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棉花
【名称出处】:《滇南本草》 【概况】: 异名 满天星、木棉花、接骨莲(云南)。 基源 为毛茛科银莲花属植物野棉花的茎叶。 原植物 野棉花Anemone vitifolia Buch.-Ham.et DC. 历史 《植物名实图考》中转载《滇南本草》所述野棉花:“味苦、性寒、有毒。下气,杀虫,小儿寸白虫,蚘虫,犯胃用良。 此草初生一茎一叶,叶大如掌,多尖叉,面深绿,背白如积粉,有毛,茎亦白毛茸茸。 夏抽葶,颇如罂粟,开五团瓣白花,绿心黄蕊,楚楚独立,花罢蕊擎如毬,老则飞絮随风弥漫,故有棉之名”。再参照其附图,应即本种。 余项参见“野棉花根”条。。 【化学】: 全草含微量的毛茛甙。 参考文献 江苏省植物研究所等.新华本草纲要.第1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113 【药性】: 性味 ❶ 《全国中草药汇编》:“苦,寒。有小毒。” ❷ 《新华本草纲要》:“味苦、辛,有毒。” ❸ 《湖南药物志》:“苦、辛,有大毒。” 功效 理气,杀虫,祛风湿,接骨。 主治 ❶ 《中药大辞典》:“治鼻疳,目翳。” ❷ 《全国中草药汇编》:“跌打损伤,风湿关节痛,肠炎,痢疾,蛔虫病,钩虫病,捣烂敷大椎穴治疟疾。” ❸ 《新华本草纲要》:“治跌打损伤,风湿骨节痛,肠炎,痢疾,蛔虫病,疟疾,黄疸,胃寒痛,咳嗽气喘,内外伤出血。” 用法用量 外用:适量,捣烂塞鼻或外敷。 使用注意 本品含有大量白头翁素,过量服用时,可致头晕,呕吐,四肢麻木等中毒症状,故内服宜慎。 。【临床应用】: 单方应用 ❶ 《湖南药物志》:“治目翳:野棉花嫩芽3枚,烤软揉成团。先在手腕上太渊穴位上入一有孔铜钱,药敷钱上,布包扎,1~2小时取下。左翳贴右,右翳贴左。 ” ❷ 《湖南药物志》:“治鼻疳:野棉花全草捣烂,以布包塞鼻。” ❸ 《昆明民间草药》:“治疥癞疮毒:野棉花叶适量,捣烂外搽患处。” ❹ 湖南科技情报《医药卫生》1972:“治胆道蛔虫病:野棉花茎、叶制成100%的浓缩煎液,日服2次,每次30~40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