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石油化学工业概况
湖南有极为丰富的化学矿产资源,磷、硫、钾、硼、钒、雄黄、重晶石等品种齐全,加上丰富的农副产品资源,为化学工业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二千多年前湖南生漆加工和应用已有相当高的水平。民国前,湘乡、安化等地开采硫铁矿,就地炼磺。民国初,硫磺矿开采比较盛行,全省产量达2000余吨。常宁、郴县、桂阳等地利用钨锡矿的副产品炼制砒霜,年产量曾达800余吨。抗日战争爆发后,上海等沿海城市部分工厂内迁,为湖南带来了现代化学工业设备和技术。中国植物油料公司在长沙、常德设立精炼桐油的工厂。40年代,衡阳、邵阳开始建设硫酸装置,涂料、颜料等化工产品开始发展。但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湖南化学工业基础薄弱,基本化工原料只生产少量硫酸、硝酸钾; 化学矿均用手工开采和冶炼; 有机化学、石油化工、化学试剂、化工机械制造、化学肥料等行业尚未起步。1949年,全省化学工业产值334万元,占当年全省工业总产值的1%,占当年全国化学工业总产值的1.89%。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接管和改造旧企业的同时,湖南开始建设一批新的化工骨干企业,湖南农药厂、湖南造漆厂等陆续建成投产。
“一五”期间,湖南化学工业重点抓了支农企业的建设和支农化工产品的生产,相继建成衡阳化工厂、湘潭市化工厂、长沙颜料化工厂、衡阳橡胶厂、长沙化工厂等一批大中型企业。支农化工产品的产值占全省化工总产值的40%。“二五”计划和3年调整时期,国家增加投资1亿多元,使得一批重点项目陆续建成投产,以生产支农化工产品为主的化学工业布局初步形成。1958年,湖南无机盐产品开始出口试销,到1962年,已有硫酸锰、立德粉等7个产品出口,出口量4748吨,并从此确立了无机盐产品的出口优势。1966~1978年的13年,湖南化学工业虽因“文化大革命”的干扰,几经挫折,但总产值仍由1966年的2.66亿元增长到1978年的19.87亿元(其中石油炼制6.69亿元),增长6.48倍,年均递增16.7%。13年中全省石油化工完成基本建设投资20.59亿元,相当于前16年投资总额的10.65倍。长岭炼油厂、岳阳石油化工总厂的投产和洞庭氨肥厂的建设,使湖南化学工业的实力跃上一个新的台阶。1979—1995年的17年,是湖南化学工业在改革中前进,步入良性循环的新时期。“六五”期间,化学工业在调整、改革中探索前进。1983年,长岭炼油厂、岳阳化工总厂、洞庭氨肥厂交由中国石化总公司管理。1985年,省属11家化工企业陆续下放到各所在城市管理。基本建设的投资重点由建设新厂转向老企业的技术改造,由外延扩大再生产转向内涵扩大再生产。五年间,技改投资3.41亿元,为基建投资1.34亿元的2.5倍,使大部分老企业改进了工艺,技术水平明显提高。完成科研成果133项; 开发化工新产品150种,其中143种获省、部和国家优质产品称号,出口创汇迈开了新步伐,1985年石油化工产品出口量达12万余吨,创汇3800万美元。“七五”期间,是湖南化学工业实力壮大最快的5年。化工总产值年均递增10.7%; 实现利税年均递增11.7%; 固定资产净增10亿元; 开发新产品400种,其中31种填补国内空白,25种达到国际水平,173家企业建成无泄漏工厂,45家企业成为清洁文明工厂; 出口创汇在保持无机盐地位优势的同时,有机、染料、胶鞋等7大类74个品种的化工产品进入国际市场,5年累计创外汇2亿美元。
“八五”期间,是湖南化学工业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的5年。5年中,地方化工保持了6.6%的年均递增速度; 固定资产净值年均递增12.2%; 化肥、农药等主要产品的生产能力明显增加; 完成新产品开发项目421项,其中17项达国际水平,61项填补国内空白; 外经外贸工作日趋活跃,累计签订利用外资项目合同42个,总投资9.66亿元; 出口品种增加,年创汇额突破1亿美元,年均递增15.4%。
经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46年的建设,湖南化学工业建立了以支农化工为主体、门类较多、互相配套的化学工业体系,形成14个行业,生产1300多种主要产品,拥有近百亿元固定资产的产业部门,对促进全省农业及轻工、纺织、医药、电子、建材等部门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1995年,全省石油化工总产值完成111.24亿元(1990年不变价),其中中国石化总公司巴陵石化公司完成36.88亿元,地方化工完成74.36亿元。全行业已初步形成以岳阳石油化工基地、株洲综合化工基地、浏阳硫磷化学矿山基地、湘潭精细化工基地为主的产业布局,为今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