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潜夫论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潜夫论 思想著作。十卷。汉王符撰。约成书于东汉后期的桓、灵二帝时期,另种意见认为在东汉中期安帝年间。 王符,字节信。约生于汉永初二年(108年),卒于汉熹平三年(174年)。安定临泾(今甘肃省镇原县)人。王符年少时酷爱学习,抱负很大。但他生活于东汉末年,农民起义此起彼伏,汉家王朝摇摇欲坠,官场中一片腐败。王符不愿同流合污,因此一直不能仕进。于是愤世嫉俗,自称潜夫,以隐居著书为业。至于创作《潜夫论》的目的,王符明白地说:“夫生于当世,贵能成大功,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言,……中心时有感,援笔纪数文。” 《潜夫论》十卷有《赞学》、《务本》、《遏利》、《考绩》、《思贤》、《忠贵》、《断讼》、《救边》、《德化》等共36篇。大多是讨论治国安民之术的政论文章,少数涉及哲学问题。该书对东汉后期的社会政治进行了广泛而又尖锐的批判。《潜夫论》把矛头直指封建皇帝,把汉代皇帝从天子的宝座上拉下来,指为“盗天”的大贼。而许多在朝为官者,不思为民作事,只顾个人享乐,盘剥百姓,则是“盗天”的小贼。并且说,封建制的富贵阶级是和他们的罪恶成正比的,鲜明地提出了“君子未必富贵,小人未必贫贱”的命题,这在当时是需要极大的勇气的。《潜夫论》还历数当时经济、政治、社会风俗等方面本末倒置、名实相违的黑暗情形,指出,这都是衰世的表现。它把社会祸乱的根源归之于统治者的昏暗不明,把治理乱世的希望寄托在明君和贤臣的身上,要求统治者“论士必定于志行,毁誉必参于效验”,建议采取考功、明选等实际措施来改革吏治,强烈反映了庶族地主的参政要求。它还继承先秦的“民本”思想,同情并重视人民,反复强调“国以民为基,贵以贱为本”的观点。在经济政策上,它要求崇本抑末,重视和发展农桑,爱惜民力。但是,《潜夫论》在对现实的批判上,同时运用了历史退化论的观点,认为社会风俗是一代不如一代,只有古圣先贤时的治世是最美好的。 在哲学观上,《潜夫论》部分接受了道家的思想,同时也融纳了荀子的学说,采取了自然法则说。认为天地万物没有形成之前,宇宙间只有元气。尔后元气根据道的规则而变化,才产生了万物。因此,天地、日月、春夏秋冬、鬼神人民以及珍禽异兽、螟蝗害虫等的存在、发展和变化,莫不是“气之所为”。针对当时社会上流行的“天命”说,《潜夫论》一方面承认天命,一方面又强调人为。在保存天命的外壳下,说明信天难恃,尽已可凭的道理。并且说,在天命与人为的关系上,最主要的是,人应该从自身的修养上下功夫,只要自身修养功夫很深,赏罚分明,这样才能国泰民安,才能真正体现天的意志。这样就把个人的修养实践放到了很重要的位置。在认识论方面,王符一方面认为知识来源于先圣所制的经典,但同时又强调,通过不断的学习,主观是可以得到改造的。甚至说:上圣“犹待学问,……而况于凡人乎?”其勉励为学的用意是十分明显的。 《潜夫论》与《论衡》一样,都是私家著作,不属于当时被官方认可的“经院”学术,加上其思想对正统统治的叛逆性质,无异会被统治者视为异端。如汉代的范晔就称《潜夫论》“指讦时短”,“多谬通方之训,好申一隅之说”。但《潜夫论》对后世的影响是深远的,明清之际唐甄撰《潜书》,正可以看作是对《潜夫论》思想风格的继承。《经籍志》、《旧唐书·经籍志》、《唐书·艺文志》、《宋史·艺文志》皆有著录。 《潜夫论》的版本较多,比较重要的有冯舒校影宋写本《四部丛刊》初编,据江南图书馆述古堂影宋本影印。黄丕烈士礼居藏明刻本《潜夫论》,首尾完好,无缺叶,此书今藏北京图书馆。清嘉庆甲戌汪继培根据元刻《大德新刊》校以《汉魏丛书》程荣、何镗二本,笺注《潜夫论》。后收入《湖海楼丛书》,朱修伯以为“精博无比”。