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澶渊之盟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澶渊之盟 宋真宗景德年间,契丹国游兵散骑时常在深、祁之间骚扰,稍与之斗就又跑回去了,似乎只是偶然过境,并无意争斗。寇准说:“契丹是在对我们挑衅。我们须练兵备战,训练出精锐部队,守住军事重镇以防备他们。”冬天,契丹果然全面入侵。告急的军书一夕之间五发至京城,寇准隐而不报,谈笑自如。第二天,皇帝从别人处听说了,急忙召寇准问军情,寇准说:“陛下欲了结此事,只要五天。”请求宋真宗前往澶州督战。这时,契丹已围困了瀛州(今河南濮阳南),直指贝、魏,举国震惊。参知政事王钦若,江南人氏,请皇帝巡幸金陵,蜀人陈尧叟,请幸成都。皇帝问寇准去金陵(今江苏南京)还是成都,寇准心里明白是王、陈二人的主意,但表面上装着不知,问:“谁为陛下出的这些主意,罪该万死!陛下您英明伟大,将士百官尽在您的调度之下,如果您能亲自督战,敌人一定不战而逃。即使不亲征,我们只有坚守以待,敌人远道而来,等他们疲劳困顿之际,我们再出兵,一定会胜利的。为什么要舍弃宗庙社稷,而徙都到楚、蜀那些偏远地方,使得举国上下人心崩溃,敌人乘势深入,那么大宋天下就保不住了。”仍然坚持请求宋真宗亲往澶州督战。宋真宗驾至南城,契丹国兵力强盛,众人都请求皇帝停住车驾以观察军情再说,而寇准则坚决地说:“陛下不过黄河,那么我军人心更加恐慌,敌人的气焰更加嚣张,这即所谓凭军威决胜负。目前我军王超已领劲兵屯中山(今河北定县),扼住了敌人的咽喉,李继隆、石保吉兵分两路扼住了敌人的左右肘,四方支援者日益增多,陛下您还有什么可怕的以至于不敢前进呢?”但众人都很害怕,极力劝阻宋真宗,真宗迟疑不决。寇准从议事帐中出来碰到高琼,连忙拦住他说:“高太尉受国恩,今日有报恩的机会了。”高琼说:“高琼乃一介武夫,愿以死报国。”寇准又再入帐中,高琼随之进入站在庭下,寇准厉声说:“陛下不以为臣的话对,为什么不问一下高琼等武士呢?”高琼马上仰头上奏说:“寇准所言极是。”寇准说:“机不可失,陛下应赶快起驾渡河。”高琼即指挥卫士护驾,宋真宗在护卫下渡过黄河,御驾北城门楼,宋朝士兵看见御盖,莫不欢呼雀跃,喊声震天,数十里外都可听见。契丹士兵听了惊愕万分,军阵都排列不好了。宋真宗把军事全盘交给寇准指挥,寇准军令严明,指挥宋军击退了契丹骑兵的进攻。皇帝于是回行宫休息,留寇准在城楼督战。不久又派人观察寇准在干什么,见寇准与杨亿两人在城楼畅怀大饮,歌谑欢呼不断,来人回报宋真宗,皇帝听了,大喜说:“寇准如此,朕还担忧什么。”双方相持十余日,契丹国统军挞览出阵叫战,被宋威虎军头张瑰以弓弩射中额头,当场身亡,契丹人心大乱,于是秘密派人请求讲和。寇准不同意,而契丹使者固执地请求讲和,宋真宗厌战就同意了。寇准本想再逼使契丹对宋称臣,并让出幽州。但有人进谮言,说寇准力主战争是为了好大喜功,寇准不得已只得同意议和。宋真宗派曹利用到契丹军中议和,说:“契丹要岁币不超过百万,就同意罢兵议和。”寇准暗中请来曹利用,告诫他:“虽皇帝同意,但我只允许你用三十万与契丹结盟,如果超过三十万,就杀你。”曹利用奉旨到契丹军中议和,果以三十万与契丹订下攻守盟约,是为“澶渊之盟”。这个盟约,虽然没有彻底改变北宋的命运,到底还是保全了宋朝北方的一些领土。寇准无愧一代名臣。若不是他临危不惧,力劝御驾亲征,鼓舞三军抗敌勇气,北宋更会是祸无宁日。(《宋史·寇准传》) 澶渊之盟 濮阳,古为澶州。此地以古时有湖名澶渊,故亦称澶渊。北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辽军大举南侵,直逼澶州。