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杨贤江 |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
释义 | 杨贤江1895—1931浙江余姚人 杨贤江1895—1931教育学家。又名李浩吾。浙江余姚人。早年担任过“少年中国学会”南京分会书记。后任影响很大的《学生杂志》编辑。192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协助恽代英编辑《中国青年》。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他同恽代英一起分工负责上海和江浙一带学生运动,曾任国民党上海市党部青年部长。积极投入“五卅”运动,还参加了上海工人武装起义的组织工作。1927年“四·一二”政变后,到武汉担任北伐军总政治部的《革命军日报》社长。1927年年底,被迫到日本避难,从事研究,撰写和翻译教育方面的论文、著作。1929年从日本回到上海后,参加党的地下文委的领导工作,发起组织“社会科学家联盟”。由于生活困难,积劳成疾,于1931年8月逝世。遗著有《新教育大纲》和《教育史ABC》,是我国最早用马克思主义观点研究教育学的著作。译作有《家族、私有财产和国家的起源》、《苏维埃共和国新教育》等,对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在中国的传播起了作用。 杨贤江
杨贤江
杨贤江 杨贤江1895—1931又名李浩吾,浙江省余姚县人,中国现代教育理论家。1912年考入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1917年毕业,受聘于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同时参加商务印书馆附设函授部英文科学习,开始翻译国外教育论文,发表在浙江《教育潮》杂志上。1921年—1926年,在上海担任商务印书馆主办的《学生杂志》主编,经常在杂志上发表短评,同时亦发表了若干篇教育论文和青年指导论文。192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协助恽代英编辑《中国青年》杂志。次年当选为中共上海地方兼上海区执行委员会候补委员。参加了“五卅”运动和上海工人一至三次武装起义的组织工作。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被调到武汉北伐军总政冶部担任革命军日报总编。同年7月赴日本,任中国留日学生共产党组织部负责人。同时从事研究著述,写作和翻译了多篇社会科学与教育科学论文、书稿。1929年回上海,任中共中央文化工作委员会委员。1931年因病赴日就医,不久,在长崎逝世,终年36岁。著有《教育史ABC》、《新教育大纲》、《青年期的心和教育》等。译有《论历史唯物主义》、《世界史纲》、《苏维埃共和国新教育》等。 ☚ 鲁迅 徐特立 ☛ 杨贤江1895—1931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家。字英甫(英父),又名李浩吾。浙江余姚人。出身于贫苦的手工业工人家庭。1919年参加“少年中国学会”。“五四”运动后,学习马克思主义,192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编辑《中国青年》杂志。参加了“五卅”运动。参加和组织了三次上海工人武装起义。后赴日本做留日学生中党的工作。1929年7月回国,从事教育理论的研究和翻译工作。遗著编有《杨贤江教育文集》、《青年修养与青年教育》。用唯物史观批判了“天不变,道亦不变”的唯心主义形而上学道德观。主张道德是变迁的,是有阶级性的,是社会的和实践的。强调青年应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因为人的生活要有意义、有价值,必得先定个人生观。”“人生的目的,在对于全体人类有贡献,来促进人生的幸福”(《论个人改造》,《学生杂志》1920年第7卷第5号)。提出要对青年进行“全人生指导”,即指德、智、体、知、情、意的全面教育,也指对青年的求学、择业、交友、恋爱、家庭以及为人处世、兴趣爱好的全面关心与指导。 杨贤江中国教育家。浙江省余姚市人。生于1895年。1917年浙江第一师范学校毕业。1921年始任《学生杂志》编辑。192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1年8月病逝。主要教育专著有《教育史ABC》和《新教育大纲》。这是中国最早以马克思主义观点编定的教育著作。主张对青年进行“全人主的指导”,使青年树立革命的人生观。 杨贤江 071 杨贤江1895—1931教育理论家。笔名李浩吾,叶公仆等。浙江余姚人。1910年高小毕业后当小学教员。1912年考入杭州师范学校,1917年毕业后担任过南京高等师范学校职员和广东高安县师范学校教务主任。1919年参加少年中国学会,任南京分会书记。1921年起担任《学生杂志》的编辑工作近6年。约192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积极从事革命活动,曾参加“五卅”运动和上海工人武装起义的组织工作。1927年“四·一二”事变后,到武汉担任《革命军日报》社长。年底被迫到日本避难,从事研究、撰写和翻译教育论文、著作。1929年5月回国,参加党的地下文委的领导工作,发起组织了“社会科学家联盟”。主要教育专著有《教育史ABC》和《新教育大纲》。