一九七八年上海古籍出版社以《湖海楼丛书》汪继培笺注的《潜夫论》为底本,标点出版。一九七九年中华书局出版《潜夫论笺》,此书系彭铎以汪继培笺注本为底本,标点分章,略具题解,并在文字训诂方面做了些补充阐释工作,附注汪笺之后。此外还有《四库全书》本、《诸子集成》本。 潜夫论❶借指隐居者的诗文著作。唐杜甫《偶题》: “漫作潜夫论,虚传幼妇碑。” 潜夫论书名。东汉王符著。作者隐居著书,不欲章显其名,故号《潜夫论》。共36篇。书中反对谶讳迷信,对东汉末年的政治、经济、军事边防、风俗教化等方面进行了广泛的批评。主张先秦儒家的“民本”思想,有《四部丛刊》本等。注本有清汪继培的《潜夫论笺》。 潜夫论东汉王符著。作者隐居著书,不欲章显其名,故号 《潜夫论》。共36篇。书中反对谶讳迷信,对东汉末年的政治、经济、军事边防、风俗教化等方面进行了广泛的批评。主张先秦儒家的“民本”思想。有《四部丛刊》本等。注本有清汪继培的 《潜夫论笺》。 潜夫论论文。东汉王符撰。十卷。符字节信,安定临泾(今甘肃镇原)人。出身寒微,年少好学。性耿介,与世俗不合,不得仕进,终生隐居。以“潜夫”书,示不显名于世。凡三十五篇,又叙录一篇。卷首赞学一篇,论励志勤学之旨。卷末五德志,述帝王世次。志氏姓篇,考谱牒源流。卜列、相列、梦列、杂论方技。其余篇目指陈时政,批评政治黑暗、统治腐朽、官吏贪劣、世风败坏。主张选用贤才,改革政治,重农安民,巩固边防。斥富贵之家“宁见朽贯千万,而不忍赐人一钱;情知积粟腐仓,而不忍贷人一斗”,揭露淋漓尽致。并怀疑天命,反对谶讳迷信。洞悉政体,明切犀利。继承西汉贾谊等人的政论传统,结构严谨,语言朴实,常用历史故实和譬喻增强说服力。又因受辞赋影响,善于铺陈,多用排偶。有《四库全书》本。《湖海楼丛书》所收清汪继培笺注本可参考。 潜夫论东汉王符著。《后汉书·王符传》:“和、安(东汉和帝、安帝)之后,世务游宦,当途者更相荐引,而符独耿介不同于俗。以此遂不得升进,志意蕴愤,乃隐居著书30余篇,以讥当时得失。不欲章显其名,故号《潜夫论》。”全书共10卷,36篇。其中《本训》提出具有唯物主义倾向的宇宙生成论,因其将“道”、“器”并列,又有二元论倾向。《卜列》、《巫列》等篇批判了世俗迷信思想。其他大多篇章是讨论治国安民之术的政论文章。从政治、经济到军事边防、风俗教化的各种弊端进行了广泛的评析。政治上继承先秦“民本”思想,强调“天以民为心”(《本政》),“国以民为基,贵以贱为本”,认为“为国者必先知民之所苦,祸之所起”(《述赦》),应爱惜日力民时,使“民安静而力有余”(《爱日》)。书中伦理思想丰富,主要见于《论荣》、《考绩》、《思贤》、《慎微》、《爱日》、《交际》、《明忠》、《德化》等篇。《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谓《潜夫论》“洞悉政体似《易言》而明切过之;辨别是非似《论衡》而醇正过之”。有《汉魏丛书》、《四部丛刊本》,注本有清汪继培的《潜夫论笺》。收入《诸子集成》、《百子全书》。 《潜夫论》东汉时著作。作者王符,大约生活在东汉和、安、桓、灵4帝之际。是书共10卷36篇。第1卷有5篇文章;第2卷有5篇;第3卷有4篇;第4卷有4篇;第5卷有6篇;第6卷有3篇;第7卷有2篇;第8卷有5篇;第9、10卷各1篇。内容大多是讨论治国安民之术的政论文,短小精悍,说理性强。如《务农》仅有1100字。全书文章一般都在2000字以下,超过2000字的仅有4篇。第36篇文章是全书文章的提要,每篇用4句话共32个字构成。 潜夫论 潜夫论书名。东汉*王符撰。10卷。符少好学,有志操。时人以游宦为务,当途者更相荐引,而符独耿介不同于俗,以此遂不能升进。志意蕴愤,乃隐居著书以讥当世得失。不欲彰显其名,故称《潜夫论》。今本加叙录36篇,共10卷,与《隋书·经籍志》、《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著录相合。