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天工开物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天工开物》 明末重要科学技术文献。宋应星著。1637年(明崇祯十年)始刊,共18卷,分3编,全面系统地记述了中国古代农业和手工业的生产技术、经验,有附图123幅,比例恰当,有立体感,堪称“中国十七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上编内容包括谷类和棉麻栽培,养蚕、缫丝、染料、食品加工、制盐、制糖等;中篇包括制造砖瓦、陶瓷、钢铁器具、建造舟车、采炼石灰、煤炭、燔石、硫黄、榨油、制烛、造纸等;下篇包括五金开采及冶炼、兵器、火药、朱墨、颜料、曲药的制造和珠玉采琢等。本书对原料的品种、用量、产地、工具构造和生产加工过程,均有详细记载。作者通过实地观察研究,对古代我国劳动人民的生产技术成就进行认真总结,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本书已被译成日、法、英、德多种文字,享誉世界。 天工开物 《天工开物》是宋应星的代表作,全书3卷18篇,所叙内容涉及中国古代农业和手工业30个生产部门的技术和经验,几乎包括了社会全部生产领域。按照“贵五谷而贱金玉”的原则安排,将与食衣有关的农业置于首,其次是有关工业,而以珠玉殿后,体现了作者重农、重工和注重实学的思想。上卷6篇多与农业有关。《乃粒》主要论述稻、麦、粱、粟等粮食作物的种植、栽培技术及生产工具,包括各种水利灌溉机械,并对以江西为代表的江南水稻栽培技术详加介绍。每篇叙述均有主有次,选择重要产品为研究重点,突出介绍先进地区的生产技术。中卷有7篇,多为手工业技术。下卷有5篇属工业。《五金》论述金、银、铜、铁、锡等金属矿开采、冶炼和分离技术,还有灌钢和各种铜合金的冶炼,所附生产过程图十分难得。《天工开物》的可贵之处在于记述了工农业生产中许多先进的科技成果,其中记载不少中国发明创造,熟铁合炼成钢等。全书除文字叙述外,还附有123幅插图,并配以说明,展示工农业各有关生产过程,生动而真实。书中绝大部分内容都是在实地调查的资料。宋应星以“天工开物”命名,实际上以此展示他的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科学思想,即天工开物思想和开物思想。这种思想强调天工与人工互补、自然界的行为与人类活动相协调,通过技术从自然资源中开发物产,以满足人的物质与精神生活的需要,从而使人在自然界面前显示并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天工开物》被外国称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天工开物》Super Craftsmanship中国明代含有农业内容的科学技术专著。宋应星撰。应星字长庚,江西奉新人,万历举人。崇祯七年(1634)出任江西分宜县教谕,后又任福建汀州府(今福建省长汀县)推官、毫州(今安徽省亳县)知州等。明亡后弃官回乡终生不仕。《天工开物》是作者任分宜教谕时所著,初刻于1637年,但此后几乎失传,直到1929年才出现据日本所藏翻刻本的影印本,后又出了日本营生堂本的影印本及万有文库等本。60年代初中国发现原刻本后,又出了原刻本的影印本。全书共三卷,有18篇,全面系统地记述了中国古代农业和手工业的生产技术和经验。在农业方面,“乃粒”讲耕作栽培,“乃服”讲蚕桑,“粹精”讲米粮,“甘嗜”讲种蔗、制糖和养蜂。此外“彰施”记制植物质颜料,“膏液”记榨油,“蘖”记酿酒,也与农业有关。本书在每篇后均有多幅附图,表达具体操作情状。书中绝不引经据典,全是经作者直接观察、访问和研究所得,内容丰富充实,具有重要的价值,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天工开物》明代百科工艺著作。