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灵谷寺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灵谷寺 位于钟山东麓。始建于南朝梁天监十三年(公元514年),梁武帝女儿永定公主葬高僧宝志和尚于钟山独龙阜,并建有开善寺及五层高的志公塔。明初改建为蒋山寺,洪武十四年(1381年),朱元璋以“塔逼宫禁”为由,把蒋山寺和志公塔迁至今址。该寺建成以后,朱元璋赐名灵谷禅寺,并御书“第一禅林”匾额于石门洞。当时从山门到梵宫长达2.5公里。寺中有琶琵街、万工池(放生池)、无量殿、梅花坞、宝公塔、八功德水等名胜;号称东南名刹。清康熙、乾隆两帝六次南巡,均亲临该寺,并留有宸翰。寺内万松参天,号称“灵谷深松”,系清初金陵48景之一。上述诸景,大多毁于清咸丰、同治年间的战火。现寺内的无量殿建于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整个建筑,不施寸木,全由巨砖垒砌而成,故又称“无梁殿”。同治六年(1867年),曾国藩在无梁殿东建造龙王庙,光绪年间(1875—1908年),又陆续修建了宝公塔、金刚殿和天王殿。1928年,国民党政府决定在灵谷寺旧址建国民革命阵亡将士公墓,灵谷寺原有的佛像全部并入龙王庙中。将原万工池以北作为公墓入口,在天王殿旧址建阵亡将士牌坊一座,坊前置有石雕貔貅一对,无量殿辟为阵亡将士纪念堂,堂北即为公墓。墓旷再北为松风阁,建于1929年,原为阵亡将士纪念馆,馆后为阵亡将士纪念塔,建于1931~1933年,塔高60.5米,9级8面,通称灵谷塔。 〔古诗文赏析〕 踏莎行·经钟山过灵谷寺看梅 灵谷寺位于钟山东麓,明初,太祖朱元璋相中六朝高僧宝志法师的墓地及蒋山寺,特将此地辟为自己的陵寝所在地。为了表示他的歉意,下旨将宝志的墓地迁葬至今灵谷寺。当年寺宇的规模很大,为金陵三大寺之一。朱元璋亲笔为灵谷寺题写了“天下第一禅林”的碑额。及至清代,灵谷寺迭遭兵乱,寺宇已渐趋荒芜,但寺中的梅花名气依然很大,吸引了不少文人墨客前往品赏。 该词以冼练的笔法,描绘了作者观赏梅花的过程以及由此对历史沧桑之变的凄婉心情。起首三句,极力描绘了钟山经过明亡以后的诸多劫难,呈现出一派萧条荒凉的凄惨的背景。作者通过“没”、“颓”、“迷”、“旧”等字眼,勾勒出了古寺的荒凉,令人油然产生了“寺荒蓑草、鸟呜惊心”的意境:“野草淹没了坍塌的院墙,烟岚迷住了旧时的门阙,已经是一派荒芜的景象,偏偏这时又传来杜鹃那令人愁绝的凄婉的叫声。”已经是夕阳西下的时分,由于荒芜,旧时的山路更令游人难以认清,这种时刻,对于游客来说,多么需要一位导游啊! “白头宫监倚斜阳,相逢指点闲游客。”游人正在为寻路而发愁之际,倚立斜阳之下的白发老宫监,正伸手扬臂,向游人指点迷津。“白头”一句不仅勾勒出了老监闲情自适的情景,而且对老宫监指迷津的形象地描绘得栩栩如生。 下阕描写游人步入寺中,原以为可以目睹一片“十万琼枝、矫若银虬、翩如玉鲸”的梅花怒发的胜景,但是由于四围环境过于凄寒,使得游人的心绪受到了很大的破坏,在这种心绪的影响下,昔日的绿水青山,在游人的眼中,也成了“剩水残山,荒烟断碣”。