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东门行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东门行 东门行乐府歌曲名。《瑟调曲》之一。《宋书·乐志》又归入《大曲》。《乐府诗集》录汉古辞和“晋乐所奏”各一首,皆写一贫民为生活所迫,拔剑出门,铤而走险。但后者结末数句略有不同,反抗锋芒稍敛,当从汉古辞增改而来。参见诗名篇“东门行” 条。 ☚ 西门行 上留田 ☛ 东门行 东门行乐府篇名。汉无名氏作。写一贫民为生活所迫,不顾妻子劝阻,拔剑出门,铤而走险。诗中运用对比手法,并通过对话和行动塑造人物形象,性格鲜明突出,悲剧气氛浓烈,具有深刻社会意义。 ☚ 长歌行 病妇行 ☛ 东门行 东门行汉乐府篇名。《乐府诗集》辑入卷三七《相和歌辞·瑟调曲》。此为反映下层平民奋起抗争的叙事小诗。用现实主义典型化手法,以社会细胞的家庭作为描写核心,通过一个为生存铤而走险的反抗者形象的塑造,揭示了汉王朝流民暴动的社会原因,从而显示出人民反抗斗争的合理性。小诗如同一出独幕剧,在戏剧性的矛盾中,设置了两类冲突:人物自身的心理矛盾、人物之间的性格冲突。紧张的人物冲突、生动的场面描写、激烈的行动刻画,和极富个性的人物对话,使小诗于短少的文字中蕴有丰富的内涵,显示出了叙事诗艺术的高度成就。《宋书·乐志》载有晋乐所奏的《东门行》,曲辞与本篇稍有不同,增加了“今时清廉,难犯教言,君复自爱莫为非。”“平慎行,望君归”的词句,削弱了原诗的思想意义。 ☚ 西门行 饮马长城窟行 ☛ 东门行 东门行出东门,不顾归;来入门,怅欲悲。盎中无斗米储,还视架上无悬衣。拔剑东门去,舍中儿母牵衣啼:“他家但愿富贵,贱妾与君共餔糜。上用仓浪天故,下当用此黄口儿。今非!”“咄,行!吾去为迟!白发时下难久居。” ☚ 陌上桑 十五从军征 ☛ 东门行[东汉] 出东门,不顾归。来入门,怅欲悲。盎中无斗储,还视架上无悬衣。拔剑东门去,舍中儿母牵衣啼:“他家但願富贵,贱妾与君共铺糜。上用仓浪天故,下当用此黄口儿。今非。” “咄!行!吾去为迟,白发时下难久居”。 本诗属于乐府诗的《相和歌辞·瑟调曲》。 诗歌一开头便写他出了东门,再也不回来了。还是事件发展的最后结局。在写法上属倒叙的方法。下面接着就回过头来交代他为什么要出走。首先写他进入自己的家门,迎接他的不是欢乐、幸福的生活,而是“怅欲悲”,这是因为家中“盎中无斗米”,“架上无悬衣”连维持最起码的生活水准都不可能。在这种无望的绝境中,消极只有待毙,拔剑而去、拔剑而起才有生路。所以走险拔剑而去。他不是去追求富贵,而是去追求生路。诗篇在这里深刻地揭示了人民被迫“犯上作乱”的社会根源。接下来写他在出门前妻子对他的劝阻与哀求。从妻子的话里我们可以看出,她是一位能吃苦耐劳,安分守已的贤妻良母,她不奢求富贵,只要有碗稀粥喝就足够了。她劝丈夫不要去做那“伤天害理”的事,劝他为孩子着想,不要连累了儿女,但是她这样的苦苦哀告,并没有动摇丈夫出走的决心。丈夫也并不是不理解妻子的一片苦心。割弃妻儿,置身于生死未卜的境地,对他来说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这是他在经过较长时间痛苦的思想斗争后,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才下定的最后决心,选择的仅有的一条生路。