作者宋应星(1587~?年),江西省奉新县人,曾任亳州知州,一生著述颇丰。本书堪称世界上最早的工艺百科全书,影响最大。崇祯十年(1637)刊行于世。全书分为上中下3编,共18卷,描绘了130多项生产技术和工具的名称、形状、工序。系统地介绍了中国古代工农业生产技术,并有数据描述,附图123幅。其中,选育良种、五金开采、冶炼、火药制造、金属器物制造与舟车制造、珠玉加工等项技术,反映了明代生产力发展水平。全书约有1/3的内容介绍农业,其余介绍了手工业以及化工、冶金等内容。在冶铸方面,作者重点介绍了鼎、钟、釜、像、炮、镜、线等7种物器的铸造方法。清初,17世纪末传入日本,18世纪传入欧洲。有日文译本。清中叶传入西方,法国人出版法文译本,译名《中华帝国古今工业》。英国博物学家、进化论的奠基人达尔文(1809~1882)赞誉本书是“一部中国古代的伟大著作”。他把本书记述的人工杂交选育优良蚕种的技术,作为物种变异的论据之一。清朝统治者不重视科学技术,这部重要著作未收入《四库全书》。清末民初,中国学者从日本购回此书,中国才得以重新出版。 天工开物 037 天工开物明宋应星著。全书18卷中有10卷以上属于或涉及化学技艺,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明末以来的化学成就及其水平。 ☚ 尚书·洪范 髹饰录 ☛ 天工开物 268 天工开物明末综合性科技著作。宋应星1634年写成,1637年刊印。全书共18卷,系统记述了古代工、农、矿、冶、兵器等方面的生产技术和经验。附有123幅插图。在机械技术方面,介绍了踏车、牛车、拔车、桔槔、辘轳、水碓、水磨、扬郡风车等各种机械的结构和传动原理;在冶铸方面重点介绍了鼎、钟、釜、像、炮、镜、钱等7种器物的铸造方法,并介绍了造型材料、金属材料的配制成分和熔炼炉制造方法,还记载了泥型制作法、失蜡铸造法、无模铸造法;在热处理方面和锻造方面,介绍了大到数千斤铁锚和小到绣花针的制造工艺、拉丝模制造方法,以及淬火、退火工艺方法,还记载了锯、刨、凿等的用料及淬火办法,提到锻接和焊接工艺。《天工开物》全面总结了明末之前的农业、手工业生产技术,这些技术当时是居世界先进水平的,故被誉为“中国技术的百科全书”,已先后译成日、法、英等国文字出版。 ☚ 耒耜经 铁模图说 ☛ 天工开物 天工开物科学技术名著。三卷。明宋应星著。宋应星(1587—1666?),字长庚。江西南昌人。明代科学家与思想家,出身官绅世家,自幼喜读经史百家之书,尤好天文、医学、农学、工技、音乐、绘画等。万历四十三年(1615)乡试中举,但此后先后五次参与会试,都未中榜,遂出任江西袁州分宜教谕(崇祯七年,1634),崇祯十一年(1638)升任福建汀州推官,十六年(1643),任南直隶凤阳府亳州(今安徽亳县)知州。明亡后,他辞官归里,约卒于康熙初年。宋应星一生,屡作远游,足迹遍及北京及河南、河北、山东、安徽、江西、湖北、浙江、江苏、福建等地,所至博访民俗及民间生产技术、物产等等,所见所闻大大丰富了他的生活与科学技术知识。 ☚ 髹饰录 论气·气声 ☛ 天工开物 《天工开物》Tiangongkaiwu明代宋应星所著的一部我国古代工艺百科全书。宋应星(1587— ?)字长庚,江西奉新(今江西奉新县)人。明万历年间中举,做过州县一级的官员。明亡后,弃官归家,大约死于清初。《天工开物》是宋应星于明末崇祯年间,在江西分宜县担任教谕时撰写的。全书共18卷,分为上中下3编,并附有123幅精致的插图。上编记载稻、麦、黍、稷、粱、粟、菽等的耕作技术和使用的农具;养蚕、织布、染色的技术、经验和机械;制盐、熬糖的技术。中编记载制陶、冶铸、舟车、制油、造纸等的经验。下编记载金、银、铜、铁、锡的开采冶炼;兵器、火药等的制作工艺。《天工开物》一书,记载了中国古代农业、手工业的丰富技术资料,在我国科学技术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中华书局曾影印出版《天工开物》明崇祯十年(1637)的初刻本。 ☚ 农政全书 清实录 ☛ 天工开物 《天工开物》Tiangongkaiwu明代科学家宋应星编纂的一部总结我国古代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的科学著作。宋应星,字长庚,江西奉新人。曾中举人,历任知县、县学教谕、推官和知州等职。明亡后弃官还乡。他生活的时代,虽然封建经济还占主要地位,但资本主义萌芽已经产生。农业、手工业和商业都有了空前的发展,并逐渐形成了商业和手工业繁荣发达的中心。当时生产的发展要求生产技术不断总结和提高, 同时也为总结经验提供了基础,另一方面,生产技术的总结和推广又有利于促进生产的进一步发展。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宋应星的 《天工开物》应运而生。“天工开物”即自然形成万物,由人开发利用的意思。全书共18卷, 依次为: 乃粒、乃服、彰施、粹精、作咸、甘嗜、陶埏、冶铸、舟车、锤锻、燔石、膏液、杀青、五金、佳兵、丹青、曲蘖、珠玉等。又分为上、中、下三部。上部在总结当时农民在选种、耕作、灌溉、改良土壤和防治虫害等方面的经验的基础上,详细记载了谷、豆、麻等的栽培技术,记载了水稻种植的完整全过程。其中关于养蚕方法和纺织过程的介绍, 显示了我国当时居于世界领先地位的先进水平。中部介绍了砖瓦陶瓷的制作, 车船的建造, 金属的铸锻,煤炭、石灰、白矾、硫磺的开采和烧制以及造纸的技术。并第一次记录下采矿的完整过程, 为后代研究我国古代的采矿技术提供了珍贵的资料。下部记载了金属矿物的开采和冶炼,兵器的制造,颜料和酒曲的生产等过程。书中第一次科学地论述了锌和锌铜合金的冶炼技术。全书涉及各种文献20多种,并附有插图123幅,以丰富的材料形象地反映了我国古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卓越成就。《天工开物》刊行于明崇祯十年(1637),虽然在当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但很快就蜚声于海外,被誉为“技术百科全书”。今天,几乎所有科学技术比较发达的国家都有《天工开物》的译述,它的名字将永远闪耀在中国和世界的科技史上。 ☚ 农政全书 黄帝内经 ☛ 天工开物三卷。明宋应星(1587—?)撰。宋应星,字长庚,奉新(今江西南昌)人。科学家。万历四十三年(1615)举人。曾任江西分宜教谕,福建长汀府推官、安徽毫州知州等官,崇祯十七年(1644)辞官回乡。约于清顺治末、康熙初年卒。有 《野议》、《谈天》、《论气》、《思怜诗》等作品。是书分上中下卷。上卷第一乃粒、第二乃服,第三彰施,第四粹精、第五作咸、第六甘嗜,第七陶埏、第八冶铸、第九舟车、第十锤锻、第十一燔石、第十二膏液、第十三杀青为中卷,第十四五金、十五佳兵、十六丹青、十七曲蘖、十八珠玉为下卷。是书详细记载了各地农业和手工业的生产技术,是我国科学技术史上的一部重要著作。其初刊于崇祯十年,但《四库全书》没有著录。现已发现初刻本,并有解放后据初刻本影印的商务印书馆本。还有民国时据日本传入的翻刻本而重印的本子。另外,《喜咏轩丛书甲编》、《中国古代科技图录丛编初集》中也收有此书。 天工开物 《天工开物》中国古代一部科学技术文献。明宋应星撰。全书三卷,分十八个项目。总结了明代以前手工业、农业生产的丰富经验,反映出我国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和勤劳刻苦的优良传统。其内容几乎包括了当时所有的农业、矿冶、铸造、纺织、食品加工、造纸印刷及手工业的生产部门,并对每个生产部门的原料品种、来源、生产操作过程、产品质量等科学技术问题都作了研究。其中对农业的记载尤为详尽。书中记述了当时在世界上处于先进地位的“灌钢”冶炼法、纺织上的提花织机等。书中还附有工艺流程的插图二百余幅,成为中国古代科技史上一部里程碑式的著作,也是世界科技史上一部非常珍贵的科技百科作书。原书刻于崇祯十年(1637),但逐渐湮没。近代始自日本传回,国内又发现崇祯初刻本,收藏于北京图书馆。1959年中华书局影印出版。 ☚ 元谋人 历史主义 ☛ 天工开物 《天工开物》中国明代科学家宋应星著。字长庚,江西奉新人。万历举人。曾任江西分宜县教谕、福建汀州府推官、南京毫州知州等职。1644年弃官回乡。 ☚ 栽培植物起源 考工记 ☛ 天工开物 《天工开物》中国明代科学家宋应星著。宋应星,字长庚,江西奉新人,万历举人。曾任江西分宜县教谕、福建汀州府推官、南京毫州知州等职。1644年弃官回乡。 ☚ 栽培植物起源 考工记 ☛ 天工开物 《天工开物》明宋应星撰。崇祯十年(1637)成书。全书共十八卷,分上、中、下三篇。上篇记载了谷物、豆麻的栽培和加工方法, 蚕丝、棉苎的纺织和染料制造、染色技术,制糖和制盐工艺。中篇包括砖瓦和陶瓷的制造,车船的建造,金属的锻铸,煤炭、石灰、硫磺、白矾的开采和烧制,以及榨油、造纸方法等。下篇记述金属矿物的开采、冶炼,兵器的制造,颜料、酒曲的生产以及珠宝、玉料的开采、加工等。全书详细叙述了各种农作物和工业原料的种类、产地、生产技术和工艺装备以及一些生产组织经验。书中绘制了123幅插图。内容广博、文字简洁,插图生动。实为中国十七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崇祯十年( 1637 ),由宋应星的友人涂伯聚刊行。参见“宋应星”。 ☚ 农政全书 便民图纂 ☛ 天工开物 《天工开物》明代宋应星所撰总结我国古代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和经验的科学著作。初刊于崇祯十年 (1637年),共18卷,分3编,对纺织、制盐、制糖、酿酒、榨油、陶瓷、造纸、造船、采煤、冶铸、火器等的生产技术予以较详细介绍,并附有大量插图。上编内容包括谷类和棉麻栽培、养蚕、缫丝、染料、食品加工、制盐、制糖等; 中编内容包括制造砖瓦、陶瓷、钢铁器具、制造舟车、采炼石灰煤炭燔石硫磺、榨油、制烛、造纸等; 下编包括五金开采及冶炼、兵器、火药、朱墨、颜料、曲药的制造和珠玉采琢等。对原料的品种、用量、产地、工具构造和生产加工操作过程等记载都较详细。书中所述在冷浸田使用“骨灰蘸秧根”是我国农业史上合理使用磷肥的最早记录。书中提出了“种性随水土而分”的物种变异说,为改良农作物品种提供了较科学的根据。在生物学史上,本书最早描述了利用不同蚕蛾品种杂交而“幻世嘉种”的情况,记载了利用杂交优势改良品种的事例。书中所载的复杂精致的提花机为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纺织机械。书中还记载了我国劳动人民最先创造的“灌钢法”及锌的冶炼技术。对各种金属元素的化学性质及同体积的金、银、铜的不同重量对比也作了记载。该书在崇祯年间刊行后不久即重版。17世纪末传到日本,成为当时日本学者一致公认的科技优秀著作。1869年,法国东方学家于莲和商毕酿合作,将《天工开物》译成法文。1882年,德国人布莱斯奈德著《中国植物》一书,也引用了这部著作。 ☚ 农政全书 恒产琐言 ☛ 天工开物tian gong kai wuExploitation of the Works of Nature,a work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the Ming Dynasty 天工开物书名。明代宋应星撰。十八卷。包括:作物栽培、养蚕、纺织、染色、粮食加工、熬盐、制糖、酿酒、榨油、烧瓷、造纸、冶铸、锤煅、舟车、采矿、兵器制造、采集珠玉等,是一部有关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的百科全书。不仅记述了生产过程中的技术问题,而且还进行了比较和研究。关于生产工艺的记载,涉及到了化学、物理学、冶金学、生物学等许多自然科学知识。该书问世后,在国内外都有很大影响。曾先后传到日本、朝鲜以及欧洲各国。被译成日、法、英、德、意、俄等多种文字,达尔文称赞它为“权威著作”。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