首都汴京(今开封)朝野震动,王钦若建议逃往金陵,陈尧叟建议逃往成都;宰相寇准力排众议,决定抗战。宋真宗赵恒在寇准极力主张下,御驾亲征,于十一月进驻澶州。寇准亲自督战,宋军士气大振,大破辽军。辽军见势不妙,遣使谈判。十二月,双方议和成约。宋每年输辽岁币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史称“澶渊之盟”。宋真宗在获军事胜利的条件下,订下如此条约,颇受后人非议。但当时和议成功,暂时去除了直接的军事威胁,宋真宗十分高兴,即兴赋诗一首,诗云:“我为忧民切,戎车暂省方。旌旗明夏日,利器莹秋霜。锐族怀忠节,群凶窜北荒。坚冰消巨浪,轻吹集嘉祥。继好安边境,和同乐一康。上天重助顺,回旗跃龙骧。”诗成,由寇准书写,刻于石上,这就是“回銮碑”,又名“契丹出境碑”。此碑今存濮阳城内。碑高2米有余,草书三行。字大如拳,秀丽流畅。 澶渊之盟 北宋与辽于1005年订立和约的历史事件。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年),辽萧太后与圣宗耶律隆绪率军大举南下,深入宋境,攻定州,围瀛州,威胁汴京(今河南开封)。真宗畏敌如虎,参知政事王钦若等献计迁都南逃,宰相寇准力主真宗亲征。真宗勉强至澶州(今河南濮阳)督战。宋军在城下射杀辽大将萧挞凛,并坚守敌后城镇。辽恐腹背受敌,提出和议。真宗早想议和,先通过降辽宋将王继忠与辽密商,又派曹利用赴辽方谈判,于十二月间(1005年1月)双方订立和约。宋答应每年向辽输纳银10万两,绢20万匹,以屈辱的方式,暂退辽兵。因澶州亦名澶渊郡,史称“澶渊之盟”。 澶渊之盟北宋与辽 (契丹)订立和约的事件。真宗景德元年,辽萧太后与圣宗率军南下,深入宋境。宋朝廷震动,参知政事王钦若请避往金陵,陈尧叟请避往成都。宰相寇准力排众议,定亲征之策。宋军坚守辽军背后城镇,又在澶州城下打了胜仗,射死辽大将萧挞凛。辽方战既不利,又恐腹背受敌,乃遣使请盟。十二月定约,宋每年输辽岁币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澶州又名澶渊,史称“澶渊之盟”。这是宋朝在军事形势有利的情况下所签署的屈辱和约,在历史上颇为著名。 澶渊之盟辽与北宋缔结的和约。辽统和二十二年、宋景德元年(1004年)闰九月,辽圣宗与承天太后(萧太后)亲统大军南下,深入宋境。十一月,攻破德清军(今河南清丰西北),前锋直抵澶州(今河南濮阳)北城,围合三面。宋真宗惊慌失措,大臣王钦若、陈尧叟欲请迁都南逃,宰相寇准力排众议,坚持抗辽,敦促真宗勉强亲征,渡河登澶州城头,士卒受到鼓舞,争先奋战,首战告捷。辽军先锋将领萧挞凛被宋军伏弩射死,出师不利。宋真宗求和心切,先已派曹利用赴辽营,谋求和谈。辽遣韩杞与曹利用会于澶州(古称澶渊郡)以议和解决兵端。十二月,双方和议达成,规定:宋每年输辽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宋圣宗称承天太后为叔母,辽圣宗称宋真宗为兄;双方罢兵,各守现有疆界,互不相侵;互相不得接纳和藏匿逃人。盟约的达成,标志着辽、宋对峙局面的形成。 澶渊之盟北宋与辽订立的议和盟约。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年)闰九月,辽圣宗与承天太后(萧太后)亲率大军攻宋。辽军先后攻破天雄军(今河北大名)、德清军(今河南清丰),进逼澶州(今河南濮阳南)。辽军自出师,虽有小胜,但屡遭挫折。先锋萧挞凛在澶州城下被宋军伏弩射死。宋真宗采纳主战派宰相寇准之议,亲临澶州城督战,宋军士气高涨,辽军处境不利。