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火台 烽火台西安《解放日报》副刊。初为日刊,后改为周刊。1937年1月1日创刊,同年2月3日出至第19期停刊。编者在《发刊词》中指出: “本报《烽火台》的建立就是要使大众的笔,成为抗敌的箭簇,带着救亡的烽火射进每个中国人的心,使全中国的大众不分阶级、性别与党派,都在抗敌的阵线上携手迈进!”该刊发表的小说主要有:周梦秋的《冰窟中》,玮平的《离家》,刘大军的《家书》,狂鸿的《狱中记》等,以及曲他的长篇连载《寻觅者》,汹涌的中篇连载《妈拉巴子,杀罢! 》等。主要撰稿人尚有松风、门萝、老樵等。 ☚ 新路 前哨 ☛ 古代名物 > 武備類 > 偵察通訊部 > 通訊具 > 烽臺 > 烽火臺 烽火臺 fēnghuǒtái 即烽臺。 
漢代烽火臺遺迹 工事 工事设版 古代边防举火报警的建筑:烽台 烽堠 烽候 烽堡 烽侦 烽火台 桔槔烽 边寨上的烽火台:障隧 了解敌情的堡垒,烽堠:墩堠 防御工事:防拒 防御工事坚固:沟深垒高 垒高沟深 一种防御工事:陷马坑 军营周围的防守工事:壁 军垒 阵地上的防御工事:垒 军壁 遮挡身体的工事:掩体 掩护 猫儿洞 古代城池女墙外的防御工事:冯垣 坚固的防御工事:阻固 石室 铁壁高垒深沟 高垒深堑 防御工事坚固:沟深垒高 用于防守的坚固建筑物:堡(堡垒;堡壁;暗~;旧~;桥头~) 战争中用以防守的堡垒:战垒 驿道上的堡垒:驿保 供步枪、机枪射击用的低矮工事:地堡 旧时防守和了望用的较高建筑物:碉楼 军事上防守用的坚固建筑物:碉(碉堡;碉房) 炮楼 堡坞 碉堡和沟垒:垒堑 碉堡的一种,供站岗放哨用:岗楼 用土石筑成的碉堡:堌 土堡 古代了望敌情的土堡:堠(烽~) 军营的防御物:鹿角 鹿箛 鹿砦 鹿寨 为掩护而垒的短墙:胸墙 土木筑的防守设备:围(土~子) 壔 堌 为作战时起掩护作用而挖的沟:壕(壕沟;战壕;交通~;防空~) 沟(交通~) 堑(堑壕;沟堑;城堑) 军营周围的防护沟:营堑 荒废的沟堑:颓堑 防御设施:防备 防御工事连成的线:防线 工事无比坚固:固若金汤 (保障军队发挥火力和隐蔽安全的建筑物:工事)
另见:军队 防御 隐蔽1 工程 ☚ 工事 营垒 ☛ 烽火台古遗址。军事报警设施。明王朝为防御北方民族以及倭寇侵扰修筑。文物普查中发现沈阳地区有烽火台63座,其中苏家屯区41座,于洪区15座,新城子区4座,新民县3座。烽火台有圆形和方形两种,以土、砖、石等材料筑成。如于洪区老边乡门台村烽火台,土筑,圆形,残高3米,直径64米;苏家屯区陈相乡大北台村烽火台,砖筑,方形,残高4米,边长20米,至今尚有青砖残留。明中叶以后,交通便利,敌情减少,烽火台遂渐湮没。 烽火台feng huo taibeacon tower 烽火台beacon tower
烽火台ramparts;alarmtower 烽火台beacon tower 长城沿线有许多~。There are many beacon towers along the Great Wal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