲话。1985年12月在黄冈举行“纪念熊十力先生诞生100周年学术讨论会”,梁漱溟、张岱年等发表论文,贺麟、张申府等发来贺电。前此,熊墓移至巴河畔白羊山颠。梁漱溟题“熊十力先生韩既光夫人之墓”。碑文由郭齐勇撰写、虞愚书。

传记有: 《熊十力传记资料》(台湾版)、景海峰《熊十力》(台湾版,1991年)萧萐父等编《玄圃论学集——熊十力生平与学术》(1992年)、郭齐勇著《天地间一个读书人——熊十力传》(1994年)。

研究著作有:郭齐勇《熊十力与中国传统文化》(香港版,1988年)、郭齐勇著《熊十力思想研究》(1993年)等。

熊十力1885—1968

中国近现代著名哲学家,现代新儒学的重要奠基人。原名继智,又名升恒,字子真,号漆园老人。湖北黄冈人。幼时家贫,为人牧牛,自学经书。17岁当兵。曾参加辛亥革命和护法运动。后来“念党人竞权争利,革命终无善果”(《十力语要》卷4),遂专力于学术。1918年辑往日笔记成《熊子真心书》自印行世,蔡元培为之序。1920年入南京支那内学院问佛法于欧阳竞无,专攻唯识。1922年应聘北京大学,主讲唯识学,前后凡四十余年。1932年浙江图书馆出版《新唯识论》文言文本,标志熊十力开始由佛入儒,初成“新唯识论”的理论框架。抗日战争爆发后,曾著《中国历史讲话》、《读经示要》等读物,以激发民族思想。1944年重庆商务印书馆出版《新唯识论》语体文本,表明作者已彻底完成由佛到儒的转折,成为新陆王型的现代新儒家。又出《十力语要》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北京大学教授,是全国政治协商会议第二、三、四届委员。1954年始定居上海,上海龙门印书局先后出版其《厚儒》(1956年)、《体用论》(1958年)、《明心篇》(1959年),1961年中国科学院影印其《乾坤衍》,1963年著《存斋随笔》。中华书局自1985年始出版《熊十力论著集》。熊十力融合周易、儒家陆王心学和佛教唯识宗理论,建构了一个博大深邃的儒家心性论的哲学体系—新唯识论,在中国近现代哲学史上自成一体。他认为,人的本心,也是天地万物的本体,它自明自觉,圆满无缺,是真善美的根据。儒家悟识此意,便知人生有天上的崇高意义,无限的丰富精神,于是对世界和人生便不有空幻之想,而充满改造的勇气。人又有感觉欲望,它常使人把外物看作是独立于心的实在,并执着于它,这就产生了习心。习心是对本心的染污,是恶的来源。因此人人都需断污染转习心,进行道德修养。他认为先儒的修养方法往往是减,最终近于空寂,失去本心活跃开辟的天性,“若如我说,成能才是成性,这成的意义就是创。”(《十力语要》卷4)创新即是返本,只有把本心中潜伏的圆满德性源源不断地创发出来,遍于一切事物,才能保任仁心,证量本体。“内圣”的道德价值惟有通过“外王”才能贯彻。批评宋明诸师荒废外王之学,使民族日益式微,强调内圣不可废,而外王尤不可无,勿以空疏为安,应知人生责任。在当世尤应将中国的反己尽性至命之学,与西方物理世界的格物之学及时调和,以助民族复兴

熊十力

中国哲学家。1884年生,1968年去世。湖北省黄冈市人。幼时从父学习五经章句和史籍,粗通经史。10岁丧父后,一边放牛一边自学。1905年入湖北新界特别学堂仁字斋。1906年与同县刘子通等在武昌联合军界、学界的有识之士成立黄冈军界讲习社,并加入日知会。辛亥革命爆发后,参加了光复黄州等革命活动,1917年到1918年参加了护法运动,不久赴粤,佐孙中山幕,后目睹党人争权夺利,慨然弃职,从此专注学术研究。1920年,由梁漱溟介绍入南京支那内学院学佛教唯识论。1923年受聘至北京大学讲授唯识论,在讲授中背弃了唯识论的观点,著《新唯识论》创立了自己的独特的哲学体系,稍后又作《破新唯识论》。抗日战争胜利后,一直在北京从事学术研究,1954年定居上海。