是书在政治上继承先秦的民本思想,强调“国以民为基,贵以贱为本”,主张抑末务本,富国富民。对东汉后期的社会政治,采取尖锐的批判态度。在自然观上,坚持唯物主义天道观,以“元气”为宇宙本体。在认识论上,强调学习的重要性,指出上圣“犹待学问,其智乃博,其德乃硕”,又肯定人的主观认识的能动性。是书内容博杂,并非尽述政治、哲理。例如《五德志》,述帝王之世次;《志氏姓》,考谱牒之源流;《卜列》、《相列》、《梦列》,皆杂论方技,不尽指陈时政。收入《汉魏丛书》、《两京遗编》、《四库全书》、《百子全书》、《四部丛刊》等。中华书局出版有笺校本。 ☚ 李都尉集 赵壹集 ☛ 潜夫论 潜夫论书名。东汉*王符撰。10卷。符少好学,有志操。时人以游宦为务,当途者更相荐引,而符独耿介不同于俗,以此遂不能升进。志意蕴愤,乃隐居著书以讥当世得失。不欲彰显其名,故称《潜夫论》。今本加叙录36篇,共10卷,与《隋书·经籍志》、《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著录相合。是书在政治上继承先秦的民本思想,强调“国以民为基,贵以贱为本”,主张抑末务本,富国富民。对东汉后期的社会政治,采取尖锐的批判态度。在自然观上,坚持唯物主义天道观,以“元气”为宇宙本体。在认识论上,强调学习的重要性,指出上圣“犹待学问,其智乃博,其德乃硕”,又肯定人的主观认识的能动性。是书内容博杂,并非尽述政治、哲理。例如《五德志》,述帝王之世次;《志氏姓》,考谱牒之源流;《卜列》、《相列》、《梦列》,皆杂论方技,不尽指陈时政。收入《汉魏丛书》、《两京遗编》、《四库全书》、《百子全书》、《四部丛刊》等。中华书局出版有笺校本。 ☚ 李都尉集 赵壹集 ☛ 潜夫论 189 潜夫论东汉重要政论著作。王符著。今存30篇。本书乃王符愤世嫉俗,讥评时政之作,其内容以反对和抨击豪强地主兼并,封建统治者横征暴敛,为多数民众请命为宗旨。在政治上,继承先秦儒家“民本”论、“上天立君说”和“德治”、“礼治”思想,主张“为国者以富民为本”,把发展农业生产和重视农民的劳动视作缓和阶级矛盾的根本问题;强调“敦德化而薄威刑”和加强法治,维护君权,同时提出了以“知贤”、“用贤”的措施反对和取代豪强贵戚独霸仕途的“阀阅取士”制度的主张。本书有《四库丛刊》本等,注本有清汪继培《潜夫论笺》。 ☚ 政论 曹操集 ☛ 潜夫论 166 潜夫论东汉重要政治哲学著作。王符著。本书的伦理道德思想以儒家传统观点为主导,杂采道家与法家等主张,其中尤以批判的政治道德论为突出特点。首先,在人性论上,认为人秉天地中和正气而生,有天生的嘉质和感通天地阴阳能力,但人们道德品质的形成最终由社会政治环境和后天教化决定,而这两者又由君主决定,因此视帝王君主为治乱、善恶之性的决定者;其次,在政治道德上,提出“帝以天为制,天以民为心”,“国以民为基,贵以贱为本”的命题,强调重民、爱民、富民、化民和尊法任贤的政治道德;再次,在处理道德上,本书批判以利相接,不讲交情,不守信义的社会风气,提出了恕、平、恭、守的道德原则;复次,在人格论上,本书强调人们内在的独立人格和在道德面前人人平等,认为荣辱唯德是公,心志美,德行善者为尊荣,心志丑,德行恶为卑辱。在此基础上,勉励并提倡人们应以“行善不多,申道不明,志节不立,德义不彰”为耻;最后,在道德修养上,本书还强调积善、慎微、自胜、重学。本书是了解和研究王符政治伦理思想的主要依据。 ☚ 白虎通义 女儿经 ☛ 潜夫论 潜夫论东汉政治哲学著作。东汉王符著。王符(约85—162),字节信。安定临泾(今甘肃镇原)人。少好学,有志操。博览经书和诸子著作,深受早期儒家学说及法家思想影响。其生活年代,东汉王朝政治腐败,“君道秕僻,朝纲日陵”(《后汉书·儒林传》)。加上连年自然灾害,造成社会动荡,民不聊生。