“咄!行!”二字,维妙维肖地勾勒出他拔剑而去时的坚毅神态。 这首诗从一开头就抓住了读者的心,使人不禁一看开头就想知道为什么他一定要“出东门”。诗篇运用多种的表现方法,既有言谈举止的描写,又有复杂心理的揭示,还有简短有力的对话,从而既揭示了人民反抗的正义性,又揭示了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的必然性。 东门行《汉乐府》 出东门,不顾归②,来入门③,怅欲悲④。盎中无斗 米储⑤,还视架上无悬衣⑥。拔剑东门去,舍中儿母牵 衣啼:“他家但愿富贵⑦,贱妾与君共餔糜⑧。上用苍浪 天故⑨,下当用此黄口儿⑩。今非(11)!”“咄!行!吾去 为迟(12)!白发时下难久居(13)。” 〔注释〕 ①本篇选自《乐府诗集》,属相和歌辞瑟调曲。东门,指主人公所居之地。一说,东门为主人公要去作为之地。②不顾归,一本作“不愿归”。意为下了决心去走险,不考虑再能回家。③来入门,暗示主人公已出过一次“东门”,又回到家里。④怅欲悲,愁苦惘然的心情涌来。⑤盎,大腹小口的盛器。无斗米储,没有一斗米的存粮。⑥还视,回过头来看。悬衣,挂着的衣服。⑦但愿,只希望。⑧共餔糜,共食粥。糜,指粥。⑨用,因,为了。苍浪天,青天,苍天。⑩黄口儿,指幼儿。(11)今非,不要再为非(干坏事)了。(12)吾去为迟,我现在走已经迟了!一说,被“儿母”劝阻后发出的怨言,意为“我的行动被耽搁了”。(13)白发时下,白头发常常落下来。难久居,难以长久地挨下去。 〔分析〕 汉武帝“立乐府而采风谣”,因而汉代的乐府诗颇多民间歌辞。它们最显著的特点就是“感于哀乐,缘事而发”,正如《诗经·国风》中的那些民歌一样,是“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下层民众自己吟唱自己的生活,因而放射着耀眼的批判现实的光芒。 但是,即使在汉乐府民歌中,直接描写民众“犯上作乱”、敢于抗争的作品也并不多。而《东门行》直接宣泄了反抗的激愤,是一首饱蘸血泪的反抗之歌。 《东门行》篇幅短小,寥寥不到百字,却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民众迫于饥寒穷困而决心铤而走险的图景。歌辞落笔入题,一开始就用“出东门,不顾归”和“来入门,怅欲悲”对照描述,突出主人公内心的矛盾和悲愤。他已经离家出过东门——即准备铤而走险之处,但又去而复返。什么原因呢? 出于对自己的“家”,以及对家中的妻儿的眷恋。但是,回家之后他更“怅欲悲”,陷入了更大的苦恼。“盎中无斗米储,还视架上无悬衣”这两句十分重要:(一)它直接回答了主人公为什么“怅欲悲”;(二)它补充交代了主人公一度“出东门,不顾归”的原因;(三)它又告诉了我们为什么主人公最后毅然再次“拔剑东门去”。这两句,使主人公的反抗行为同一般盗贼的为非作歹区别开来,才激起广大读者的深切同情。 至此,主人公的内心矛盾似乎得到解决。但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正当他“拔剑东门去”时,他的妻子又出来劝阻。劝阻的理由应该说是十分沉痛而且有力的,一是别人家企求富贵,我宁可跟你一起喝粥过穷日子,二是你应该想想孩子,因为一旦遇到不测,孩子更要挨冻受饥。但是,前面已经提到,主人公的出走并不出于一时的冲动,而是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才采取的最后行动。