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室温度控制greenhouse temperature control根据温室植物正常生长发育的要求,对温室温度进行调控的技术措施。 植物在整个生命周期中所发生的一切生物化学作用,都必须在所处的环境具有一定的温度条件下进行。温度在空间随着纬度和海拔的升高而降低。在时间上温度随着四季和昼夜交替而周期性变化,有时还呈非周期性变化。环境温度的这些变化,尤其表现在最高温度,最低温度与温度日较差上,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各个方面都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不管光、水、CO2等其他环境条件如何适宜,植物总将在环境温度降至某一低温或超过某一高温时停止生长发育。这个低温和高温范围内,还有一个最适的温度,在此温度下,植物生长速度最快。因此,对于植物的每一个生命过程来说,都有三个基本温度: 最适温度、最低温度和最高温度。此外,还有使植物受害和致死的温度指标。植物光合作用的三基点温度与呼吸作用的三基点温度不完全相同。一般植物光合作用的最适温度比呼吸作用的最适温度为低。一般植物光合作用的最低温度为0~5℃,最适温度为20~25℃,最高温度为35~40℃。而呼吸作用的最低温度为-10℃,最适温度为36~46℃,最高温度为50℃。当光合产物大于呼吸消耗时,植物体内有机物质才会有积累而进行生育。当温度超过光合作用最适温度后,光合强度减弱而呼吸强度增强,将减少其有机物质的积累。所以,应限制不适当的过高温度指标。各种植物及同一植物的不同生育期,其三基点温度指标是不相同的。致使植物死亡的温度比三基点的最低温度还要低,也比最高温度还要高。处于生长停止温度与生命范围温度之间时,由于植物各功能间的协调受到破坏而停止生长,产生“假死”。时间过长,将会导致植物真正死亡。 植物生长还与积温关系密切。只有当温度积累到一定总量时,植物才能完成其发育周期,这一温度总量称为积温。它表明植物在全生育期或某一生育阶段内对热量的总要求。积温的起点温度为生物学下限温度,一般从三基点温度的最低温度考虑。积温有两种: 一是活动积温,二是有效积温。高于生物学下限温度的积温称为活动积温。活动温度与生物学下限温度之差称为有效温度。植物的某 一生育期或全生育期中有效温度的总和称为有效积温。在温室植物遗传育种或引种栽培中除考虑光周期外,还应满足作物对积温的基本要求。 依据温室的热平衡原理,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增加输入热量或减少输出热量,就能使温室温度维持在一个较高水平上。相反,减少输入热量或增加输出热量,就能使温室温度维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平上。因此,对不同地区、不同季节和不同用途的温室,可采取某些特定的保温(见温室保温)、采暖(见温室采暖)、降温(见温室降温)等措施,使其与外界进行不同的物质与能量交换,以实现各种需要的温室温度的调节控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