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一0709名伤风。中原官话。山西汾西〖 〗。   中风zhòngfēng❶ 〈名〉病名,多由脑血栓、脑溢血引起,初期症状为头疼、眩晕,短时间内失去知觉,完全发病后口歪眼斜、言语困难、半身不遂,严重时可致死亡:治疗中风│中风患者。 ❷ 〈动〉得中风病:张奶奶昨天突然中风了。 中风;中风◉ 中风zhònɡ // fēnɡ 动 也叫“脑卒中(cùzhōnɡ)”。卒中的通称。患卒中病,即患中风病。〈例〉高血压病人容易~/ 廖爷爷中了风,一早被送进了医院。 中,这里不读zhōng。 ◉ 中风zhònɡfēnɡ 名 也叫“脑卒中(cùzhònɡ)”。卒中病的通称。病,多由脑血栓、脑溢血等引起。病人初感头痛、眩晕,很快失去知觉。得病后半身不遂或截瘫,严重时很快死亡。〈例〉~病人/ 他患了~,病情严重。 中,这里不读zhōnɡ。 各种病 各种病百病 百疾 百疴 四百四病 三病四痛 五劳七伤 五痨七伤 各种各样的疾病:千灾万病 各种病痛或有各种病痛:八病九痛 中医病名:劳(心~) 悸 瘿瘤 痰饮 痰喘 聤耳 中医指某些疾病:风(伤~;感~;中~;抽~) 体内的病:内病 内疾 中害 隐于体内不易发觉或治疗的疾病:暗疾 隐藏的疾病:遁疾 遁疚 饮食不适﹑过度劳累﹑忧伤等原因引起的疾病:内伤 中医指因过度劳累而引起的内伤:劳伤 因心中忧虑引起的疾病:心病 因相思而起的病痛和无法排遣的忧愁:病鬼愁魔 病魔愁祟 因劳思、忧愤等引起的疾病:心疾 不便告人的疾病:隐疾 先天性疾病:偕生之疾 眼部的病:烛睆 丘明之疾 胸腹之疾:弩影 因佝偻病形成的胸骨突出像鸡的胸脯的症状:鸡胸 扰人的疾病:烦疴 未愈的病:残病 余病 ☚ 疾病 各科的病 ☛ 中风中(zhong众)病名。 ❶出 《灵枢·邪气藏府病形》。又名卒中。指卒暴昏仆,不省人事,或突然口眼㖞斜,半身不遂, 言语謇涩的病证。中风的病因,历代医书论述不同。《医略十三篇》卷一以北宋前皆宗《灵》、《素》作外风论治; 刘河间谓中风非外中于风,是由将息失宜,心火暴甚, 肾水虚衰,不能制之;东垣以中风非外来风邪, 乃本气自病; 丹溪谓中风大率主血虚有痰;王安道则谓刘、李、朱三说是以类中风之病视为中风而立论, 殊不知因于风者,真中风也, 因于火、 因于气、 因于湿者,类中风而非中风。辨证可分中络、 中经、 中腑与中脏。 《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 “邪在于络, 肌肤不仁; 邪在于经, 即重不胜;邪入于腑, 即不识人; 邪入于脏, 舌即难言, 口吐涎。”对猝然昏仆, 不省人事者, 又有闭证和脱证之分。本病可见于脑血管意外及中毒性脑病等。参真中风、类中风等条。 ❷指外感风邪的病证。是太阳表证之一。《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曰中风。”参见伤寒、太阳中风条。 中风 中风又名卒中,是以卒然昏仆、不省人事,伴有口眼㖞斜,半身不遂,语言不利,或不经昏仆而仅以㖞僻不遂为主症的一种疾病。 是中老年妇女常见病。多由情志郁怒,心火暴甚,引动肝风;饮食不节,肥甘醇酒,生痰化热,引动肝风而夹痰上扰;劳倦太过,房室不节,阴血暗耗,虚阳化风;风寒之邪,乘虚侵袭,气血运行受阻,筋脉失养等原因皆可致病。辨证论治:中经络: ❶络脉空虚,风邪入中者,手足麻木,肌肤不仁,或突然口眼㖞斜,语言不利,口角流涎,甚则半身不遂。或兼见恶寒发热,肢体拘急,关节酸痛等症。舌苔薄白脉弦细。以大秦艽汤(秦艽、石膏、甘草、川芎、当归、芍药、羌活、独活、防风、黄芩、白芷、生地、熟地、白术、茯苓、细辛)祛风通络。 ❷肝肾阴虚,风阳上扰者,平素头晕头痛,耳鸣目眩,少眠多梦腰酸腿软,突然一侧手足沉重麻木,口眼歪斜,半身不遂,舌强语蹇,舌质红,苔薄黄,脉弦细。