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温庭筠《更漏子》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温庭筠《更漏子》《更漏子》 玉炉香,红蜡泪,偏照画堂秋思。①眉翠薄,鬓云残,夜长衾枕寒。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注释】 ①玉炉:指香炉,玉者言其精美。画堂秋思:指画堂秋思之人。 【译文】 兽形玉炉香雾缭绕,红色蜡烛泪流成行,摇曳的烛光,偏偏照在画堂秋思的美人身上。眉黛薄薄懒描画,鬓发蓬蓬如乱麻。长夜漫漫难入眠,已觉衾枕微微寒。三更时分,淅淅沥沥地飘起了一阵秋雨,雨洒落在院里的梧桐树上,又从片片桐叶上滴落下来,滴落在空空的台阶上,一声声直滴到东窗亮,却不道窗里的人儿离情别苦正漫长。 【集评】 宋·胡仔:“庭筠工于造语,极为绮靡,《花间集》可见矣。《更漏子》(玉炉香)一词尤佳。”(《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十七) 明·杨慎:“飞卿此词亦佳,总不若张子野‘深院锁黄昏,阵阵芭蕉雨’更妙。”(《评点草堂诗余》卷一) 清·谭献:“(下阕)似直下语,正从‘夜长’逗出,亦书家‘无垂不缩’之法。”(《谭评词辨》卷一) 清·谢章铤:“胡元任谓庭筠工于造语,极为奇丽,然如《菩萨蛮》(当是《更漏子》)云:‘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语弥淡,情弥苦,非奇丽为佳者矣。”(《赌棋山庄词话》卷八) 清·陈廷焯:“飞卿《更漏子》三章,自是绝唱,而后人独赏其末章‘梧桐树’数语,胡元任云庭筠工于造语,极为奇丽,此词尤佳,即指‘梧桐树’数语也。不知‘梧桐树’数语,用笔较快,而意味无上二章之厚。胡氏不知词,故以奇丽目飞卿,且以此章为飞卿之冠,浅视飞卿者也。”(《白雨斋词话》卷一) 近代·李冰若:“飞卿此词,自是集中之冠。寻常情景,写来凄惨动人,全由秋思离情为其骨干。宋人‘枕前泪共窗前雨,隔个窗儿滴到明’,本此而转成淡薄。温词如此凄丽有情致,不为设色所累者,寥寥可数也。温韦并称,赖有此耳。”(《花间集评注》引《栩庄漫记》) 现代·俞平伯:“后半首写得很直,而一夜无眠却终未说破,依然含蓄。”(《唐宋词选释》上卷) 现代·唐圭璋:“此首写离情,秾淡相间,上片秾丽,下片疏淡。通篇直昼至夜,自夜至晓,其境弥幽。其情弥苦。……宋人句云:‘枕前泪共阶前雨,隔个窗儿滴到明’,从此脱胎,然无上文秾丽相配,故不如此词之深厚。”)《唐宋词简释》) 加拿大·叶嘉莹:“盖飞卿之为词,似原不以主观热烈真率之抒情见长,此自其词作中,不难概见者也。惟是飞卿词极善以其纯美之意象触发人之想象及感情,故读者亦颇可自其词中得较深之会意。至若其直抒怀感之词,则常不免于言浅而意尽矣。此词‘梧桐树’数语,实非飞卿词佳处所在。”(《迦陵论词丛稿》P35) 【总案】 此首亦为温词杰作,历来脍炙人口,甚至被推为温词之冠。当然亦有少数不以为然者。持平而论,此词在温集中自当属上品之作,但与《菩萨蛮》、《更漏子》诸章之一贯作风又不尽相同,是属于浓淡相间,疏密结合,客观描写与主观抒情融为一体的作品。其所写情事亦无非秋思离情,然上片以色彩浓丽,客观叙写见长,于名物意象和容颜妆饰之精美描写中轻轻逗露人物之心绪。此乃温词之本色。而下片则转以疏淡真率取胜,以浅近之语写寻常之景,以疏淡之笔抒凄丽之情,可谓真切感人。此又为传统抒情诗之一大特征,后人于此词多赞赏下阕,正与传统的审美趣尚相关联。然亦有人认为下阕用笔较快而乏深厚情致,并非温词佳处所在。此论固不无道理,盖飞卿词之特色的确不在以热烈真率之抒情见长,但是若单就此词而论,则下片之疏淡真率与上片之浓丽深婉,正可谓相反相成,相得益彰! 