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中国义利观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中国义利观 018 中国义利观中华民族对于义和利的基本看法和观点的总和。义利问题是中国伦理思想上一个基本问题,历来受到思想家和人民的重视。中国义利观的基本内容包括两个方面。首先是义和利的概念问题。“义”指正义、道义,一般均认为指最高的道德原则,也指思想行为符合一定的道德准则;“利”则是指利益、功利。但在如何理解上不同的思想家观点不尽相同。儒家的孔子、孟子、荀子及后来学者均以利指私利,但墨家则把利认为“公利”。其二是义与利的关系问题。这个问题上的观点包括两层意思: 一是义与利的同一与对立。最早在《易·乾·文言》中,认为“利者,义之和也”,主张义与利是统一的。墨家也主张义与利的统一,认为“义者利也”。儒家则基本持义与利对立的观点,坚持分辨义利。从而形成义利之辨。甚至如朱熹把分辨义利视为“儒者第一义”。但后期儒家功利派思想家则认为义与利可以统一。另一层义与利的先后或轻重关系问题。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家均持先义后利,重义轻利的观点,但在对利的态度上又有轻重之分。孔子认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首次提出重义轻利的观点。孟子则发展了重义轻利思想,更加强调义的重要,轻视利。荀子则认为“义与利者,人之所两有也”,并不完全轻视义,主张重要的是调节义与利。“使其欲利不克其好义”。墨家则主张“贵义”,认为“有义则生,无义则死;有义则富,无义则贫”,只有合义的行为才能给人带来利益。但由于其义与利是统一的,因而“贵义”实即包含贵利。法家则主张重利贱义,认为人与人之间首先是利害关系,有利才行义。西汉董仲舒则主张“正其谊(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利”,完全否认利的价值。西晋傅玄提倡“将以兴天下之利”,同时主张以义反对私利,宋张载提出“义公天下之利”,既重义又重天下公利。程颐认为“义与利,只是个公与私也”,主张重义轻利。但又强调求合于义的利。朱熹也主张重义轻利。至叶适、颜元等从其“既无功利,则道义乃无用之虚语耳”及“全不谋利计功,是空寂,是腐儒”的观点出发,主张义利并重,“正其谊(义)以谋其利,明其道以计其功”。总的来说,除道家持超义利观,法家持重利轻义观之外,其他各家思想家均主张重义或者“贵义”观,对于利则有 “轻利”与 “重利”两种观点,但轻利的利多指“私利”,而重利之利多指“公利”或“天下之利”。因而,中国义利观的基本特点便是重义也重公利而轻私利。这是中华民族义利观的优良传统。 ☚ 中国天人观 传统伦理规范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