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潜书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潜书》《潜书》
清初唐甄撰。唐甄初名大陶,字铸万,号圃亭。达州人,顺治举人。曾任山西长子知县,不久即遭革职,寄籍吴下,隐居著书。与王夫之、黄宗羲、、顾炎武、颜元等人同为清初的大思想家。其思想主张主要是反对君主专制,反对社会上的不平等现象,具有初步的民主启蒙思想。该书原名《衡书》,意在权衡天下轻重是非。后因连遭不测,更名《潜书》,意即潜而存之。共97篇,分为上下2编。上编50篇论学术,下编47篇论政治思想。上编《抑尊》篇说:“天子之尊,非天帝大神也,皆人也。位在十人之上者,必处十人之下;位在百人之上者,必处百人之下;位在天下之上者,必处天下之下。是故殿陛九仞,非尊也;四泽来朝,非荣也。海唯能下,故川泽之水归之;人君唯能下,故天下之善归之,是乃所以为尊也。”下编《室语》篇说:“自秦以来,凡为帝王者皆贼也。杀一人而取其匹布斗粟,犹谓之贼;杀天下之人而尽有其布粟之富,而反不谓之贼乎! 三代以后,有天下之善者莫如汉,然高帝屠城阳,屠颖阳,光武帝屠城三百”。“卒伍杀人,非卒伍杀之,天子实杀之;官吏杀人,非官吏杀之,天子实杀之;杀人者众手,实天子为之大手”。语言均足以警世。潘耒序文称赞该书“皆人所不及见,不敢言者,先生独灼见而昌言之”;“远追古人,貌离而神合,不名《潜书》,直名《唐子》可矣”;“每一篇出,人争传焉”。杨宾序文评价说:“忌之者每指为纵横长短之文而诋毁之,不知其为之也难,积之也久,而光怪陆离有不可掩者,四方争购之。”王源跋文亦称:“初见其论学、论兵诸篇,卓识伟论,非近代所有,文亦驾唐宋而上,为之狂喜。志墓之文,郁勃洋溢于胸不可遏。及见诋诬烈皇,屡著于篇,逐废然发指。然予知其文必传。”该书性质与黄宗羲《明夷待访录》相近,但深度不如。对当时和后世有较大影响。作者自称积30年而成。初刻时为13篇,后增至97篇。今存版本有1703年作者之婿王闻远厚刻本,1883年李氏刻本,1905年邓氏刻本,以及1955年古籍出版社校点本和1963年中华书局重刻本。重刻本中附编有唐甄诗文录,附录有关于唐甄及其先世的资料,关于唐甄著作的介绍与评论,唐甄事迹丛考等多种,为目前的较好版本。 潜书 初名《衡书》,取权衡天下之意。后因作者认为自己的抱负并未得到实现,便更名为《潜书》。思想著作。二卷。明唐甄撰。原刻本约出现于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前后。 唐甄原名大陶,字铸万,号圃亭。生于明崇祯三年(1630年),卒于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四川达州(今达县)人。从小随父居住吴江。顺治十四年举人。任山西长子知县期间,引导当地百姓种植桑树,颇有政绩。十月后离任,专心著述,度过了一生。《潜书》是唐甄的主要著作,据他自己讲,该书共花了三十年的时间才著述而成。另有《毛诗传笺合义》等。 《潜书》实际上是由一篇篇短论组成的,全书共分上、下两编,上编50篇,讲学习;下篇47篇,论政治。《潜书》的主要内容是对封建专制制度和专制君主进行批判,它认为,自秦汉以来的封建君主,都是掠夺天下百姓布粟的大贼,因此,它反对把帝王神化,认为“天子之尊,非天神也,皆人也”(《抑尊》),并把矛头针对中国传统的愚忠愚孝思想,认为那不过是一种“祟”,必须破除这种祟。针对当时社会上“王公之家,一宴之味费上农一岁之获”,而寻常百姓,则只能以掺杂荍秆之灰的粥为食的严重的不平等现象,提出了“天地之道故平”的平等原则,从而发出了“不平以倾天下”的警告。