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雅舞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雅舞 雅舞古代帝王用于祭祀和仪典的舞蹈。凡逢宴、享、祀三项大典或吉(敬事邦国鬼神)、凶(多属丧葬凶荒)、军(兴师动众)、宾(多属朝聘过从)、嘉(宴饮婚冠)等活动则用之,是一项重要的礼节。分为“文舞”、“武舞”,舞者大都手持器物。文舞的舞者左手执籥(形似排箫的管乐器),右手执翟(用锦鸡尾羽制作的舞具);武舞的舞者左手执朱干(盾),右手执玉戚(斧)。周代始建宫廷乐舞体系,并设立规模宏大的乐舞教习机构,专由舞师掌管其事。乐舞的内容多为祭祀天地山川、夸耀政治修明隆盛、歌颂帝王文德武功,历代都曾加以增删修订。 ☚ 乐舞 六舞 ☛ 雅舞 雅舞古代宫廷祭享典礼所用的乐舞,相对于民间俗舞而言。雅舞内容多为象功纪德,只在严肃的场合按规定程式搬演。历代王朝都有自己的雅舞,如周代之六大舞六小舞,唐代坐部伎立部伎中的《破阵乐》、《庆善乐》、《景云乐》、《太平乐》等皆是。唐元稹《立部伎》诗中“太宗庙乐传子孙,取类群凶阵初破”,写的即是《破阵乐》。雅舞的组织和表演,往往都有专门的宫廷乐官和乐舞机构负责,比如周代的大司乐、舞师,汉代的太乐署,唐代的太常寺等。 ☚ 小舞 盘鼓舞 ☛ 雅舞古代祭礼时所用文、武乐舞。相传黄帝时的 《云门》、尧时的《大咸》、舜时的《大韶》、禹时的 《大夏》 为文舞; 殷代的《大𫊪》、 周代的《大武》为武舞。 同时尚存六代乐舞,到秦朝时只剩《大韶》、《大武》一文一武二乐。汉魏以降,各朝历代皆有庙舞,亦各用其乐,沿称“雅舞”。三国魏曹丕《魏文帝集·於谯作》诗:“献酬纷交错,雅舞何锵锵。” 舞蹈 舞蹈舞(~场;~伴;蹈舞;歌~;刀~;乐~;领~;集体~) 乐容蹈躧 另见:歌舞 舞衣 吟咏 艺术 术人 旋转 ☚ 舞蹈 跳舞 ☛ 雅舞 雅舞中国古代帝王在祭祀天地、列祖、列宗及朝贺、宴享时所用的舞蹈。源于周代六舞,分文、武两大类,文舞左手执龠 (状如排箫),右手秉翟(雉羽) 以歌颂统治者的 “文德”,武舞手执朱干(盾),玉戚(斧) 以歌颂统治者的“武功”,古者帝王之于天下,以文得之者必先乎文,以武得之者必先乎武” (陈旸《乐书·永舞》。后历代相沿,每当改朝换代,或新王建帝,都要制礼作乐并不断地去修订创新,以颂扬本朝的文治武功。至战国时,雅舞已开始走下坡路,由于有些统治者过分强调了乐舞和礼制的联系,夸大了周初制定的“六代舞”等乐舞的神圣性,使人敬而畏之,层层的礼制束缚,不敢再发展。而民间歌舞却蓬勃发展起来,因此,就有人把民间歌舞称为 “新乐”,而把六代舞等称之为“古乐”或“先王之乐”。魏文侯观赏古乐爱打瞌睡,而齐宣王只是听说 “先王之乐” 就变了脸色,这正标志着古乐之越来越不得人心。战国以后,历代的封建王朝为了标榜自己是王位正统的继承者,都要制作些 “文舞” 或是 “武舞” 之类的东西,使雅舞的生命得以断断续续地保持下来,并在形式上维持着乐舞的正统地位,但是实际上都已名存实亡了。后世的雅舞,除文舞执龠翟,武舞执干戚的形式外,已不是原来的面目了。 ☚ 武舞 巴渝舞 ☛ 雅舞中国古代帝王祭祀天地、祖先及朝贺、宴享的舞蹈。源于周代。后历代均有加工发展。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