面对这一新的矛盾,他不再犹豫,却是回答得十分干脆:我去已经迟了,“白发时下难久居”这最后一句,是全诗的点睛之笔,它有力地揭示了主人公对于黑暗的社会现实的愤懑,也告诉我们他最后决心反抗的正是这不合理的、逼得他们无法生存下去的腐朽社会,从而深化了故事的主题。 《东门行》在艺术上很有特色,主要表现在它的叙事手法上。 首先,剪裁精当。歌辞不是有头有尾的叙述故事,只是截取主人公再次“拔剑东门去”前夕的一个侧面,集中加以描绘。短短的七十八字,写到了主人公的犹豫、妻子的劝说和主人公的再次出走。主人公及其妻子的音容声貌,以及内心的矛盾和痛苦历历在目。中国诗歌强调“字唯其少,意唯其多”,这固然是就抒情诗而言,但这首叙事歌辞同样显示出这一特点。 其次,对话传神。汉代的乐府民歌大都擅长运用对话刻画人物。本篇近三分之二的篇幅是对话,但由于这些对话选择得当,富有个性,切合人物的心理状态和特定处境,读来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充分呈现出人物的内心世界,因而深化了作品的主题。 另外,歌辞长短错落,随着叙述的进展和人物心情的变化,节奏变化十分迅速。如一开头刻画主人公的内心矛盾,用节奏紧促的三字句;妻子的劝说,又用节奏和缓的六字句和七字句;主人公最后的决绝词更用了二字句和一字句:“今非!”“咄!行”,显示出斩钉截铁的语调。这也有效地增添了歌词的艺术感染力。 关于这首歌辞还有两个问题要附带提出来: (一) “东门”在西汉京城长安,还是东汉京城洛阳? 现存的汉乐府民歌大部分是东汉之作,王运熙先生曾从作品的内容、形式和名物三方面对此作过考订。如汉乐府《西门行》中的西门,即指洛阳上西门,系洛阳十二城门之一。《驱车上东门行》中的上东门,即指洛阳上东门。因此,“比类以推,《东门行》中的东门,当是洛阳的上东门或中东门”,换一句话说,《东门行》也就是东汉的作品。 (二) 关于歌辞的异文。 据《宋书·乐志》所载,歌辞在“下当用此黄口儿”句下,还有“今时清廉,难犯教言,君复自爱莫为非”数句。一种意见认为这是《东门行》的原貌,前者是由于后人抄录遗漏所致。但大多数人则认为这是晋代乐府为磨损歌辞的反抗锋芒而作的“润色”。后一种意见显然是正确的。清人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说:“古辞所谓‘出门’,不知往作何事。晋乐所奏,增入数语,乃是出门仕宦,故曰‘自爱莫为非’。”陈氏站在封建立场上,不敢承认主人公“出门”乃是反抗,但他指出晋乐府增入数语后,诗意变为“出门仕宦”,却是一语中的,道破了晋代乐府增入这几句歌辞的用意,封建统治者就是这样阉割民歌的反抗精神。 东门行盎中无斗米储, 还视架上无悬衣。 拔剑东门去, 舍中儿母牵衣啼: “他家但愿富贵, 贱妾与君共𫘪糜。 上用仓浪天故, 下当用此黄口儿。” “今非! 咄,行! 吾去为迟! 白发时下难久居。” 这首民歌也是选自郭茂倩《乐府诗集》的《相和歌辞·瑟调曲》。“相和歌”的乐曲,都是从各地采集来的“俗乐”,歌辞也是“街陌讴谣”,其中许多都是优秀作品,是汉乐府的精华所在。“行”,歌行,诗体的一种。 《东门行》,就是其中具有战斗性的优秀民歌之一。它的主要内容是,通过一对夫妻的对话,形象地反映了东汉时期下层社会人民的苦难生活:一个城市贫民(是老汉、青年或壮年,文中未作具体提示,但从内容看,至少不是青年,也是一个富有阅历而又尚有血气的“穷汉”)。在封建制的残酷剥削和压迫下,无衣无食、铤而走险,连老婆也难以劝阻。 民歌就是通过这个过程的叙述,揭示了一个真理:穷则思变,哪里有压迫,哪里有反抗。从而表现了封建社会尖锐矛盾的一个侧面,歌颂劳动人民的自强不息的斗争精神。