熊十力

104 熊十力1884—1968

哲学家。早年曾参加武昌起义和 “护法”运动,后转入学术一途。1920年秋入南京支那内学院从欧阳竟无学佛学。1922年冬去北京大学任教,不久便着手构造其新唯识论哲学体系。抗日战争期间,曾在乐山复性书院、北碚勉仁书院讲学。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特邀代表及二、三、四届全国委员会委员。哲学上融会佛儒,创立了新唯识论哲学体系。认为本体即是“吾人的本心”,“此心(谓本心)即是吾人的真性,亦即是一切物的本体。”并吸收佛家唯识论的理论加以论证。同时批评佛老的“滞寂守静”、割裂体用,强调本体“即此生化流行者是”,而不是离开生化流行的现象别有所谓本体。认识上推重直觉,认为要达到对宇宙本体的认识只能依靠本心的 “反求自识”,实现一种“亲证冥会”,故称“吾以返本为学”。主要著作有《新唯识论》、《破“破新唯识论”》、《十力语要》、《佛家名相通释》、《读经示要》、《体用论》、《明心篇》、《原儒》、《乾坤衍》等。

☚ 刘师培   张东荪 ☛

熊十力1884—1968

现代哲学家。原名升恒,字子真。湖北黄冈人。早年参加辛亥革命,后随欧阳竟无问佛,又转研儒学。曾任教于北京大学,讲学于四川复性书院。中国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参加人民政协。其哲学思想以儒学为宗,杂糅佛学,发挥《周易》、陆王心学及大乘空宗法相唯识学,自建新唯识论理论体系,认为哲学大旨研究本体,万物皆本体流行的迹相,本体又不离“本心”之境界,故“天地万物皆吾一体”。人能见本体,则能官天地,役万物,自性无亏欠。主要著作有《新唯识论》、《十力语要》、《体用论》、《明心篇》、《乾坤衍》、《原儒》等。

熊十力

熊十力1884——1968

原名升恒,字子真,湖北黄冈人,早年曾参加“科学补习所”、“日知会”,创“黄冈军学界讲习社”,辛亥革命后曾任黄冈军政府参谋,追随孙中山从事“护法”运动,不久又随欧阳竟无问佛。1923年受聘于北京大学讲授《新维识论》,抗日战争期间居四川璧山著述,先后受聘于乐山复性书院、勉仁书院讲学期间,并主持北涪中国哲学研究所。建国后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特邀代表及二、三、四届全国委员会委员。在北大讲唯识学期间,感到佛学唯识学说过于烦琐而著《新唯识论》,融名儒释提出自己的唯识学说,后舍佛学《易》,归宗孔子,推崇《易大传》,提出“摄体归用”的主张,认为“实体”非离心外在的实体,名为“恒传”,包含“翕”与“辟”的作用,实体一翕一辟的有包法 (物质现象) 与心法 (精神现象),但又说恒传即是本心。他晚年所著《体用论》《乾坤衍》中,不再讲“境不离识”,而强调“体用不二”,讲实体不是离开现象而独立的,是万物的内在根源,“物质与精神,皆实体之功用。”主张“摄体归用”。他将此观点托之于孔子,认为《易大传》中所谓乾即指生命和精神,所谓坤即指物质与能力,自称此种学说为“新易学”,主要著作有: 《新唯识论》、《破破新唯识论》、《十力涪要》、《佛家名相通释》、《原儒》、《体用论》、《明心篇》、《乾坤衍》等。

☚ 精英   燕卜荪 ☛
00003627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1:1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