以镇肝熄风汤(牛膝、龙骨、白芍、天冬、麦芽、代赭石、牡蛎、玄参、川栋子、茵陈、甘草、龟板)滋养肝肾,平熄内风。 ❸痰热腑实,风痰上扰者,突然半身不遂,偏身麻木,口眼歪斜,便干或便秘,或头晕,或痰多,舌蹇,舌苔黄腻,脉弦滑。以星蒌承气汤(胆南星、全瓜蒌、生大黄、芒硝)化痰通腑。中脏腑: ❶闭证,突然昏倒,不省人事,牙关紧闭口噤不开,两手握固,肢体强痉,大小便闭。若兼见面赤身热,气粗口臭,躁扰不宁,舌苔黄腻,脉弦滑数,此属阳闭,以至宝丹(市售成药)灌服或鼻饲开窍,并用羚羊角汤(羚羊角、龟板、生地、丹皮、白芍、柴胡、蝉衣、菊花、夏枯草,石决明)清肝熄风,滋阴潜阳。若兼见面白唇黯,静卧不烦,四肢不温,痰涎壅盛,舌苔白腻,脉沉滑或缓,此属阴闭,以苏合香丸(市售成药)灌服或鼻饲以开窍,并用涤痰汤(见肺胀)祛痰熄风。 ❷脱证,突然昏倒,不昏人事,目合口张,鼻鼾息微,手撒肢冷,汗多,大小便自遗,肢体瘫软,舌痿,脉微欲绝。以人参、附子急煎灌服回阳固脱。针灸治疗:中脏腑闭证以水沟、十二井穴、太冲、丰隆、劳宫为主穴。闭证用泻法,脱证用补法。中经络以肩髃、曲池、合谷、外关、环跳、阳陵泉、足三里、冲阳、昆仑为主穴。针刺初病宜泻,久病宜补。调护: ❶急性期绝对卧床,减少搬动。对昏迷病人予以特护。 ❷慢性期要很好调养,加强肢体锻炼。 ❸绝对避免恼怒等不良情绪。 ❹以低脂、低盐、低胆固醇饮食为宜,多食水果、蔬菜。 ❺积极治疗后遗症,如针灸、按摩、药浴等。 ☚ 眩晕 失眠 ☛ 中风❶人体为病邪所中,出现发热、头痛、汗出恶风、脉浮缓等感冒症状。 ❷又称“卒中”。以突然昏仆、不省人事,或突然发生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言语不利为主证的证候。其原因以脏腑气血失调、正气内虚、肝阳偏亢、肝风内动的“内风”为主。肝风挟痰上扰,风痰流窜经络,故而发病。中风按病情的轻重不同,有中络、中经、中腑、中脏的区别。 中风 中风zhòng中医病名。 ❶又称“卒中”,有急骤的风证之意。是指猝然昏倒,不省人事,或突然口眼斜,半身不遂,言语不利的病症,多因阴精亏损,或暴怒伤肝,使肝阳偏亢,肝风内动所致。或因嗜食肥甘厚味,痰热内壅而化风;或因气血不足而虚风内生。中风有中络、中经、中腑、中脏的区分,其中中络最轻,中脏最重。西医的脑出血、脑栓塞、脑血栓形成以及某些脑实质、脑神经病症即属此病。 ❷是指外感风邪的病症,症见发热,汗出,恶风,脉缓。 ☚ 癫狂 半身不遂 ☛ 中风病名。❶又名“卒中”。以卒然昏仆,不省人事,伴口眼斜,半身不遂,语言不利为主要症状。或不经昏仆,仅见僻不遂。外邪引发者,称为“真中风”、“真中”,多由脉络空虚,风邪入中经络引起。无外邪而发病者,称为“类中风”,“类中”,多由阳化风动,气血上逆,挟痰挟火,流窜经络,蒙蔽清窍所致。为上实下虚之证。根据病情的轻重,又可分为“中经络”与“中脏腑”两大类。详各条。 ❷指外感风邪所致的太阳表虚证。《伤寒论》:“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中风zhòng fēng《本草纲目》序例第1 卷 神农本经名例(47)。病名。 ❶亦称卒中。指卒然昏仆,不省人事,或突然口眼歪斜,半身不遂,言语不利的病症。见《内经》邪气脏腑病形等篇。关于中风的病因,在宋唐以前,均以外风为主要因素。金元时代,刘河间主火;李东垣主气;朱丹溪主湿,湿生痰、痰生热、热生风。元·王履将本病分为真中风、类中风两类。《医经溯洄集·中风辨》:“殊不知因于风者,真中风也。因于火,因于气,因于湿者,类中风,而非中风也。”古代所称的真中风,现极少见,临床常见者,大多为类中风。在辨证方面,按病情轻重,分为中络、中经、中腑、中脏四个类型。