《教育史ABC》根据社会发展形态论述教育的发展过程,揭示教育的本质和意义。认为教育史的研究应探讨“教育的意义与目的怎样变迁?教育思想变迁的真义与教育制度变迁的根据何在? 支配阶级与被支配阶级在教育上之关系如何”等问题。是我国第一本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编写的教育史。《新教育大纲》论证了“教育是社会上层建筑之一,是观念形态的劳动领域之一,是以社会经济结构为基础的。”教育既受生产方式也受政治制度所制约,又对经济的发展、政治的变革起促进作用。教育的本质是:与生产劳动密切结合,为全社会所共享的。但进入阶级社会以来,阶级的和对立的教育成为教育的特质,教育跟着所有权走,与生产劳动相脱离。批判了“教育神圣说”、“教育清高说”、“教育中正说”、“教育独立说”,并驳斥了 “教育万能论”、“教育救国论”和“先教育后革命论”。他认为要变革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只有进行革命。在革命前,教育是用以斗争,志在获取政权的武器之一。在革命后,教育是保卫政权并促进政权的一种机能。这本著作对澄清当时教育界的一些糊涂认识起了重要作用。主要教育著作及论文收入《杨贤江教育文集》。 ☚ 叶圣陶 孟宪承 ☛ 杨贤江 杨贤江1895—1931Yangxianjiang中国近代教育思想家。字英父(英甫),笔名有李浩吾、曲它、姚应夫、叶公甫等13个。浙江省余姚县(今慈溪县)人。1914年参加少年中国学会,并任南京分会书记。17岁时考入浙江省第一师范学校,毕业后在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任职员。1920年同李大钊、恽代英等7人被选为中国学会评议员。1921—1926年,担任《学生杂志》编辑。约于192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大革命期间,在沪杭一带从事革命活动,是当时中国共产党的杰出的青年运动领导人之一。大革命失败后,赴日本。1929年回到上海参加中国共产党地下党组织文委的领导工作,积劳成疾,1931年8月9日病逝。主要教育专著有《教育史ABC》和《新教育大纲》。这是中国最早以马克思主义观点编写的教育著作。他认为教育是上层建筑,它同经济基础有依存关系;教育既受生产方式也受政治制度所制约,又对经济的发展、政治的变革起促进作用;教育由于社会生产劳动的需要而产生,并在生产劳动过程中发展起来;教育的本质是与生产劳动密切结合,为全社会所共享的。但是到了阶级社会,教育成为剥削阶级统治的工具,所实施的是教育同生产劳动相脱离。他深刻批判了“神圣说”、“教育清高说”、“教育中正说”、“教育救国论”和“先教育后革命论”。他认为要变革当时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只有进行革命,教育应当作为革命武器之一,胜利之后教育便应当促进建设社会主义社会。他还很关心青年的政治思想、道德品质以及学习健康各方面的成长,指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是青年成长的关键。 ☚ 徐特立 京师同文馆 ☛ 杨贤江 杨贤江1895—1931Yangxianjiang字英父(英甫),又名李浩吾。浙江余姚县人。中国现代教育理论家。1917年毕业于浙江第一师范学校,受聘于南京高等师范学校。1919年同李大钊、毛泽东、邓中夏、恽代英等参加“少年中国学会”,被推任该会南京分会书记,并任《少年世界》编辑。192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担任《学生杂志》主编,并兼任《中国青年》、《上海时报》、《教育周刊》等的编辑工作,同时还在上海大学任教,撰写了大量的有关青年道教育和修养学习和生活方面的文章。“五卅”运动时,他同沈雁冰等组织“教职员救国同志会”,同时任上海学生会长。1926年到1927年,参加和组织了三次上海工人起义。1929年日本留学回国后,从事教育理论研究和翻译工作。主要著作有《教育史ABC》、《新教育大纲》等著作。在伦理思想上,他用唯物史观批判了“天不变,道亦不变”的唯心主义形而上学道德观,认为新道德观主张道德是变迁的,不同时代有不同的道德;道德是阶级的,不同阶级有不同的道德;道德是社会的,道德的形成和发展受社会影响;道德是活动的,不能闭门“修身养心”,而应该到群众生活中去。他反复强调必须全面关心青年的生活,对青年进行“全人生指导”,即德、智、体、知、情、意的全面教育,也指对青年的求学、择业、交友、恋爱、家庭以及为人处世、兴趣爱好的全面关心和指导。主张青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因为人生的目的,在对于全体人类有贡献, 来促进人生的幸福。” ☚ 吉鸿昌 徐悲鸿 ☛ 杨贤江1895—1931又名李浩吾。浙江余姚人。中国现代教育理论家。曾与李大钊等参加“少年中国学会”(1919年),主编过《学生杂志》、《中国青年》等刊物。在中国,他第一个比较有系统地介绍并宣传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批判了各种错误的教育观点;阐明了教育的历史性和阶级性,指出“从文明开始以来,只有阶级的教育,没有全人类的教育”、“教育权跟所有权走”;揭露了中国封建教育的贵族性和资本主义教育的矛盾性,指出未来教育的革命性。主要著作有《教育史ABC》和《新教育大纲》,翻译了《苏维埃共和国教育》和《新兴俄国之教育》等。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