温庭筠《更漏子》《更漏子》 玉炉香1,红蜡泪,偏照画堂秋思。眉翠薄,鬓云残,夜长衾枕寒。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温庭筠《更漏子》《更漏子》 背江楼,临海月,城上角声呜咽。①堤柳动,岛烟昏,两行征雁分。② 京口路,归帆渡,正是芳菲欲度。③银烛尽,玉绳低,一声村落鸡。④ 【注释】 ①“背江楼”三句:背对江楼,眼瞅将坠的下弦残月,耳里响着城上悲怆的画角声,描绘出拂晓前一片凄清景象。②岛烟昏:江中沙洲被晨雾包裹,昏蒙蒙似隐似现。两行征雁分:远征的大雁排成人字形,从高空飞鸣而过。③京口:古城名,故址在今江苏镇江市。归帆渡:归去的帆船将从这里扬帆启程。芳菲欲度:春天即将过去。④玉绳:星名,共有两颗,在玉衡北。 【译文】 背对江楼,眼望残月,城头画角声如泣如诉,而柳枝拂动,沙洲迷蒙,雁阵排开,已到了分离的光景。离开京口,来到口,船将过去,春天将过去,而分手前拂晓的一声鸡叫,却永亚昕译) 【集评】 明·汤显祖:“‘两行征雁分’句,好。”(汤显祖评本《花间集》卷一) 近代·俞陛云:“就行役昏晓之景,由城内而堤边,而渡口,而村落,次第写来,不言愁而离愁自见。其‘征雁’句寓分手之感。唐人七岁女子诗‘所嗟人异雁,不作一行飞’,亦即此意。结句与飞卿《过潼关》诗‘十里晓鸡点树暗,一行塞雁陇云愁’,清真词‘露寒人远鸡相应’,皆善写晓行光景。”(《唐五代两宋词选释》) 【总案】 这首词写什么,前人有不同的理解。细玩全词,它该是写情侣分手前的情景。可以想象,他们该是一夜不寐,不知已说了多少离别的话,可还是没说够,所以要登舟了,还是一程又一程直送到渡口,恋恋不舍之情跃然纸上。 温庭筠《更漏子》玉炉香,红蜡泪,偏照画堂秋思。 眉翠薄,鬓云残,夜长衾枕寒。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 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温庭筠的这首《更漏子》写的是秋夜里离人不寐,心受情思牵绕的愁苦情景。 这是一个秋夜的时分,画堂里空空荡荡,玉炉中香烟缭绕,正在点燃的蜡烛,是为自身的燃烧迨尽,也在为室中满怀离情的女主人公在不停地流淌着热泪。室外的秋天景象,透过这“玉炉香,红蜡泪”漫无休止地涌进了画堂,把一切都染上了一层秋色,使人的心情也变得和秋光一样苍冷。 “偏照画堂秋思”,是写室中正思离人的女子的凄清孤苦的意绪,这意绪因秋夜泪蜡的照烛,已不胜支撑了,由此才引出“偏照”之憎怨。由于红烛偏偏为离人而燃烧,使画堂中秋思盈满,秋思扰人不眠,孤凄的秋夜,使人感到无尽地长,难耐地冷。这长夜秋思,使这位画堂女子神劳形损, “眉翠薄,鬓云残”,形中透神,不问可知,她的双眉淡薄了翠色,以致鬓发零乱,是因为悦己者远在外乡,难遣愁思才倦怠了梳妆,何况,即使强整容颜,象王昌龄笔下的那位闺中少妇,凝妆望远,而所思的情人不见,岂不也是自讨没趣! 本来已是秋思不胜愁的离人,那画堂空虚、红蜡泪伴,已足够消受的了,若加上“夜长衾枕寒”,就更难消受了。上半阕在艺术描述上,已经造成了这种审美效果,足值称道的是,温庭筠能在极致之处另求新境,从画堂女子的听觉感受深入内心探视,写出了唐五代词中的绝佳名句: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这把上半阕离人的长夜不眠,引入到许多不可终竟的地步。人在生活中,“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有动乎中,必摇其精”。因此每一个人或许都不可避免地要经历许多失眠的体验。如果这种长夜不寐也是因为“离情正苦”的话,那窗外的秋夜秋风中,雨滴梧桐,对人间的离愁别恨不仅无所理会,反而使人离愁中又添加了许多恨苦,并让人在持续的时间中保持对这种不可忍耐的心理刺激的敏感性,那该会是怎样的滋味?