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湛若水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湛若水

湛若水1466—1560

字元明,号甘泉。广东增城人。明弘治十八年(1505)进士,授编修。历官南京礼、吏、兵部尚书。师事陈献章。与王阳明同时讲学,各立门户。有《甘泉集》、《甘泉新论》、《白沙诗教解注》等。《全明散曲》辑录其套数一套,以婉丽秾艳的笔调写闺情,注重人物神情的描摹和心绪的表白,缠绵悱恻,凄切动人。

☚ 彭泽   刘守 ☛
湛若水

湛若水1466—1560

明代理学家。《明史》有传。字元明,号甘泉,增城(今广东增城县)人。为学师从陈宪章。弘治十八年(1505)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嘉靖(1522—1566)时,屡次上疏建议“穷理讲学,以隆太平”,迁南京国子监祭酒,历南京吏、礼、兵三部尚书。初与王守仁同在吏部讲学,后各立宗旨,王守仁以良知为宗,湛若水以随处体验天理为宗,一时学者遂分为王、湛之学。今存《交南赋》1篇,是描述明朝海南及藩属异域文化的大赋。著有《甘泉集》、《格物通》、《心性书》等。

☚ 童冀   谢廷瓒 ☛

湛若水1466—1560

明代学者。字元明,号甘泉,增城(今属广东)人。弘治18年(1505)中进士。官至南京礼、吏、兵三部尚书。早年师事陈献章,故“平生足迹所至,必建书院以祀”,从游者甚众。与王守仁同时讲学,王主“致良知”,湛主“随处体认天理”,故各立门户。为甘泉学派创始人。著作有《湛甘泉集》。主张“心无所不包”,“心也者,包乎天地万物之外,而贯夫天地万物之中者也,中外非二也”(《心性图说》)。认为自己与王守仁之学的区别在于“吾之所谓心者,体万物而不遗者也,故无内外。阳明之所谓心者,指腔子里面而为言者也,故以吾之说为外”(《论学书·答杨少默》)。在他看来,人的心、性、情都与天地万物相沟通,天理“皆发见于日用事物之间,流行不息”(《论学书·寄王纯甫》)。仁义礼智等道德规范是在一定心理现象的基础上产生的,“恻隐、善恶、辞让、是非萌焉,仁义礼智自此焉始分矣”(《心性图说》)。他虽然认为天理道德乃人心所固有,“非由外铄,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语录》),但又认为,由于习心所蔽,也会昏蒙不明,因此,需要通过“戒慎慎独”进行涵养。认为道德修养“惟立志,煎销习心,体认天理,之三言者,最为切要,然亦只是一事”(《语录》)。在这三者之中,又以立志即确立道德信念最为根本,“志如草木之根,具有生意也。体认天理如培灌此根,煎销习心为去草以护此根”(同上)。主张随处体认天理,“所谓随处云者,随心随意随身随家随国随天下,盖随其所寂所感时耳”(《答阳明三都宪论格物》)。他还主张知行并进,把体认天理与躬行践履结合起来,重视通过日常生活进行道德教育和道德修养。故其有“士子来学者”,总是“先令习礼,然后听讲”(《明儒学案·甘泉学案一》)。湛若水生前名望很高,其伦理思想也影响颇广。

湛若水

湛若水1466—1560

明代哲学家。字元明,号甘泉。广东增城人。官至南京礼、吏、兵三部尚书。少师事陈献章,后与王守仁同时讲学,分立门户。认为 “心无所不包”、“包乎天地万物之外,而贯夫天地万物之中者也”( 《心性图说》)。自认与王氏心学的区别是: “吾之所谓心者,体万物而不遗者也,故无内外。阳明之所谓心者,指腔子里而为言者也,故以吾之说为外。” (《论学书·答杨少默》)针对王守仁“致良知”说,提出 “随处体认天理”,认为“所谓天理者,体认于心,即心学也,有事无事,原是此心,无事时万物一体,有事时物各付物,皆是天理充塞流行” (《语录》)。反对“知先行后”说,主张“体认兼知行”,称: “随处体认天理而涵养之,则知行并进矣。”(《论学书·答顾箬溪》) 曾两登南岳,讲学湖南,嘉靖二十三年 (1544) 以78岁高龄应蒋信之邀首登南岳,创建白沙、甘泉二书院,与衡士讲学其中; 13年后,年届90,再游衡湘,泊舟石鼓书院,题诗讲堂壁间以勉励诸生。湛学在湖南的传播甚广,影响甚大,与王学可谓平分秋色。王湛之学使湖湘文化的发展获得了较大的学术生命力。著作有《湛甘泉集》。

☚ 蒋信   冀元享 ☛

湛若水1466~1560Zhan Ruoshui

scholar of Li school of Confucianism,poet and proser of the Ming Dynasty

湛若水1466—1560

明哲学家。字元明,号甘泉。增城(今属广东)人。官至南京礼、吏、兵三部尚书。少师事陈献章, 后与王阳明同时讲学,各立门户。王主“致良知”,湛主“随处认天理”。著有《甘泉集》。

湛若水1466—1560

明朝理学家。字元明,号甘泉。增城(今属广东)人。弘治五年(1492)举于乡,从陈献章游,不乐仕进。十八年会试,赐进士,授翰林院编修。时王守仁在吏部讲学,他与之相应和。嘉靖间,历官侍读、南京国子监祭酒、礼部侍郎、吏、礼、兵三部尚书。他推崇陈献章,与王守仁之学不同。自称: “阳明与吾言心不同。阳明所谓心,指方寸而言。吾之所谓心者,体万物而不遗者也,故以吾之说为外。”一时学者遂分王、湛之学。有《二礼经传测》、《春秋正传》、《古乐经传》、《甘泉新论》、《甘泉集》等。

湛若水

(明·成化二年——嘉靖三十九年,1466~1560) 字元明,初名露,字民澤,避祖諱改名。居廣東之增城甘泉都,學者稱甘泉先生。從游陳白沙 (獻章),以斯文屬之。弘治十八年(1505)進士,授编修。嘉靖 (1522——1566) 中任南京兵部尚書。與王陽明 (守仁)并稱碩學,書法米芾、趙孟頫,尤善行、草。明王世貞《藝苑卮言》曰: “若水效陳白沙,天然不及也。惟署書差有骨。”著有《春秋正傳》、《格物通》、《甘泉集》。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21:1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