作者连用了“剩”、“残”、“荒”、“断”四字,不仅与上阕的“没”、“颓”、“迷”、“旧”四字遥相呼应,也进一步烘托了“古寺荒凉、鸟鸣心惊”的氛围。在这种环境下,游人还会有什么舒畅的心情呢?只能引起游人的百般的惆怅。“无聊”可理解为心情无所寄托,亦可作“无赖”,无可奈何的情况下,只好勉强在寺院里住下。“招提”,泛指寺庙,这里专指灵谷寺。大好的河山,怎么会成为“剩水残山”呢?昔日庄严肃穆的寺宇,怎么会成为颓垣、断碣呢?回忆起往事,想到历史上沧桑巨变,不由得不令人暗自伤怀。对于造成这一局面的原由,作者心里是一清二楚的,但是在清代文字狱的高压政策下,作者又能说什么呢?“避席畏闻文字狱,著书只为稻粱谋”,文字狱的教训是太深刻了,这是万万随意不得的,作者的知心话无人可诉,无处可叙,他只好徘徊在梅林之间,把象征清雅、高洁的梅花作为他的知已,悄悄地向她吐露自己的心声。 (袁晓国) 古代名物 > 宗教類(上) > 僧院名刹部 > 名寺 > 靈谷寺 靈谷寺 línggǔsì 座落於江蘇南京中山門外鍾山東麓。舊在锺山南麓獨龍阜。始建於晉,初名道林寺。南朝梁天監十三年(公元514年)改稱開善寺。唐稱寳公院。宋易名太平興國寺。明初更爲蔣山寺。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遷移今址,始稱今名。清咸豐間毁,同治間重修。主要建築有山門、無量殿(亦稱“無梁殿”)、松楓閣、寳公塔(亦稱“志公和尚塔”)、靈谷塔等。寺存明碑兩通及清乾隆間重刻三絶碑等。參閱康熙《江南通志·古蹟上·江寧府》、《嘉慶重修一統志·江寧府三·寺觀》。 灵谷寺 灵谷寺位于钟山风景名胜区钟山景区东部。初名“开善寺”,南朝梁武帝萧衍为高僧宝志禅师建造。唐代为宝公院,宋曾改称太平兴国寺,明初改名蒋山寺。旧址在今明孝陵地,后因建造朱元璋陵墓,被移至今址,赐名“灵谷禅寺”。规模宏大,占地约500亩,由山门到梵宫长达2.5公里,僧人千余人。惜毁于清咸丰兵火。今寺为清同治年间在明龙王殿基础上修建,有影壁、山门、大雄宝殿、藏经楼、玄奘法师纪念堂和六面七级檀香木玄奘法师顶骨之塔。大雄宝殿东墙下有明初石刻两块,一为宋濂撰,刘基书,一为蹇义书。龙王殿西有老桂两株,历数百年,犹矫健挺拔。寺内还藏有唐画家吴道子重画宝志像,李白作像赞,颜真卿书的三绝碑。寺东有邓演达墓,墓后松涛盈耳,称“灵谷松风”,风景绝佳。 ☚ 定林山庄 无梁殿 ☛ 灵谷寺 灵谷寺在江苏省南京市中山门外中山陵东约2公里处。始建于南朝梁天监十三年(514年)。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明太祖赐名为灵谷寺,号称“天下第一丛林”。明初时占地33万平方米,建筑宏大,殿宇如云,可容千僧。惜大部建筑毁于战火,现存灵谷寺仅为清同治年间重建的龙王庙的一部分。寺内有无梁殿,面阔五间,殿内结构以砖券代替木梁,故称“无梁殿”。寺后有1929年为纪念孙中山而建的纪念塔,现称灵谷塔,九层八面,高60.5米,塔内碑石每层四块,每块内外刻有孙中山在陆军军官学校的训词和向黄埔军官学校所作的告别词。塔中有旋梯,可登楼眺望。 ☚ 贡院 半山寺 ☛ 灵谷寺Linggu Temple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