宋真宗急于求和,辽宋遂遣使议和,十二月达成协议。宋每年向辽输绢二十万匹,银十万两,双方各守现有疆界。宋真宗与辽圣宗以兄弟相称。议定后辽军退走。因澶州亦称澶渊郡,史称澶渊之盟。 澶渊之盟北宋与辽订立和约 的事件。宋真宗景德元年(辽圣宗统和二十二年,1004),辽圣宗与母承天皇太后(萧太后)再统军侵宋,攻威虏、顺安军, 在定州、瀛州遭宋军抗击后,又下祁州,败宋军于洺州, 直逼澶州(今河南濮阳)。宋宰相寇准力驳迁都金陵、成都的主和退守主张, 屡谏宋帝抗击辽军, 真宗纳其谏,亲至澶州督战,败辽军于城下, 并射死辽大将萧挞凛(《宋史》作挞览)。由于辽军进攻受阻,宋帝又素主议和,辽宋遂互遣使议和,十二月和约成,宋岁输辽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澶州亦名澶渊郡,故史称“澶渊之盟”。 澶渊之盟北宋和辽缔结的盟约。1004年,辽兵南下,侵略北宋。11月,辽兵到达黄河边重镇澶州,威胁开封。在宰相寇准的力劝下,宋真宗亲征,首战即大挫辽兵,宋辽开始讲和。12月,宋辽和约商定:宋每年给辽绢20万匹、银10万两。宋辽为兄弟之国。 澶渊之盟 澶渊之盟宋与契丹订立的城下之盟。宋真宗咸平元年 (998) 以来,宋与契丹的边境战事频繁,双方边将,尤其是宋将为争取战略上的主动权,常主动出击契丹边防,契丹皇帝在军事占优势的情况下,常常亲至南京指挥对宋的惩罚性战争。景德元年(1004),契丹国言族拔黄三百余帐叛逃入宋,同年宋威鹵军突袭契丹军, 跨越长城口, 再攻阴山,斩获契丹军无算。不久,契丹贵族耶律吴裕又逃亡至宋。这年秋闰九月,契丹皇帝为报复上述诸事,麾军南下,进次固安,在唐兴大败宋军,主力在大将萧挞凛率领下,再败宋军于遂城,进抵瀛州,宋军坚守,契丹别军攻破祁州,又于洛州打退防御的宋兵。东京留守萧排押捉获宋魏府官吏田逢吉等人,至此,契丹军已基本粉碎宋军攻势,打乱了宋的防御计划,取得了战场上的主动权,但还远没能彻底击溃宋主力军,宋军在局部战场上坚守要塞,采取轻骑决战的战术取得稍许胜利,契丹也相机改变战术,采取游动攻击的策略,攻一城不下,即转攻其他城池,有力地扼止了宋军的行动。在攻克德清军后,契丹军进逼翼州,宋固守要害,警备严防,契丹转至澶州。澶州为战略枢纽,攻陷澶州即可抚定黄河南北,宋朝内官民大震,宰相王钦若、陈尧叟等主张宋廷南移,寇准独劝真宗亲征澶州,激励将士士气,与契丹决战。宋真宗勉强调军亲出,前锋李继隆伏兵要道,用床子弩突杀察验前线地形的萧挞凛。萧挞凛富有智勇,不幸中箭身亡,极大地影响了契丹精锐士气。真宗虽亲至澶州,但胆怯不敢渡河作决战,寇准、高谅逼迫真宗渡河后登澶州城观战,大张帷盖,宋军将士望见帷盖,知道真宗亲自督战,士气大涨,欢呼声彻万里。契丹本无意夺取河南北土地,战前就已派使者通报宋廷,愿意和议,在契丹国中的宋降将也力促和议。真宗至澶州后,先后派曹利用持议和书前往契丹营地,宋廷内的主和派力促此事成约。契丹也派韩杞等往来洽商。契丹军以骑兵为主,在平原驰突剽袭,宋军往往失利,而宋军凭借高城据险固守,契丹军也无有效战术手段达到目的,这成为双方进行战场和议的前提之一。和议几经反复,终于在大战之前达成,宋廷答应认契丹国太后为叔母,岁输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其订盟约: “共尊诚信,虔守欢盟。……沿边州军各守疆界,两地人户永不得交侵……至于陇亩稼穑,南北忽纵搔扰,所有两朝城池,并可依旧存守……誓书之外,各无所求,必务协同,庶存悠久……” ( 《契丹国志》卷20) 契丹通过城下盟约迫使宋承认了自己存在的事实,确保了双方未来发展的状态。