在黑夜里,人的听觉比一切其他感觉都更敏锐,雨滴梧桐, “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人怎能不肠断心碎? 温庭筠是“花间派”的代表人物,他精通音乐,是致力于词创作的第一人,在促成文人词向成熟阶段发展上,有特殊作用。他的词在内容上多是抒写闺怨离愁,词语艳丽,这首《更漏子》足可以代表温词的这种特点。宋人胡仔评此词说: “庭筠工于造语,极为绮靡, 《花间集》可见矣。 《更漏子》‘玉炉香’一首尤佳。”(《苕溪鱼隐丛话》后集卷十七) 温庭筠《更漏子》诗词鉴赏《唐宋五代词《温庭筠《更漏子》温庭筠
温庭筠 玉炉香,红蜡泪①。遍照画堂秋思②。眉翠薄,鬓云残③。夜长衾枕寒。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④。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注释 ①红蜡泪:蜡烛燃烧后点点滴落的烛油似泪,故称“烛泪”。李商隐《无题》:“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②画堂:彩绘的厅堂。崔颢《王家少妇》:“十五嫁王昌,盈盈入画堂。”③眉翠:古代女子用青黛描画眉毛,故称“眉翠”,又叫“翠黛”“眉黛”。眉翠薄:眉黛的颜色逐渐褪去。鬓云:以云喻女子满头浓密的黑发。温庭筠《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④不道:不理会,不顾及。 鉴赏 温庭筠的词常常以观赏的态度描摹女子的体态、衣饰及外在举止,像玉钗、翠钿、眉黛、蕊黄这一类对女性装饰的描述,在作品中反复出现,形成了秾艳密丽的美学风格。当然,温庭筠词作并非仅有一种风格,在深艳之外,也偶有情致疏朗之作。这首《更漏子》便是秾丽与疏淡相得益彰的典范。 这首词仍采用温词一贯题材,写一位妇女秋闺独处,长夜不眠的苦恼之情。上阕是温词一贯的风格,以景衬情。初两句写夜间景色,炉香缭绕,红烛影摇,看起来令人舒畅,但一个“泪”字却点破悲伤的情思。第三句直入愁境,这些景象全部变成主人公的愁思,她在此时有所思念,却不能与想念的人共度良宵,于是屋中此景均成摆设,由实到虚,更感愁苦。“遍照”二字更是突出情绪迸发的感觉,表现强劲。后面三句是对女主人公长夜不眠的情状的描写。眉上的颜色被擦掉显得淡薄,那如云般的鬓发也被打乱了,辗转难眠到能感觉衾枕寒冷,情何以堪! 桐雨疏疏图 【清】 潘振镛 词的下阕被认为是写愁的绝唱,历来被人们赞叹不已。下阕没有继续对女主人公的容貌情态和辗转反侧的情绪进行描写,而是剪取夜雨梧桐树、滴空阶的一个镜头。室外梧桐夜雨声点点滴滴,好像把绵绵不绝的凄寒之意注入心头,而为离情所苦的人彻夜难眠,便这样听滴滴雨声愁思到天明,道出长夜难眠的一种极真切的体验。“梧桐”“雨”“空阶”的意象传承于南朝阴铿的“夜雨滴空阶”及白居易“秋雨梧桐叶落时”(《长恨歌》),却在此基础上有进一步的拓展,错落深婉、淋漓尽致而扣人心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的意象,为此后词家所一再追随模仿。 本词前半部分词采密丽,后半部分情调疏朗,前后一浓一淡,情节发展自然,抒情由含蓄到张扬,情绪也由沉郁转向激扬,自然贴切,没有突兀的感觉。 温庭筠是第一个大量写词的文人,也是晚唐重要的诗人,他常常把晚唐诗歌中那种层次丰富、含义深婉、善于表现细腻的官能感受、色彩明丽、意脉曲折回环的特色移植到词里来,开拓了词的一个新境界。