王符疾视政治昏暗的现实,志意蕴愤,乃终身不仕,隐居著书。其讥讽时政得失,批评世俗,揭露社会弊端,提出改良方案。然又“不欲章显其名”(《后汉书·王符传》)。故取书名为《潜夫论》。王符在安帝时就对东汉社会进行批判,为东汉末期进步的社会批判思潮开了先河,也因此受到时人和后人的爱戴、尊敬。《潜夫论》全书共十卷,三十六篇,论及政治、历史、经济、军事、哲学、法律、伦理道德、教育及社会风俗等方面,内容丰富,思想颇为深刻,是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 ☚ 论衡 政论 ☛ 潜夫论东汉王符著。十卷,三十六篇。指陈时政得失,批驳谶纬迷信之说,主张“为国者必先知民之所苦”,强调“天以民为心”。全面评析政治、经济、军事、世风习俗多方面积弊。有《四部丛刊》本及清汪继培《潜夫论笺》。 潜夫论十卷。汉王符(约公元108—174)撰。王符字节信,自称潜夫,东汉安定临泾(今甘肃镇原东南) 人。少好学,有志操,与世不合。仕人更相引荐,而符独耿介不同于俗,以此遂不得升进。志意蕴愤,仍隐居著书三十余篇,以讥当世得失,不欲章显其名,故号曰《潜夫论》。是书,《隋书·经籍志》、《旧唐书·经籍志》、《唐书·艺文志》、《宋史·艺文志》皆有著录。原书三十六篇,今存本为三十六篇。其篇目如下:第一卷: 一《赞学》二 《务本》、三 《遏力》、四 《论荣》、五《贤难》。第二卷:六 《明暗》、七 《考绩》、八 《思贤》、九 《本政》、十 《潜叹》; 第三卷: 十一 《忠贵》、十二《浮侈》、十三 《慎微》、十四 《实贡》; 第四卷: 十五《班录》、十六《述赦》、十七《三式》、二十《衰制》;第五卷: 二十一 《劝将》、二十二 《救边》、二十三 《边议》、二十四 《实边》; 第六卷: 二十五 《卜列》、二十六 《正列》、二十七 《相列》,第七卷:二十八《梦列》、二十九 《释难》; 第八卷: 三十 《交际》、三十一 《明忠》、三十二 《本训》、三十三 《德化》、三十四 《五德》;第九卷:三十五《志氏姓》;第十卷:三十六《叙录》。是书反映了王符在政治上继承先秦的 “民本”思想,强调 “国以民为基,贵以贱为本”;抑末务本,富国富民; 对东汉后期的社会政治,采取尖锐的批判态度。在自然观上,坚持唯物主的 “天道观”,以 “元气”为宇宙本体,认为 “道”由气所变,“道之为物”,“莫不气之所为也”。在认识论上,强调学习的重要性,指出上圣 “犹待学问,其智乃博,其德乃硕”,又肯定人的主观能动性。对宗教迷信采取批判的态度。符之著书在桓帝时,故所说多切汉末弊政。《潜夫论》贯彻始终的是王符的政治思想和政治主张。这里有宝贵的遗产,可引以为鉴。如贵民、务本、重法、考绩、反侈、求实、实边等思想都颇有价值。是书有多种版本:其无注本 《潜夫论》十卷,汉王符撰。元大德间刻,系与《白虎通》、《风俗通》合刻。民国间上海商务印书馆据胡氏本影印 《元明善本》书。清嘉庆中刻 《广汉魏丛书》本。《四部丛刊》本,其注解本《潜夫论》十卷,清汪继笺。清嘉庆二十二年(1817)肖山陈氏刻《湖海楼丛书》本。民国二十四年 (1935) 上海世界书局排印《诸子集成》本,其辑佚本:《潜夫论佚文》一卷,清王仁俊辑。《经籍佚文》稿本,通行本,1979北京中华书局排印本。 潜夫论 潜夫论政论专著,东汉王符著,10卷,35篇另叙录1篇。王符耿直忤俗,郁郁不得志,隐居著书,不欲显名,故以潜夫称之。该书评论时政得失,抨击谶纬迷信, 直陈官吏豪强奢侈豪华之过,批评各种时俗流弊。对于研究汉代长安政治流变、风俗迁移以及阶级冲突,都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今有中华书局点校本。 ☚ 论衡 新论 ☛ 潜夫论 潜夫论东汉后期安定临泾(今甘肃镇原)人王符著。共10卷,36篇,6万余字。该书内容丰富,涉及当时社会政治、哲学、经济、历史、文学、法律、道德等各方面。