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潇湘电影制片厂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潇湘电影制片厂1958年6月初建,1962年停产,1971年重建,1980年改为今名。该厂以生产故事片为主,兼顾多片种。拍摄的第1部影片是《幽灵》。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生产发行电视录像片。该厂自建厂至1996年,共拍摄故事片104部,其中7部10次获国内外大奖,有3部3次获中国电影金鸡奖。 潇湘电影制片厂 潇湘电影制片厂1979年11月4日,国务院批准湖南电影制片厂为全国故事片厂家之一。以后,著名作家周立波建议将厂名改为潇湘电影制片厂。后经湖南省文化局同意、中共湖南省委宣传部批准于1980年7月25日将湖南电影制片厂正式改名为潇湘电影制片厂。17年来,潇湘电影制片厂生产出一批贴近现代生活、反映社会主义建设 (如《当代人》、《陈奂生上城》、《当代火神》等)、讴歌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表现重大历史题材(如《十九年华》、《赛虎》、《候补队员》等)的作品。并在实践中已开始形成有潇湘电影导演个性的艺术特色。如一级导演周康渝、吴子牛、张今标,分别导演了各具特色的影片,在全国范围内,或在国际上产生了较好的影响。 ☚ 中国电影家协会湖南分会 智截玉香笼 ☛ 潇湘电影制片厂 潇湘电影制片厂原名湖南电影制片厂。坐落在湖南长沙东塘。始建于1957年,1961年在 “精简机构” 中下马。1971年重建。迄今为止,先后摄制科教、新闻、纪录片百余部,已有150多部电影、数百部集电视片和数十个影碟光盘发行于海内外文化市场。这些影视作品以其较强的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和浓郁的湖湘地域特色为广大观众喜闻乐见。其中为数众多的电影和电视剧获国际、国内专业大奖。随着电影电视事业的发展,潇湘电影制片厂已建立健全了一支适应电影和电视剧创作与生产的艺术和技术队伍。该厂基地设施及技术设备齐全,是全国故事片和电视片生产基地之一。 ☚ 湖南电影事业管理处 湖南省电影机械厂 ☛ 潇湘电影制片厂 潇湘电影制片厂全国故事片厂家之一。位于长沙市劳动东路165号。始建于1957年,初名湘江电影制片厂,旋改名长沙电影制片厂,开始委托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驻湖南记者站代为拍制新闻片。1958年,改名湖南电影制片厂,开始生产新闻纪录片,试制舞台艺术片。1961年精简机构时下马。1971年重建。以生产纪录片和科教片为主。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继续扩建。1979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故事片厂家之一。1980年,经著名作家周立波提议,该厂更名为潇湘电影制片厂。现该厂占地面积为60517平方米。厂部下设文学部、导演室、短片室、美工室、演员剧团以及录音、摄影、照明、置景、化妆服装、道具、动力维修等生产车间。厂内现有大、小摄影棚各1个,混合录音棚1个,对白录音棚1个。全厂创作、技术人员和设备,可保证4个故事片摄制组、1个电视剧摄制组、1个科教片摄制组同时进行工作。洗印车间具备年产量300万米拷贝的生产能力。是以摄制故事片为主兼及电视剧和其他片种的影视生产基地。故事片年生产能力为8至10部。电视剧年生产能力为150部集。到2002年底,潇湘电影制片厂共生产电影故事片120部,电视剧140部620余集,新闻、纪录和科教片99部240本。所摄制的 《候补队员》 (1984年)、《天国恩仇》 (1986年)、《湘西剿匪记》、《毛泽东和他的儿子》(1992年)、《刘少奇的四十四天》 (1993年)、《秋收起义》(1993年)、《凤凰琴》 (1993年)、《这方水土》(1995年) 等影片,都分别获得全国甚至国际大奖。2003年6月,以该厂为主体组建的潇湘电影集团正式成立,是我国七大电影集团之一。 ☚ 湖南影片发行代理商 大华影业公司(社)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