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漕渠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古代名物 > 交通類 > 道路館驛部 > 道路 > 漕渠 漕渠 cáoqú 泛指漕運河道。《史記·河渠書》:“[天子]悉發卒數萬人穿漕渠,三歲而通。”清·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川瀆異同序》:“漕渠一時之制耳,恐非萬世之經也。” 漕渠cáo qú漕运的河渠。《史记·河渠书》:“悉发卒数万人穿~~,三岁而通。” 漕渠 漕渠古代关中渭南地区大型人工运河。经今临潼、华阴,在潼关注入黄河,为汉唐时期漕粮运输的主要渠道。于西汉武帝元光六年(前129年)在大司农郑当时主持之下,发卒数万人,由水工徐伯督率开凿。渠傍南山 (秦岭)下。长三百余里,历三年而成,漕运大便,渠下民田亦得灌溉之利。初以霸水为源,其后凿昆明池,又穿昆明渠使东绝霸水合于漕渠。东汉时尚可通航,北魏时已无水。隋开皇初改自长安西北引渭水为源,浚复旧渠通运,定名广通渠,但习俗仍称漕渠。唐时通时塞。天宝初陕郡太守韦坚、太和初咸阳令韩辽两度修复,壅渭水作兴成堰,傍渭东注至永丰仓下合渭入河。 ☚ 白沟 白渠 ☛ 漕渠 漕渠又称昆明故渠。汉长安引水渠道。漕渠自汉城西南昆明池东口引水经河池陂(在今河池寨)北,东与泬水合,流经汉城南及汉城东地区,在清明门外与泬水枝渠会合,又东流到了灞水西面,分为两水,一北流注渭,一东流横绝灞水,经华县、华阴,至潼关合于渭口。《水经注·渭水》:“渭水东合昆明故渠,渠上承昆明池东口,东径河池陂北,亦曰女观陂,又东合泬水,亦曰漕渠,又东径长安县南,东径明堂南。故渠又东,而北屈径青门外,与泬水枝渠合。”《雍录》:昆明池“其下口酾为三渠以并城而行,其先分一派自西而东横亘城南之鼎路门,已而东折,以注青门,《水经》固谓之漕渠,而吕图亦具著渠迹。暨至清明门外,合三渠以入于渭”。此渠是汉城南面和东面的用水渠道,汉明堂辟雍的水源即来自此水。同时,此渠也是从渭口连接黄河,通向长安的人工漕运渠道。 ☚ 奉常亭 明渠 ☛ 漕渠 漕渠❶泛指由人工开凿或疏浚用以通漕运的河渠。 ☚ 成国渠 六辅渠 ☛ 漕渠郑当时主持修造的漕运,灌溉渠道。由于汉时长安人口众多,粮食严重不足,要依赖关东。于是利用渭水穿渠,实行漕远。西起长安,与南山并行向东至黄河。渠首在长安城西南的昆明池东岸,渠水向东北流,经长安城南,然后东流,收纳灞浐等河水。向东经过今临潼、渭南、华县、华阴、潼关。漕渠的开凿,一方面方便了长安与关东的交通运输,另一方面也使漕渠流经地区的农田万余顷得到了灌溉。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