《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邪在于络,肌肤不仁;邪在于经,即重不胜;邪入于腑,即不识人;邪入于脏,舌即难言,口吐涎。”对卒然昏仆,不省人事者,又有闭证和脱证的区别。详见类中风、真中风等条。 ❷指外感风邪的病症。是太阳表证的一个类型。《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曰中风。” 中风 中风指突然昏倒、不省人事,或见口眼歪斜、半身不遂、言语不利的病症。治疗:❶针刺或灸人中、百会、合谷、足三里、后溪、外关、涌泉、昆仑等穴,或针刺少商穴放血。 ❷通城虎、老陈皮,共捣烂,加姜汁、双酒,灌服。 ❸口眼歪斜,用蓖麻仁,捣烂,外敷,向右歪敷左侧,向左歪敷右侧。 ☚ 风湿 心脏歪 ☛ 中风zhòngfēng❶病名。见《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等篇。亦称卒中。猝然昏仆, 不省人事, 或突然口眼歪斜、半身不遂、言语不利的病症。关于中风的病因, 唐宋以前均以外风为主要因素。金元时代, 刘河间主火, 李东垣主气, 朱丹溪主湿(湿生痰, 痰生热, 热生风)。元·王履将本病分为真中风、类中风两种。《医经溯洄集·中风辨》:“殊不知因于风者, 真中风也。因于火, 因于气, 因于湿者, 类中风, 而非中风也。”在辨证方面, 按病情轻重分为中络、中经、中腑、中脏四个类型。《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 “邪在于络, 肌肤不仁; 邪在于经, 即重不胜; 邪入于腑, 即不识人;邪入于脏, 舌即难言, 口吐涎。” 对猝然昏仆, 不省人事者, 又有闭证和脱证的区别。详见真中风、类中风等条。 ❷外感风邪的病症。是太阳表证的一个类型。《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太阳病, 发热, 汗出,恶风, 脉缓者, 名曰中风。” 中风 中风中风是以突然昏仆,不省人事,或口眼斜,语言不利,半身不遂,或不经昏仆而僻不遂等为主的病证。因发病急骤,变化迅速,与自然界里风性善行而数变相似,古人类比风邪如矢石之中人,故曰中风。 病名考证 中风病名,在《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就有“五脏之中风”的记载,但无突然昏仆,半身不遂,口眼斜等中风症状的叙述,故此“五脏之中风”并非指中风病证。而在《灵枢·九宫八风》篇有对中风症状的描述,说:“故圣人避风,如避矢石焉,其有三虚而偏中於邪风,则为击仆偏枯矣。”在《素问·生气通天论》中也说:“汗出偏沮,使人偏枯。”根据症状的不同,《内经》还记载着有关中风的名称,如以突然昏仆为主者,有扑击、击扑、煎厥、薄厥、大厥诸名称;若以半身不遂为主者,有偏风、身偏不用、痱、瘖痱等名称。以上诸症虽包括中风的主要症状,并非均属中风范畴。《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对中风病证的叙述较为明确。因中风发病急骤,《千金要方》称卒中风。《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称卒中或称“猝中”。《医经溯洄集》将内因所致的中风称为类中风,而由外风所致的中风为真中风,以示区别。目前临床多宗类中风之说,但仍用中风的病证名。《难经》及《伤寒论》所述之中风,系指外感风寒中的表虚证,与本病名同实异,不可混淆,参见“伤寒”条。 病因病机 唐宋前以外风学说为主,多以内虚邪中立论,如《灵枢·刺节真邪篇》说:“营卫稍衰,则真气去,邪气独留,发为偏枯。”《金匮要略》认为络脉空虚,风邪乘虚入中。唐宋以后:特别是金元时代,则以内风立论居多。其中刘河间主火,认为中风是由于将息失宜,而心火暴甚,肾水虚衰,不能制之所致。