温庭筠的诗除了有相近李商隐的地方,还兼有姚合、贾岛那种善于锤炼词语、用自然意象表达微妙感情的长处,他把这种手段也用来写词,像“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花落子规啼,绿窗残梦迷”“杨柳又如丝,驿桥风雨时”(均出自其《菩萨蛮》等词的描写江南美景的名句)等,晚唐诗的风味很浓,有自己的特色。故明沈际飞云:“实是唐诗,而柔艳近情,词而非诗矣。”(《草堂诗馀正集》)(朱铭) 集评 宋《胡仔:“庭筠工于造语,极为绮靡,《花间集》可见矣。《更漏子》一词尤佳。”(《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一七) 清《李廷机:“前以夜阑为思,后以夜雨为思,善能体出秋夜之思者。”(《草堂诗馀评林》卷四) 清《谢章铤:“胡元任谓庭筠工于造语,极为奇丽。然如《更漏子》云……,语弥淡,情弥苦,非奇丽为佳者矣。”(《赌棋山庄词话》卷八) 清《陈廷焯:“遣词凄绝,是飞卿本色。结三语开北宋先声。”(《云韶集》卷一) 清《陈廷焯:“后半阕无一字不妙,沉郁不及上二章,而凄警特绝。”(《词则《大雅集》卷一) 李冰若:“飞卿此词,自是集中之冠,寻常情景,写来凄婉动人,全由秋思离情为其骨干。宋人‘枕前泪共窗前雨,隔个窗儿滴到明’,本此而转成淡薄。温词如此凄丽有情致,不为设色所累者,寥寥可数也。温韦并称,赖有此耳。”(《花间集评注《栩庄漫记》) 链接 词牌《更漏子》。《更漏子》词牌,又名《独倚楼》,双调,四十六字,上片六句,两仄韵,两平韵;下片六句,三仄韵,两平韵。 温庭筠《更漏子》《更漏子》 星斗稀,钟鼓歇,帘外晓莺残月。①兰露重,柳风斜,满庭堆落花。② 虚阁上,倚栏望,还似去年惆怅。春欲暮,思无穷,旧欢如梦中。③ 【注释】 ①“星斗稀”三句:时近黎明,星星大都隐没,只剩疏疏落落的几颗高挂天空,伴随着将落的下弦月,报时的钟鼓声也已停歇不响,寂静了一夜的莺鸟开始鸣叫。②“满庭”句:春天将要过去,所以庭院里堆满凋谢的花瓣。③春欲暮:春天即将过去。 【译文】 天快亮了,星渐隐,月将落,钟鼓声息,黄莺儿开始啼叫。风儿吹歪了柳条,露水打湿了春兰,落花堆满了庭院。我在楼上倚栏远望,凄凉的心和去年一样。春光越短,思绪越长,情人却仍在梦乡。(章亚昕译) 【集评】 明·汤显祖:“‘帘外晓莺残月’,妙矣!而‘杨柳岸晓风残月’更过之。宋诗远不及唐,而词多不让。其故殆不可解。”(汤显祖评本《花间集》卷一) 清·张惠言:“‘兰露重’三句与‘塞雁’、‘城乌’义同。”(《词选》卷一) 清·陈廷焯:“‘兰露重’三句,此又言盛者自盛,衰者自衰,亦即上章苦乐之意。颠倒言之,纯是风人章法,特改换面目,人自不觉耳。”(《白雨斋词话》卷一) 近代·俞陛云:“此首总结四首。……下阕追忆去年已在惆怅之时,由此日旧欢回首,更迢遥若梦矣。”(《唐五代两宋词选释》) 【总案】 本首写楼中女子夜深不寐,倚栏翘望情人前来的情形。起首三顺是写天将破晓时的风景,表明楼中女子一是夜未睡。她在干什么呢?原来是倚栏远望,等候旧欢前来。然而她双一次失望了,去年这时候她也是这样盼着情人前来,结果得到的只是一怀愁绪;今年这时候她又在等待旧欢,可依然“还似去年惆怅”,可以想见她是多么凄凉孤独的呀! 温庭筠《更漏子》温庭筠《更漏子》
玉炉香1,红蜡泪,偏照画堂秋思。眉翠薄,鬓云残,夜长衾枕寒。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注释】 1.玉炉:指香炉,玉者言其精美。画堂秋思:指画堂秋思之人。 今译 玉炉香烟飘渺, 红蜡烛泪水掉, 偏将那画堂秋思妙女照。 你看她: 鬓发残乱、眉黛儿薄, 夜儿静悄悄、 衾枕寒峭。 三更的雨儿, 滴在梧桐叶梢。 全不顾 离别人的苦恼。 一叶叶,一声声, 滴在空落的台阶上, 一直到拂晓。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