此诗文字浅显,含意也不难明白,不作过多的讲解,拟采取重点字词诠释与分句语译相结合的方法,加以略讲。 一、重点字词的诠释 顾——有两说,一说是:顾与归,同义;又一说,顾即“念”也。“不顾归”,决然前往,不考虑“归来不归来”的问题,表示“出走”的坚定之意。有的版本,将“顾”改为“愿”,似不妥。 来——再次。“来入门”,再次进入自己家门。这里用了“来”,表示往返多次,是为诗中表现主人公思想斗争激烈服务的。 还——回还,返。“还视”,即回头看、环顾也。 用——两句中的“用”,都是“为了”的意思。 黄口儿——婴儿或幼儿。这里是借喻,以雏鸟嘴角发黄来比喻婴儿或年幼孩子,为与下文“白发”相应,以解作“年幼孩子”为妥。 今非——有二种解法:一是“世道太不公平”;二是说现在的做法(指丈夫出走)不对头。我认为,两说均可通。但是,要以怎样的标点为前提。第一说,“今非”,是作为丈夫的第一句话,才可作如此解说;如果作为妻子的最末一句话,就不可这样解释了。朱编《读本》应重新标点,采用第一说为好。因为这样可加强丈夫出走的决心,语气也更强烈一点。 时下——时时落下,指白发常常脱落。 居——也有两说,①等待;②安于现状。“难久居”,即难以再久等了;或者这苦日子实在难以再挨下去了。 𫘪糜——吃粥。𫘪,吃、食;糜,粥、稀饭。 盎——古代一种大腹小口的瓦质盛器。 咄——呵叱声、叹词。即拒绝妻子劝告而发出的呵叱声。 二、译诗(杂言诗) 城东一穷汉,决然出东门; 再次回家转,愁恼又悲愤。 无衣无食无生路,只得拔剑再次东门出。 家中妻子啼啼哭,紧拉衣襟不放行: “别人只想富贵日,而我甘愿喝粥同把苦日混! “我夫呵,上看苍天的份,下看孩儿的面, 求求你,求求你啊,千万不要离家门。” 穷汉终究下决心,愤然朝着妻子嚷: “当今世道太不公,咳,走啦! 其实啊,现在走为时已晚;你不见,头上白发常落下, 这种苦日子呵,我们再也难以忍受哪!”
这是一首杂言的小型叙事诗。它选取了封建社会矛盾比较集中、尖锐的生活片断来表现主题,使诗歌从一个侧面触及当时社会的本质。它反映的思想内容是比较深刻的,在艺术上也很有特色。比如:首先,它不拘句型,一、二、三、四、五、六、七言,杂然运用,错落有致。同时,诗歌造语,质朴简洁,而且相当口语化,感情也很真挚动人;特别是通过“对话手法”巧妙地展示了主人公的思想矛盾及心态的波动,从而使作品增加了故事性和戏剧性。这不但诗歌的生动性加强了,其主题思想的开掘也更深了,整首诗呈现了民歌固有的那种刚健质朴的艺术特色。 《东门行》 汉乐府民歌。见《乐府诗集》。这首民歌描述的是一个城市贫民,无衣无食,无法生活,顾不得妻子的劝告,铤而走险,踏上了反抗的道路。作者通过这件事反映了人民饥寒交迫的悲惨境遇,同时也表现出了东汉末年阶级矛盾的尖锐程度,真实地揭示了当时的现实状况。语言铿锵有力,长短句交互使用,错落有致,简洁凝重。 东门行【注释】 ①东门:指诗中主人公所居城市的东门。顾:念。一作“愿”。怅:失意,失望。②盎:口小腹大的瓦罐。还视:回头看。③儿母:诗中主人公之妻。④他家:别人家。(bu哺)糜:吃粥。⑤用:因,为。仓浪天:青天,苍天。黄口儿:幼儿。