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雅言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雅言 雅言与诗学有关的古代文论概念。始见于《论语·述而》:“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谓孔子当时诵读诗书,执行典礼,都运用合乎规范的“雅正”语言。雅言与方言对称,指当时王畿一带的语言。雅即正,孔安国说:“雅言,正言也。”(《论语集解》引)雅言在诗歌艺术方面,不仅要求诗歌采取文雅、合乎规范的语言,而且要有端正的创作态度,作为一种诗歌审美标准,既针对语言,也包括思想风格。“雅言”作为一种诗歌艺术的审美概念,对后世产生了很大影响。宋代沈义父提出了作词的四条标准,“下字欲其雅”,“不雅则近乎缠令之体”是重要的一条(《乐府指迷》)。俗者雅之反,反对“俗”是从反面对“雅”的肯定。严羽《沧浪诗话·诗法》:“学诗先除五俗:一曰俗体,二曰俗意,三曰俗句,四曰俗字,五曰俗韵。”其中“俗句”、“俗字”、“俗韵”均属语言范畴,都是与“雅言”背道而驰的。在思想风格方面,后世批评家从“雅正”入手,提出了许多具体的标准,如刘勰总结了文学作品的“八体”,其一曰“典雅”:“典雅者,熔式经诰,方轨儒门者也。”(《文心雕龙·体性》)要求作品的风格以儒家经典为楷模,正是对“雅言”的发展。 ☚ 典雅 俗 ☛ 万俟咏?—?字雅言,号大梁词隐,或即大梁(今河南开封市)人。北宋词人。“大晟词派”代表作家之一。徽宗崇宁中召试补官,为大晟乐府制撰。高宗时补下州文学。原有《大声集》五卷,已佚,近人赵万里辑得其词二十九首。 雅言❶又称夏言。 周朝称标准语为雅言, 大致以周王畿所在地镐京话为代表。 雅言用于当时的官场和外交场合。孔子诵读 《诗》、《书》, 主持礼仪时也用雅言。 雅言yǎyán正确的话。 俗话、俗语;文话、雅言○俗话sú huà(名)俗语:他的文章里~很多|有些~看似浅显,却蕴含了深刻的道理|~说得好:艺多不压身。 ○俗语sú yǔ(名)通俗流行并已定型的语句:民间~|~因其通俗易懂而广为流传|~说:火要空心,人要实心。 ●文话wén huà(名)文雅的话语:人家是文人,说的自然是~|添几句~润饰一下 | 满口~。 ●雅言yǎ yán(名)高雅的言辞:文士~|奇景要大作,开国待~。 雅言 雅言就是古代的共同语。与方言相对。《论语·述而》:“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论语集解》引孔安国、郑玄训为“正言”,指合乎规范的语言。又“雅”“夏”音近,《说文解字·夂部》:“夏,中国之人也。”“雅言”就是夏言,指通行于华夏地区的语言,也就是当时的“官话”。春秋战国时期,重耳流亡四方,孔孟周游列国,诸侯聘使往来,可以宣辞达命,赋诗言志;先秦典籍在词汇语法上基本一致。这些都证明当时有一种在中国通行的“雅言”存在。 ☚ 土谈 通语 ☛ 雅言yǎ yán正确合理的意见(1)。《诸葛亮前出师表》:察纳雅言。——明察并采纳人们正确合理的意见。 雅言❶ 古代指通语,与方言相对。《论语·述而》:“子所~,《诗》、《书》、执礼,皆~也。” 雅言古代指“华夏通语”,即合于当时规范的共同语。亦称“正言”,与方言对称。又有人认为“雅”即“夏”之借字,雅言即“夏言”。春秋战国时代的作品大多采用周王朝的“官话”,当时叫做“雅言”,即以山东六国为中心形成的通语。《论语·述而》: “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意谓孔子当时吟诵诗文或举行典礼,均用通语。大约自周秦到汉,通语中的基本词汇是相当稳定的。 雅言 意为雅致或儒雅之言,后代称他人美好的书信。 字数:23 - 来源:委婉语应用辞典 上海辞书出版社.2011 ☚ 惠简 朵云 ☛ 雅言 雅言大雅之言。对来信的美称。章士钊《答董世祚》:“复奉~,讽诵至再。胜义高文,殆无余子。” ☚ 教言 手帖 ☛ 好的言辞 好的言辞谦虚的言辞:谦辞 谦语 另见:言辞好 ☚ 规诫的言辞 美好的言辞 ☛ 正当的言论 正当的言论昌言 ☚ 奇怪的言论 正直的言论 ☛ 正言 正言矢言 矢词 謇謇 诤舌 直言谠言 谠论 谠词 谠辞 另见:正直 正当 ☚ 不当的话 真话 ☛ 雅言yǎ yán❶正确的言论。诸葛亮《出师表》:“陛下亦宜自谋,以谘诹善道,察纳~~。” 雅言 雅言yayan中国古代与“方言”对称的区域性的标准语或共同语。方言只流行于某一地区,雅言是广大地区通行的标准语。“雅”有雅正的意思,“雅言”即合乎一定规范的语言。 ☚ 方言 口语 ☛ 雅言中国古时指共同语。与“方言”相对。 雅言ya yan❶standard language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