烧伤植皮
三度烧伤除面积很小 (直径<1cm),可赖创缘上皮爬行而致疤痕愈合外,面积大者,必须进行自体皮肤移植。(1) 肉芽创面植皮: 烧伤后第三周焦痂开始液化自然与基底分离。大多数情况下,在液化分离的焦痂下,有肉芽生长,只要肉芽坚实、平坦、色泽鲜红,无溶血性链球菌生长即可受皮。如肉芽水肿可用2~3%高渗盐水加抗菌药物湿敷后加压包扎12小时,待肉芽平坦后再植皮。过度增生的肉芽应在手术时削平,老的肉芽创面可用手术刀将肉芽刮除至纤维板上植皮。
(2) 削痂创面植皮:适用于深二度及浅三度(即全层皮肤烧毁,但皮下组织正常)的烧伤。手术方法及器械应用基本上与用滚轴式取皮刀取皮相同 (只是削痂用的滚轴式取皮刀的滚轴只能左右移动而在推进刀片时轴并不转动)。肢体削痂可在止血带下进行,一般深二度削至银灰色显有光泽之创面,应无栓塞之血管;三度应削至正常脂肪组织。仔细止血、植皮,加压包扎后,释放止血带。不用止血带削痂: 深二度创面削至正常组织时可见活跃的珠状出血点,三度烧伤削至正常脂肪组织时亦有活跃之出血点,创面压迫止血,植皮后,加压包扎。削痂植皮之功能恢复较肉芽创面植皮或切痂植皮为佳。唯出血较多。不适用于深的三度烧伤。
(3) 切痂创面植皮:三度烧伤手术切痂后植皮,可缩短疗程,从根本上防止感染和各种并发症。对手和关节功能部位的三度烧伤,采用切痂并移植大张断层皮片后,疤痕挛缩少,功能恢复好。
(4) 供皮区与供皮区处理: 除电击伤等需用游离或带蒂皮瓣修复外,大多数烧伤创面均可用0.15~0.2mm的刃厚皮片或0.3~0.4mm的中厚皮片覆盖。除面、颈、手一般不作为供皮区外,其余部位均可作供皮区。1966年起我国应用头皮作为供皮区,头皮毛囊密集,根部深入皮下组织,血液供应丰富,愈合能力强,不留疤痕,短期内(5~7天)可在同一部位重复取皮,是大面积烧伤后之主要供皮区。足底部角质层厚,取皮前应先刮除老化的角质层,切取约0.2mm之足底皮,10天后可再次取皮。
取下皮片后,供皮区覆盖以单层油质纱布或细网眼干纱布,以湿盐水(每100ml内加1:1000肾上腺素1ml)压迫止血,四肢供皮区宜行包扎,不易包扎之供皮区如头皮、胸、背部宜用半暴露法。
(5) 大张皮片移植:此种方法多用于功能部位(手部或关节部位)及头面部。手术后外形功能均好,但需用皮量大,不适用于大面积烧伤。
(6)小皮片移植: 适用于大面积烧伤病人的非功能部位植皮。如三度面积大,小皮片应与异体皮相间移植,以免暴露之间隙创面太大。在肉芽创面上用小皮片植皮,可避开尚未完全分离之坏死组织,不必等待创面坏死组织脱净。这种移植自体皮的时间可较大张植皮早,但其后期疤痕挛缩严重,外观不佳。
(7) 网状植皮: 在一整张皮片上割出很多距离为0.15cm,长0.85cm平行的切口,切口呈“品”字形,拉开后就成网眼,其面积可较原皮片大1.5~3倍。移植后,表皮可向四周扩展,一平方英寸(9.29cm2)的边缘皮肤经切割拉开后可扩展之边缘增加至152平方英寸(1412cm2),因此愈合快,一般为10天左右。网状移植需包扎,否则间隙创面将干涸坏死。创面愈合后,应继续加压包扎或穿著弹力紧身衣、裤、手套、面具,可使疤痕平坦柔软,达到恢复良好功能之目的。
(8)异体皮肤作为生物敷料:移植异体皮肤后,由于人体的排异反应,当异体皮片与受体建立了血行后,免疫淋巴细胞即逸出血管外,在异体真皮中攻击并杀伤表皮基底膜、基底细胞以及真皮附件;异体真皮内血管内膜发生纤维样退变,最终引起栓塞,使异体表皮很快坏死脱落,暴露的坏死的异体真皮发生继发感染,重新又形成了一个具有坏死组织的感染创面。因此异体皮肤只能作为一个“生物敷料”作为暂时覆盖和消灭创面之用。一经移植异体皮肤后,创面上的细菌可被人体迅速清除,病人食欲增进,全身情况好转。但为避免上述排异反应,异体皮又必须在移植后之3~7天内撕去,换植自体皮肤。如因烧伤总面积大或三度烧伤面积广泛,自体供皮区不足,需待原取皮区或原二度烧伤区愈合后,才能供皮。可在3~7天内更换异体皮肤,以争取时间直到有足够自体皮肤来取代异体皮肤为止。
(9)异种皮肤作为生物性敷料:异体皮用量大,来源困难。异种皮肤移植后虽清除创面细菌的能力差,但亦能保护创面,免受外来细菌之感染,避免大量水分、血浆以及热量的丧失。如在三天内撕去并更换,则干燥冷冻或用戊二醛处理之异种皮可起同样作用。被最广泛应用的异种皮为小猪皮,或小牛皮。
(10) 异体与自体皮肤混合移植:大面积三度烧伤病人焦痂去除后(分期切痂或自然脱痂),由于自体供皮区的不足,创面不可能全部用自体皮覆盖,如总面积>80%、三度超过了50%,用反复更换移植异体或异种皮的办法,也很难避免大片创面的暴露感染。比较有效的办法是采用异体及自体皮混合移植的方法来覆盖创面,务必做到焦痂去除多少,就覆盖多少。混合移植,就是在覆盖于创面上的大张异体皮利用特制的器械作等距离的开孔,然后在孔内嵌入小片的刃厚自体皮。自体皮在大张异体皮中间,向四周蔓延扩展,把异体真皮胶原包围在自体表皮及移植床之间,慢慢吸收。在很多病人中,那种异体皮被排斥时的溶解、脱落、创面感染的现象不再出现。但有的可出现异体真皮及附件的急性排异,此时病人有高热,植皮区局部肿胀,但由于表皮依然存在,因此混合移植部位之皮肤仍能起着其主要生理功能。异体真皮在自体表皮下的排异、吸收需历时数月,此种方法造成的疤痕挛缩比较重。
如异体皮来源困难,可采用异种及自体皮混合移植的方法,由于异种皮排斥脱落的时间一般讲要比异体皮早,因此开孔的距离要近些,自体皮片要大些。
(11) 异体皮肤的暂时移植: 应用抗感染的综合措施(包括0.5%硝酸银溶液湿敷,分期分批切痂,创面立即覆盖,将病人置于层流净化空气的环境中等)后。使用足量抗胸腺淋巴细胞球蛋白,可延长大多数病人切痂后移植之异体皮的成活时间,然后按照供皮区的多少逐步将异体皮切除,换植大张之自体皮或行网状植皮,此法如应用成功则后期功能较好。
(12) 人造皮的应用:目前用的人造皮为动物胶原与聚氨脂薄膜的复合物。用牛跟腱水解后,干燥冷冻成型,再以福尔马林或戊二醛固定。在此脱敏之胶原上复合一薄层聚氨脂薄膜以起表皮之作用。人造皮的应用对创面条件要求极高。需做到无菌,因此只适宜于切痂手术后对创面的暂时性的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