盟约后,寇准等人曾提议胁迫契丹称臣,献出幽蓟土地,还有些宋军将军企图利用契丹大军深入,纵深长,没有屏障保护的机遇,在契丹撤军时偷袭,均被宋真宗否决。此后,契丹坚持了与宋的和好关系,并使之维持了较长时间。 ☚ 高梁河之战 三川口之战 ☛ 澶渊之盟 澶渊之盟ChanYuanzhimeng北宋与辽签订的和约。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为了掠夺更多的人口和财物,辽军在萧太后、辽圣宗的率领下大举南下攻宋,直逼澶州(今河南濮阳)城下,威胁宋都。以王钦若为代表的多数宋臣主张迁都金陵或成都以避其锋,只有宰相寇准等人主张抵抗辽兵,并请真宗亲征,以振士气。宋真宗勉强同意,至澶州南城督城。在宋大将杨延昭和杨嗣的领导下,宋军节节胜利,射杀辽将萧挞览,辽军士气大挫,提出议和。宋真宗无心抵抗,只希望辽军能尽快撤退,故立即同意议和,并派使臣赴辽营谈判。景德二年一月,宋辽双方在澶渊(河南濮阳西南)签订合约;宋帝与辽帝以兄弟相称,宋帝尊称辽太后为婶母;宋每年向辽输送银10万两、绢20万匹。辽军撤出澶洲,澶渊之盟是在宋朝方面取胜的情况下签定的,但盟约内容却给宋政权背上了沉重的财政包袱,是一项屈辱的和约。这对日后宋辽双方政治经济力量的消长影响极大。 ☚ 王小波李顺起义 交子和会子 ☛ 澶渊之盟北宋与辽(契丹)订立和约的事件。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年),辽萧太后与圣宗亲统太军南下,宋真宗听从王钦若之谋欲迁都南逃。因宰相寇准一再坚持,真宗亲至澶州(今河南濮阳)督战,士气大振。宋军坚守辽军后方城镇,又于澶州城下获得大胜。辽在腹背受敌情况下,提出议和。真宗遣曹利用赴辽营谈判,于12月间(1005年1月)与辽订立和约。北宋每年送给辽岁币银10万两、绢20万匹。因澶州亦名澶渊郡,故名。 澶渊之盟辽与北宋缔结的和约。辽统和二十二年(宋景德元年、1004年)九月,辽圣宗与承天太后(萧太后)亲统大军南下,深入宋境。十一月,破德清(今河南清丰西北)宋军,前锋直抵澶州(今河南濮阳)北城。宋真宗惊慌失措,大臣王钦若、陈尧叟欲请迁都南逃,宰相寇准力排众议,坚持抗辽,敦促真宗勉强亲征,渡河登澶州城头,首战告捷。此时,宋真宗求和心切,派曹利用赴辽营,谋求和谈。辽遣韩杞与曹利用会于澶州(古称澶渊郡)以议和解决兵端。十二月,双方和议达成,规定:宋每年输辽银10万两,绢20万匹;宋圣宗称承天太后为叔母,辽圣宗称宋真宗为兄;双方罢兵,各守现有疆界,互不相侵;互相不得接纳和藏匿逃人。盟约的达成,标志着辽、宋对峙局面的形成。 澶渊之盟 澶渊之盟北宋与辽订立的和约。景德元年(1004),辽萧太后和圣宗耶律隆绪率大军南下攻宋,遭北宋军民激烈抵抗。辽军采取避实就虚的战术,长驱直入,抵达澶渊(即澶州,今河南濮阳)附近,正面威胁汴京。宋真宗惊慌失措,群臣和战纷纭。副相王钦若主张南逃金陵,陈尧叟主张西迁成都。宰相寇准力主抵抗,促真宗亲征。真宗依寇准主张,率军到澶渊督战,宋军士气大振,英勇抗击,击毙辽大将肖挞览,使孤军深入的辽军士气大挫,处境艰险。辽提出议和。真宗求和心切,不顾寇准等主战派的反对,多次派曹利用去辽营议和,于是年十二月 (1005年1月)双方议定: 宋每年输辽银10万两,绢20万匹,并以白沟河为界,互不侵扰,史称“澶渊之盟”。 ☚ 王小波、李顺起义 范仲淹 ☛ 澶渊之盟宋、辽间在澶州签订和约。1004年,北方辽国20万大军在辽圣宗、萧太后率领下,大举南犯。沿途虽不断遇到北宋军民顽强抵抗,但辽军避实就虚,很快到达紧靠黄河北岸的澶州(今河南濮阳),对宋都汴京(今河南开封)造成严重威胁。当告急文书到京时,朝廷一片惊慌。