《潜书》中还包含有许多哲学思想,它着力宣扬孟子的性论,并认为这个性就是仁义礼智,就是人心,而宇宙中的天地万物,都不过是性的表现,是在人的心中。这一观点,反映了《潜书》在哲学上事实上是宗奉王阳明的心学的,唐甄在《潜书》中曾说:“阳明子以死力格外物,久而不得,乃不求于外,反求于心,……执良知以为枢。”但同时,《潜书》又认为儒家只谈心性,不谈事功,是一个很大的缺陷。它认为,儒家之所以高贵,就在于能定乱除暴,使百姓安居乐业,因此,如果儒者不谈事功,那么他与普通的百姓就没有什么区别。所以,《潜书》反对把儒家经典神圣化,认为《诗》与《春秋》亦不过是“家人之言,闾苍之语。” 《潜书》与当时的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具有相同的观点,在当时很受重视,每写出一篇,时人争相传抄。书中所写的关于当时民生疾苦和剥削阶级的残暴奢侈的情况,大都有史料价值。其中有关论治论学的观点,就当时的社会背景看,也多有独到之处。但其理论深度和建树仍逊于《明夷待访录》。 《潜书》的版本有:约清康熙四十二年前后唐甄之婿王闻远的原刻本、清光绪九年(1883年)李氏刻本、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邓氏刻本、一九五五年古籍出版社出版的标点排印本和中华书局本。邓氏刻本错字很多。古籍出版社的标点排印本拿原刻本和李刻本参校,并加上标点,对原刻本上的一些错误及避讳字也进行了改正。 因《潜书》初名《衡书》,加之《潜书》比《衡书》在篇目上多八十四篇,《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曾误认为是两个人的著作,至于《衡书》的刻本,至今未见。 潜书书名。清初唐甄著。共97篇。原名《衡书》。抨击封建君主专制,提出“凡帝王皆贼”的著名论点。强调“民为国本”;主张以德统刑,废除酷法;要求以法责上,刑先于贵。有王国运原刻本、李氏刻本、邓氏刻本、中华书局1955年刊行本。 潜书清初唐甄著。初名《衡书》,意“志在权衡天下”。后因“连蹇不遇,”更名《潜书》。凡97篇,分上下两编。上编50篇,论学习;下编47篇,论政治。自称此书积“三十年而成”。其伦理思想集中于《室语》、《仁师》、《性才》、《性功》、《宗孟》、《良功》、《抑尊》、《夫妇》、《柅政》、《大命》、《利才》、《破崇》、《鲜君》、《守贱》、《考功》、《有为》、《辨儒》等篇。学术上宗主阳明心学,反对空谈心性,提倡事功。认为“万物之生,毕生皆利”(《良功》),“仁义礼智俱为实功”(《宗孟》),主张一切“善政”皆须“从人”、“救民”,“不能救民者,不如无贤”(《有为》)。反对封建专制,否定帝王独尊,提出“乱天下者惟君”(《鲜君》),“天子之尊,非天帝大神也,皆人也”(《抑尊》),提倡“五伦百姓,非恕(平等)不行”(《夫妇》)。反映了初步的民主平等的启蒙思想。版本有:王闻远原刻本、1883年李氏刻本、1905年邓氏刻本、古籍出版社1955年标点本、中华书局1956年排印本和1962年增订本。 潜书 201 潜书清初政治著作。唐甄著。原名《衡书》。意谓“志在权衡天下”,乃作者穷30年而著成,全书97篇。本书在政治方面,对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予以激烈抨击,称“自秦以来,凡为帝王者皆贼也”。指出“天子之尊,非天帝大神也,皆人也。”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以“民惟邦本”和“天地之道故平”为核心的政治主张,强调实行富民政策,认为“立国之道无他,唯在于富”,“为治者不以富民为功,而欲幸致太平,是适燕而马首南指也”。