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灯舞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灯舞东北民间娱乐习俗之一。流行东北各地,多在春节、元宵节、七月十五中元节举行。参加人数较多,用锣鼓和锁呐伴奏,十分热闹。东北表演珠灯舞较多,用竹篾扎成一龙头和一宝珠,外糊彩纸,内点蜡烛。常用队形有“舞四角”、“姊妹伴月”、“龙头钻崖”、“雪花盖顶”、“姊妹团圆”、“金鸡独立”等。舞动两人拉紧距离,互相配合,舞龙者紧跟舞珠的动作而动作,给人感觉龙头紧咬宝珠,打击乐伴奏,随动作自由选择鼓点。 灯舞满族民间舞蹈。舞者由十几人至数十人不等。舞者各持两盏花灯起舞,并通过舞蹈动作及队形变化走出各种花样,多于除夕之夜表演。 灯舞中国汉族民间舞蹈。有3000多年历史,流传于全国各地。每年正月十五日均表演灯舞,一般都在打击乐伴奏下配以爆竹、烟火,十分壮观。有1人舞1盏灯,也有1人舞2盏灯,还有10人以上舞节节相连的又大又长的灯。灯舞分为3类:一是模拟鱼、鹤等各种动物形态的;二是模拟荷花等花卉的;三是模拟车、船等一些器物。 灯舞 115 灯舞流行于我国各地的民间舞蹈。灯舞始于汉代。正月十五是我国传统灯节,也是各种民间艺术表演的高潮期。广大汉族地区在灯节舞灯已成风俗。有的地方又称“花灯”或“闹灯”。比较普遍的是狮灯、鱼灯、龙灯、竹马灯、荷花灯、蚌壳灯等。按舞法的不同可分:持灯舞、提灯舞、举灯舞、盘灯舞,还有顶灯、滚灯、甩球灯以及类似蚌壳灯是人居灯中表演或绕灯树表演等。舞蹈形式丰富多样。 ☚ 段龙 花灯 ☛ 灯舞 灯舞中国民间舞蹈形式。表演者持灯而舞,形式繁多。作为固定品种的灯舞,其起源无详考,但与人类原始的崇拜火之舞蹈有联系,又与图腾崇拜之舞有渊源关系。初始用作祭祀。沿海地区渔民有出海前舞渔灯以求平安、丰收之习。舞龙灯求雨也具长久的历史。道教仪式中有持灯而舞的记述,蒙族喇嘛教仪式中也有用灯舞祈愿的形式。灯舞主要在元霄灯节中表演。汉代已有元霄夜张灯庆贺、歌舞通宵的习俗。隋代的灯节中的歌舞大为兴盛,京都之城常搭起高棚,歌舞、杂技、幻术竞相扮演。唐宋时期,灯节中的灯舞成为定名节目,宋代著名诗人辛弃疾有 《青玉案·元夕》 词云: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此处所舞即鱼灯、龙灯之舞。明清之后,灯节中的灯舞在全国汉族居住地域内成为固定节目,广泛流传,品种繁多,兴盛之极。表演形式主要为群舞,男女舞者左手持灯,右手持绢帕、绸巾,变化各种步法而舞。有的则将灯提在手中,或缀于腿部,顶在头上、肩上,或挂在腰间。有的灯舞将灯固定于地上,舞者围绕或绕灯行舞,如著名的 “黄河九曲灯”。有的灯舞为单人表演,有的摆阵行走。 ☚ 狮舞 绸舞 ☛ 灯舞 灯舞中国民间舞蹈形式。表演者持灯而舞,形式繁多。作为固定品种的灯舞,其起源无详考,但与人类原始的崇拜火之舞蹈有联系,又与图腾崇拜之舞有渊源关系。初始用作祭祀。沿海地区渔民有出海前舞渔灯以求平安、丰收之习。舞龙灯求雨也具长久的历史。道教仪式中有持灯而舞的记述,蒙族喇嘛教仪式中也有用灯舞祈愿的形式。灯舞主要在元宵灯节中表演。汉代已有元宵夜张灯庆贺、歌舞通宵的习俗。隋代的灯节中的歌舞大为兴盛,京都之城常搭起高棚,歌舞、杂技、幻术竞相扮演。唐宋时期,灯节中的灯舞成为定名节目,宋代著名诗人辛弃疾有《青玉案·元夕》词云: “东风夜放花干树,更吹落,星如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此处所舞即鱼灯、龙灯之舞。明清之后,灯节中的灯舞在全国汉族居住地域内成为固定节目,广泛流传,品种繁多,兴盛之极。表演形式主要为群舞,男女舞者左手持灯,右手持绢帕、绸巾,变化各种步法而舞。有的则将灯提在手中,或缀于腿部,顶在头上、肩上,或挂在腰间。有的灯舞将灯固定于地上,舞者围绕或绕灯行舞,如著名的“黄河九曲灯”。有的灯舞为单人表演,有的撂阵行走。 ☚ 狮舞 绸舞 ☛ 灯舞lantern dance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