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天师洞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天师洞

四川省著名宫观,全国道教重点宫观,青城山道教协会所在地。又称古常道观。在青城山半山腰。初名延庆观,隋大业年间 (605年~618年) 始建,唐改称常道观,宋改名昭庆观,或称黄帝祠。观后天师洞传为张道陵修炼处,唐孙思邈、杜光庭相继来此修道。现存建筑清康熙年间由住持陈清觉主持重建,1920年~1939年经彭椿仙改建而成。占地7200平方米,建筑面积5749平方米。主要建筑有山门、青龙殿、白虎殿、三清大殿、古黄帝祠、三皇殿、天师洞府等,是青城山最大宫观。三清殿为主殿,一楼一底,楼上为无极殿,楼下殿内有须弥座彩塑三清造像,殿正中悬挂康熙皇帝手书 “丹台碧洞” 匾额。三皇殿内有伏羲、神农、轩辕三皇石刻造像各一尊,通高90厘米,唐开元十一年 (723年) 刻。神座前立有 “大唐开元神武皇帝书” 碑。碑体四面刻文,正面刻 “唐开元十二年 (724年) 玄宗手诏”,碑阴刻益州长史张敬忠的上表,该碑记载了唐代佛、道之争: 开元初飞赴寺僧夺常道观为寺,唐开元十二年 (724年)玄宗下诏观还道家。内有一棵千年银杏,传为东汉张道陵植。天师洞内有石刻张天师像及清代续塑的30代天师张继先像,观周围有降魔石、掷笔槽等遗迹。大殿和唐碑1980年公布为第一批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

天师洞

天师洞

位于青城山——都江堰风景名胜区南部景区青城山腰第三混元顶峭壁间,海拔1000米,三面环山,一面临涧。相传东汉道教天师张道陵曾在此修道,故名。洞中保留着张道陵及其三十代孙灵靖壁像。天师横眉瞪眼,怒不可遏,一手持剑,一手握五雷印,形象栩栩如生。道观创建于隋代大业年间(605—617),原名延庆观,唐改常道观,沿用至今。现存道观建筑为清末重修,主殿称三皇殿,重檐回廊,雕琢精细,雄踞高台,气势宏伟,殿中供奉伏羲、神农、轩辕三皇石刻造像,高90厘米,为唐开元十一年(723)所凿。观内碑刻楹联,有唐玄宗《诏书碑》,明董其昌、清郑板桥的书法珍品等。郑联“扫来竹叶烹茶叶;劈碎松根煮菜根”,书、文并佳。观后宁封殿有清人李善济撰书楹联,写景纵横八百里,叙事上下四千年,长达394字,称古今第一长联。观右银杏古树,高22.4米,粗五围,传为张天师手植,有两千多年历史。观东巨石耸立,传为张天师试剑劈石,中裂为三,遂称三岛石。石上有“降魔”二字,笔力雄健,传为宋人手笔。

☚ 建福宫   上清宫 ☛
天师洞

天师洞

又名古常道观,在四川灌县(现名都江堰市)青城山。为青城山最大的道教宫观,青城山道教协会所在地。青城山为道教第五洞天。天师洞始建于隋,原名延庆观,唐时改为常道观,宋代名昭庆观,或称黄帝祠。观后天师洞传为张道陵修炼之处。唐著名道士孙思邈及杜光庭都曾在此修炼。现存殿宇重建于清末,包括山门、青龙、白虎殿、三清正殿、古黄帝祠、三皇殿,构成一个布局严谨的道观建筑群。观中有唐代石刻三皇像、唐玄宗手诏碑等文物。观右有一棵千年银杏,相传为东汉张道陵手植。天师洞内有石刻张天师像,还有清光绪间续塑的三十代天师张继先像。常道观现为全国重点宫观。

☚ 行气   永乐宫 ☛
00001408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21:4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