另外还主张应该以德统刑,废除酷法,强调以法责上,刑先于贵。本书对后来的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有一定影响。 ☚ 南雷文案 资政新篇 ☛ 潜书 潜书清代提倡实学的著作。清唐甄著。唐甄(1630—1704),字铸万,号圃亭。四川达州(今四川达县)人。顺治十四年(1657)中举,曾任知县,不到一年,即被罢官。不得不变卖田产,经营蚕丝生意。后家产殆尽,穷困潦倒而终。《潜书》原名《衡书》,意在“权衡天下”,后因“连蹇不遇”,著者只得将书潜存起来,更名为《潜书》。全书共九十七篇,分为上下篇。上篇五十,主要讲学术;下篇四十七,主要讲治世之术。 ☚ 四书反身录 四存篇 ☛ 潜书清唐甄著。上下二篇,九十七目。原名《衡书》。“曰衡者,志在权衡天下也。后以连蹇不遇,更名潜书”。(王闻远语)文仿先秦诸子,抨击君主专制,推崇王守仁“致良知”之说。刻本较多。1955年中华书局有刊行。 潜书 《潜书》4卷。分上下篇。上篇主要论学术,下篇主要论政治。观点比较进步。其文独抒己见,无所蹈袭,闳肆遒劲,条理通达,在当时别具风格。有《四库全书》本。 ☚ 唐甄 潜书 ☛ 潜书 《潜书》北京古籍出版社1955年版。末附(清)王闿运《西蜀唐圃亭先生行略》。 ☚ 潜书 潜书 ☛ 潜书 《潜书》吴泽民校。附诗文录。中华书局1963年影印本。 ☚ 潜书 潜书注 ☛ 潜书四卷。清唐甄 (1630—1704)撰。唐甄原名大陶,字铸万,后更名甄,号圃亭。四川达州 (今达县)人。顺治十四年(1657)举人,官山西长子县知县,不久罢归,侨居苏州,从事著述。著作除《潜书》外,还有《毛诗传签合义》、《春秋述传》、《圃亭集》等。《潜书》原名《衡书》,书仿王充《论衡》之体,意在权衡天下;后改为《潜书》,意为潜而待用。《潜书》前后历时三十年而成,为甄之代表作。全书分上下两篇,每篇又各分上下。共九十七目,上篇五十目,多言学术;下篇四十七目,多言政治。其言学,上尊孟子,下及陆九渊、王阳明,宗王阳明致良知之说,但反宋儒理学家只谈心性不讲事功,认为事功出于心性之修养,心性修养应表现为事功,两者应互相结合。其论治则批判君主专制,提出革新政治、整顿吏治、重用贤才、赏罚分明、重视学兵、鼓励农桑、富民为先等措施。唐甄提出,“天子虽尊,亦人也”,甚至谓“自秦以来,凡为帝王者皆贼也”,“杀一人而取其斗粟,犹谓之贼;杀天下之人而尽有其布粟之富,而反不谓之贼乎”?他主张“位在十人之上者,必处十人之下;位在百人之上者,必处百人之下;位在天下之上者,必处天下之下”,“接贱士如对公卿,临鄙夫如对上帝”。他还对忠孝仁义等封建道德作出了某些批判。唐甄主张富民,认为“为治者不以富民为功,而欲幸致太平,是适燕而马首南指也”。其言论表达了明末清初的民主思想,对后世影响较大。潘来《潜书序》谓其言“皆人所不及见、不敢言者,先生独灼见而冒言之”。即或称此书为“诋诬烈皇”,有“种种悖谬”,而拒绝为唐甄写墓志的王源,也谓“其论学、论兵诸篇,卓识伟论,非近代所有”(《书唐铸万〈潜书〉后》)。梁启超更称此书多“惊心动魄”之言(《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章太炎称此书直接孟子、荀子、王守仁,下启戴震(《章氏丛书·文录·徵信论上》)。现代学者则谓此书是我国重要的思想启蒙著作,影响了近代资产阶级民主思潮。该书有王闻远原刻本、光绪九年(1883)李氏刻本及光绪三十一年(1905)邓氏翻刻本。又有中华书局1955年点校本、1963年增订本、1984年重印本及1984年四川人民出版社注释本。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