书中多数文章探讨治国安民之术。针对东汉后期社会政治的黑暗,官场的腐败,权贵的骄奢淫糜,以及百姓的民不聊生,进行了切肤的揭露和讽刺,并开列出一系列挽救衰世的良方。书中直言:“其官益大者罪益大,其位益高罪益深”,指出社会黑暗的根源在于“君暗”和“官贪”,挽救危局的关键,在于 “君明”与 “臣贤”。为此, 王符提出了君臣无私, 以仁治国,泽及万民,本支百世,推行教化,以判邪恶, 严明法纪, 整顿吏治; 以及治国 “以民为基”“以富民为本”的政治主张。《潜夫论》一书中包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在宇宙的本源、认识的来源、辩证法思想、历史唯物主义等方面都有着一定的合理见解。《潜夫论》 的经济观, 继承了先秦儒家的“民本”思想, 阐述了农、工、商三者的关系,提出了“守本离末则民富,离本守末则民贫”的辩证认识。在教育方面提出了“正学为基”的主张。《潜夫论》及其思想,倍受其后历代政治家和有识之士的推崇。其后的不少著述中都有引证和肯定。《后汉书 ·王符传》录 《潜夫论》5篇;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说:“符书洞悉政体似《昌言》,而明切过之;辨别是非似《论衡》, 而醇正过之。” ☚ 文溯阁《四库全书》 赵壹集 ☛ 潜夫论 《潜夫论》书名。东汉王符著。王符(约85—163), 字节信 ,安定临泾(今甘肃镇原)人。有志节, 与当时名士马融、张衡等人为友, 终身不仕, 隐居著述, 讥评时政, 反对贵族官僚虚伪淫侈, 揭露豪强地主贪婪残暴。全书凡十卷, 合叙录共三十六篇。其中阐述了作者的经济思想, 主要有: 提出农工商并重论, 认为凡事皆有本末, “富民者以农桑为本, 以游业为末。百工者以致用为本, 以巧饰为末。商贾者以通货为本, 以鬻奇为末。”守本去末是治事的准则, 处理好农工商各业的本末关系, 才能使社会安定、人民富庶、国家强盛。主张要珍惜人民的劳动时间, 指出劳动时间是百姓富足的根本, 国家强盛的基础。要使“民安静而力有余” , 必须真正做到 “君明察而百官治” , “省役而为民爱日”。 ☚ 僮约 昌言 ☛ 潜夫论学术类著作。东汉王符撰。十卷。《隋书·经籍志》、《旧唐书·经籍志》、《唐书·艺文志》、《宋史·艺文志》皆著录。元大德(1297—1307)年间与《白虎通》、《风俗通》的合刻本为现存最早版本。另有明《汉魏丛书》、《广汉魏丛书》、《诸子汇函》本,清《四库全书》抄本,民国《百子全书》、《四部丛刊》本等。主要著本有清汪继培《潜夫论笺》十卷,收入《湖海楼丛书》、《诸子集成》和《四部备要》。俞樾《读潜夫论》一卷,收入《春在堂丛书》,《评议潜夫论》,收入《诸子评议补录》。辑佚本有清王仁俊《潜夫论佚文》一卷,收入《经籍佚文》稿本。为评论时政得失乃隐姓名而作,故称《潜夫论》。以论述治国安民之术为宗旨。批评东汉末年之政治、经济、军事边防、风俗教化等方面的弊病,强调社会祸乱的根源在于统治者昏愦无能,而寄澄清乱世之希望于明君贤相。宣传“国以民为基,贵以贱为本”的民本思想,要求革新政治,任用贤良,崇本抑末,慎用刑威。认为天地人物都是“道”、“气”交互作用的产物,反对利用某些自然现象制造迷信,假托灾祥欺世惑民。然未能摆脱天人感应说的影响。《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说此书“洞悉政体似《昌言》而明切过之;辨别是非似《论衡》而醇正过之。” 潜夫论书名。东汉王符撰。十卷,三十六篇。作者性情耿直,痛恨朝政腐败、世俗污浊,乃隐居著书,抨击当时政治、经济、社会风俗之弊端,并提出自己的一套治国主张。不欲显名,故号为《潜夫论》。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