⑥今非:现在的做法不对。⑦咄(duo多):呵斥声。 【译文】 跨出城东门,就不想再把家回;放心不下又折回来,不觉更伤悲。米缸中没存下一斗粮,衣架上没挂着一件衣。拔出剑再奔东门去,孩子妈扯住衣角哭连声:“别人家只管富贵去,我愿同你喝粥过穷日子。上看看老天情面,下顾顾这吃奶小儿。你可千万别去惹是生非!”“咄!快走开!我这已经算晚啦!你没见我白发天天掉,哪还能在家里挨下去。” 【集评】 清·张琦:“出门则欲不顾归,入门则又怅然以悲。‘他家’四句,妻子之辞。”(《宛邻书屋古诗录》卷一) 清·沈德潜:“情事展转如见。”(《古诗源》卷三) 清·成书倬云:“悲凉豪迈,此种歌行已开曹氏父子。”(《多岁堂古诗存》卷二) 清·陈祚明:“激切淋漓,声容毕肖。”(《采菽堂古诗选》卷四) 【总案】 这首诗在《乐府诗集》中属《相和歌辞·瑟调曲》,写一个城市贫民因不甘受饥寒交迫的生活,不得已而挺身反抗的情景,反映了汉代社会的历史真象,在乐府诗中是一篇战斗精神很强的作品。有人认为诗里所写的是一个欲外出求取功名的荡子形象,于诗意多有不合,萧涤非先生说,“不曰携剑、带剑,而曰‘拔剑’,其人其事,皆可想见。饥寒切身,举家待毙,忍无可忍,故铤而走险耳”(《汉魏六朝乐府文学史》),即其一端。诗篇通过人物的具体行动、对话来展示人物的个性和激烈复杂的内心斗争,体会深刻,表现有力,活像一出情节和矛盾高度集中、富于爆炸效果的短剧,读后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东门行在汉乐府民歌中,塑造了许多不同的人物形象,有病妇、孤儿、老兵等,这首诗则塑造了一位欲铤而走险者的形象。从诗中,我们看到了在当时封建统治阶级的剥削压迫下,人民大众穷苦不堪,无衣无食,被迫铤而走险的情景。 此诗可分为三层,“出东门”六句为第一层,写主人公家中的贫穷以及要不要铤而走险的思想矛盾。“出东门,不顾归”二句,写他愤然出走的情形。决然走出东门,不考虑后果如何。东门,是指主人公所居住的城东门。他 “出东门”,欲铤而走险,但家中还有妻儿,又怎能放心得下?于是又回到家门,更加使他伤心失意。这是因为家中“盎中无斗米储,还视架上无悬衣。”可谓是一贫如洗,这又怎能使全家生存下去呢?看到家里的处境,想到全家人的性命,他要闯出一条生路,从而坚定了 “出东门”的决心。这一层虽然仅仅六句,却将一位为生活所迫,欲“犯上作乱”者的形象跃然纸上,从而也深刻地揭示了当时的阶级压迫及阶级矛盾。 “拔剑东门去”七句为第二层,写妻子劝丈夫忍耐。主人决心拔剑再出东门,而性格柔弱善良的妻子怕丈夫遭到危险,苦苦哀求丈夫。“舍中儿母牵衣啼”是写主人公妻子的动作表情。她牵着丈夫的衣服啼哭,这自然表现了他们夫妻的情感,但眼泪不能留住丈夫,还必须让他知道拔剑铤而走险的利害。于是她向丈夫哭着叙说: “他家但愿富贵,贱妾与君共铺糜。上用仓浪天故,下当用此黄口儿。”铺,食。糜,烂粥。用,为了。仓浪,青色。仓,通 “苍”。仓浪天,即苍天。黄口儿,本指鸟雏初生嘴角黄色,这里引伸为幼儿。她宁愿和丈夫共同喝稀粥,也不愿意他铤而走险,因为上有苍天,下有黄口小儿。“今非”,即劝告丈夫不该这样做。可谓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同时,从妻子这段话语中也可看出她是一位甘愿同丈夫过苦日子的贤妻良母,是当时千千万万善良女性的代表。 “咄”以下四句为第三层,写主人公选择了反抗的道路。