参知政事王钦若主张迁都金陵(今江苏南京),陈尧叟则主张迁都成都。宰相寇准坚决主张抵抗,要求将主张迁都之人斩首,并竭力劝真宗到前线督师,以鼓励士气。当宋真宗和寇准等前往澶州时,辽军统帅萧挞览在濮州前线察看地形时被宋军弩箭射死,辽军士气受挫。真宗抵澶州后,宋军士气大振。辽军由于孤军深入,给养困难,面对坚城难以取胜,处境十分不利,因此提出议和。此一行动正合真宗之意,遂派曹利用为使,同辽和谈。寇准阻拦不住,只好对曹利用说: 如超过30万,就杀你的头。景德二年(1005年)初,宋、辽双方达成和约,约定宋辽为兄弟之国,宋岁输辽白银10万两、绢20万匹,以白沟河为界。因澶州亦名澶渊,故此称 “澶渊之盟” 。 澶渊之盟chan yuan zhi meng【历史】Treaty of Chanyuan (signed in1005 between the Liao Dynasty and the Northern Song Dynasty) 澶渊之盟辽宋时期订立的重要盟约。北宋初年,宋太宗两度北伐,连遭失败,由进攻转入防御。辽至圣宗时(982—1031),国力鼎盛,不断南下,统和二十一年(宋真宗咸平六年,1003),双方在望都(今河北省望都)展开大战,宋将王继忠被擒。逾年,圣宗※耶律隆绪同其母承天皇太后※萧绰(俗称萧太后)亲兵20万大举南下,从南京(今北京)出发,攻瀛州(今河北省河间),下祁州(今河北省安国),十一月,直抵黄河北岸澶州(今河南省濮阳)城下,威胁宋都汴京(今河南省开封),宋廷大震,宋宰相寇准等力驳迁都金陵、成都的退守主张,屡谏宋真宗御驾亲征,抗击辽军,终被采纳,在其力促下,宋真宗亲赴澶州,宋军士气大振,战局开始扭转。然真宗素主构和;辽军以大将萧挞凛战死,进攻受阻,亦欲罢战,遂互遣使议和。议和缘起,辽、宋史籍记载略异,《辽史》记:“宋遣人遗王继忠弓矢,密请求和。诏继忠与使会,许和。”《宋史》记:“王继忠上言契丹请和,命阁门祗候曹利用往答之。”皆讳言主动。《续资治通鉴长编》记之较详:“初,殿前都虞侯、云州观察使王继忠战败,为敌所获,即授以官,稍亲信之,继忠乘间言和好之利。时契丹母老,有厌兵意,虽大举深入,然亦纳继忠说,于是遣小校李兴等四人持信箭,以继忠书诣莫州部署石普,且致密奏一封,愿速达阙下,词甚恳激。”继忠幼年即侍真宗于藩邸,早为亲信。他出战时,是因援军不力,“素衒仪服,敌识之”被俘(故有学者以为,他是宋以特殊方式送去的约和者),他上真宗书则云:“臣尝念昔岁面辞,亲奉德音,唯以息民止戈为事。”此已透出宋主动约和之音息。中经反复,十二月初,和议成。契丹退兵,各守疆界,互约为兄弟之国,宋帝年长为兄,宋每岁以绢20万匹,银10万两,助契丹“军旅之费”,至雄州(今河北省雄县)交割。对和约性质,史界争论颇多。和约后,双方维持和平局面达百年之久。 澶渊之盟北宋与辽订立的和约。宋景德元年(1004)九月,辽圣宗及其母承天太后率军大举南下,宋真宗召群臣问方略。参知政事王钦若主张迁都金陵(今南京),签书枢密院事陈尧叟主张迁都成都。宋真宗以此二策问寇准。宰相寇准要求真宗斩献策之人,御驾亲征。十一月,真宗虽次澶州(今河南濮阳),但犹豫不决,仍想到金陵避难。寇准晓以利害,真宗才勉强督战。宋军伏弩射杀辽大将萧挞览,又因真宗亲赴澶州抚慰将士,士气高涨。辽军不能取胜,真宗也急于求和,遂于十二月,双方订立盟约;宋每年向辽输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宋真宗与辽圣宗以兄弟相称,尊承天太后为叔母。澶州郡亦名澶渊,史称“澶渊之盟”。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