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温汤孵化法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温汤孵化法artificial hatching with warm water蚕种人工孵化法之一,是一种用热水处理多化性品种使不越年卵和混有的越年卵都能齐一孵化的技术措施,俗称“浴水”、“浸汤”及“冲水法”。以前浸汤的水温和时间全由称为“浴种师”的操作者凭经验来掌握,孵化效果不一致。中、外学者对此法进行过不少研究。最早的是1885年广东陈启沅,依据施行温汤处理时的室内自然温度、母蛾产卵后时数和温汤温度的关系提出一个经验公式。1911年卢仲鸣提出的温汤温度计算式,是从下午3时左右母蛾产卵时起,经下午9时收蛾不再使产卵,到次日上午6时止,每小时记载室温,取其平均数,加上水的沸点与冰点的相差温度数,用2除之,得温汤的最适温度。此式对广东省当时蚕种人工孵化起着很有效的作用。1933年桂应祥和杨邦傑进行温汤孵化法研究,指出以温汤温度54~55.5℃、浸温时间3~5秒种处理蚕种,孵化效果良好,且有淘汰虚弱卵作用,此项研究成果成为广东省蚕种温汤孵化法的技术标准,一直沿用至今。80年代以来,由于繁育的品种变更,产生不越年卵和越年卵的比例也已不同,结合各繁育季节浸汤温度在品种间稍有差异。一般是产卵的次日晨6~8时,用温度53.5~54.5℃的温水,浸蚕种5秒钟。浸好后力求快干。产卵后的保护温度在23~24℃时,处理时间推迟些,温水温度在标准温度范围内,用低限保护。温度高到27~28℃时,水温宜用高限。对蚕品种发生越年卵率达20%以上的,行温汤孵化法效果不佳,应采用即时浸酸孵化法(见蚕种即时浸酸)。 温汤孵化法artificial hatching with warm water又称泡水法。蚕卵产后一定时间,用温水浸渍使之孵化的方法。适用于多化性品种,广东、广西普遍使用。蚕种经温汤浸渍,不仅孵化齐一,并有抑制微粒子病的效果。浸汤适期,一般为盛产卵后12~15 h,因气温不同,略有迟早,产卵后保护温度低,浸汤宜迟,保护温度高,浸汤宜早。最适水温按下式计算: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