妻子牵衣、啼哭、劝说,都没有动摇丈夫铤而走险的决心。“咄”,是表示拒绝的呵叱声。行,即指坚决要走。“吾去为迟”,是说我现在走已经晚了。最后两句是说我白发时时脱落,难以长此以往地再挨下去。丈夫的愤慨决绝之情,表明了再也没有劝说余地了。当然,这不是他一时的激动所采取的行动,而是为生活所迫,在内心深处经过激烈的斗争而选择的唯一生路。 此诗虽然很短,但诗中主人公的形象却鲜明,神态毕现,这与此诗所采用的艺术手法是密不可分的。如用人物互相映衬的手法,以妻子的柔弱性格来反衬丈夫的刚毅性格。这种互相辉映的手法极有感染力。再有,此诗很善于描写主人公的心理矛盾。他已走出东门,但又犹豫不定,返回家门,当看到家中缺衣少食,才又决心拔剑出走,妻子的苦苦劝告都没有动摇他的决心,很好地表现主人公的反抗斗争精神。其他,如语言质朴,句法灵活,音节短促等特点都有助于表现人物神态。 东门行 东门行汉代相和歌辞,属瑟调曲。全诗写一士人贫而不安其居, 盎中无米,架上无衣,拔剑而去。其妻子牵衣泣留,愿共𫘪糜度日,不求富贵。其夫不听,言其出行已迟。叱妇之劝阻。全诗真挚感伤, 学者断定为西汉宣昭元时期作品。其中有关西方言,疑为关中人所作。该曲流传过程中辞语有所变化,载《乐府诗集》,魏晋流传变化之辞载《宋书·乐志》。 ☚ 妇病行 孤儿行 ☛ 东门行汉代相和歌曲。历代著录为二首。一首为汉代创作的所谓“本辞”,另一首则为“本辞”基础上增改而成,后者《宋书·乐志》著录为“古词”,所出当距汉未远,宋郭茂倩《乐府诗集》依据前人记载注为“晋乐所奏”,可知此曲晋时犹有流传。此曲的“本辞”描述了一男子因穷困所迫不得已欲抛妻别子、铤而走险,生动地展示了汉代下层百姓的生活场面,深刻地揭露出汉代劳动人民的生活真象。“出东门,不顾归”,作品的主人公本欲出走,但又悬心未下,但是“来入门,怅欲悲”,家中只能看到“盎中无斗门储,还视架上无悬衣”,衣食俱无着落,便想“拔剑东门去”,冲出一条生路,却被牵衣啼哭的妻儿扯住,声泪俱下地劝阻他不要冒险,但是主人公深感到上无苍天庇护,下有幼儿黄口,与贫困厮守只有死路一条,于是他下决心“行!”不然的话,“吾为去迟,白发时下难久居!”这首歌曲节奏多变,语言质朴,以主人公的行动刻划和夫妻间的对话,生动地揭示了人物性格特征,深刻表现了作品主题,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但在增改后的曲辞中却删去了男主人公决意出走的言行,代之以妇人干枯的说教,用两段歌词反复强调“今时清廉,难犯教言,君复自爱莫为非,”大大削弱了“本辞”中处处闪现的激愤情绪,显得前后互相矛盾。从这一点也可以看出民间文艺作品一旦进入宫廷就失去鲜活生机的原因。此曲虽然曲调无传,但通过曲辞的介析,以及和汉代乐府其他相和歌曲相互对比,可以发现汉代相和歌曲尤其是叙事性歌曲的一个显著特点,即《宋书·乐志》所谓“作伎,一人倡,三人和,”先由一人演唱,交待情节发展的过程,尔后再由他人分别演唱人物间的对话,此唱彼和,使演唱形成一个完整的艺术整体,与现代东北二人转、河南坠子、苏州评弹等说唱艺术形式相类似。这一点,不仅此曲可以证明,而且汉代乐府诸多叙事性歌曲如《妇病行》、《陌上桑》、《陌上桑》等也都可资证明,甚至可以毫不夸张地将中国说唱艺术的源头上溯到乐府民歌盛行的汉代,对中国说唱艺术的发展史做出新的解释。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