李东垣主气,认为中风凡人年逾四旬,气衰之际,或因忧喜忿怒伤其气者,多有此疾。朱丹溪主痰,认为中风多是湿土生痰,痰生热,热生风所致。张景岳所指述的非风也即内风之意,如《景岳全书·非风》指出:“非风一证,即时人所谓中风证也,……本皆内伤积损颓败而然,原非外感风寒所致。”《临证指南医案·中风》说:“因精血衰耗,水不涵木,木少滋荣,故肝阳偏亢,内风时起。”近代医家张山雷认为中风之病,既有外因之风邪,又有内因之风火。《中风斠诠·中风总论》指出:“大率自外感受者,由浅入深,自经络而脏腑,幻化百端……。 古所谓风气通于肝者, 则非天空中鼓之外风也。其为病也,五脏之性肝为暴,肝木横逆,则风自生。五志之极皆生火,火焰升腾,则风亦动。推之而阴虚於下,阳浮於上,则风以虚而暗煽。津伤液耗,营血不充,则风以燥而猖狂。……时有风阳陡动,而一蹶不可复振者。”然一般突然昏仆之中风者,张氏认为:“昏瞀猝仆之中风无一非内因之风”。又提出:“肝火不藏,气血挟痰,上冲激脑”的论点,进一步阐明内风所致的发病机理。目前皆宗内风之说。中风的病因病机虽甚为复杂,但总以正气不足,肝肾阴亏,肝阳上扰,肝风内动为致病之本,以风、火、痰、湿、气、血为致病之标,内外合邪,始能致中。现归纳如下: 络脉空虚,风邪入侵:正气不足,腠理不密,风邪乘虚入中经络;或素体痰盛,外风引动痰湿流窜经络,致气血痹阻,筋脉失养而引起㖞僻不遂等症。 肝肾阴亏,肝阳偏亢:年老体衰,或病后体虚,以致精血不足,肝肾阴虚,肝阳偏亢,复因烦劳过度,饮酒饱食,致阴亏于下,阳亢于上,气血上冲,发为中风。 五志过极,心火暴盛: 多因喜怒思悲恐之五志过极,化火上冲,气血逆乱,并走于上,心神昏冒而发本病。 脾失健运,聚湿生痰:素体肥胖,痰湿内盛,或饮食不节,嗜食高粱厚味或劳倦内伤,致脾胃虚弱,酿湿生痰,痰郁化热,热痰生风。或挟肝火上逆,横窜经络,蒙蔽清窍而成中风。 分类 《金匮要略》以邪中的浅深、病情的轻重分为中络中经、入腑入脏。《千金要方·诸风》引歧伯曰:“中风大法有四:一曰偏枯,二曰风痱,三曰风懿,四曰风痹。” 偏枯、风痱、风懿属于中风范围,风痹即指痹证。《医学发明》将中风分为中血脉、中腑、中脏。考唐宋以前,不论风之外受内生,浑名中风。元代王履根据病因的不同,始将中风分为真中风与类中风,如《医经溯洄集·中风辨》指出:“三子之论,河间主乎火。东垣主乎气,彦修主乎湿,反以风为虚象,而大异于昔人矣……。以余观之,昔人,三子之论,皆不可偏废,但三子以相类中风之病,视为中风而立论,故使后人狐疑而不能决。殊不知因于风者,真中风也。因于火、因于气、因于湿者,类中风而非中风也。三子所论者,自是因火、因气、因湿而为暴病暴死之证,与风何相干哉。”风从外受者为真中风,风自内生者为类中风,如《症因脉治·中风总论》也说:“外感者,真中风也;内伤者,类中风也。”《医宗必读》将中风明确分为闭、脱二证。《证治准绳》将中风分为阴中与阳中。综合各家之说,根据病因的不同,分真中风和类中风; 按病位的浅深和病情的轻重,分中经络和中脏腑;若以阴阳虚实来分则以实证阳证为主者,称闭证,以虚证阴证为主者,称脱证。 辨证要点 《景岳全书·诸风》说:“凡治风之法,宜察浅深虚实及中经中脏之辨。盖中经者邪在三阳,其病犹浅。中藏者,邪入三阴,其病则甚。若在浅不治则渐入于深,在经不治则渐入于藏。此浅深之谓也。”具体辨证可根据以下几点: 辨病位浅深和病情轻重:若无神志改变,仅见㖞僻不遂者,病位较浅,病情较轻为中经络。 若神志不清, 伴㖞僻不遂者,病位较深,病情较重为中脏腑。 辨外感内伤:病中经络,外有六经形证者为外感中风,属真中风。外无六经形证而多有肝肾阳亢之象者为内伤中风,属类中风范畴。 辨虚实寒热:病中脏腑,其证属实者为闭证,属虚者为脱证。闭证伴内风痰火者为阳闭。伴内风痰湿者为阴闭。辨标本主次:中风为本虚标实之证,以肝肾不足,精气阴血亏虚为本。风火相煽,痰湿壅盛,气血郁阻为标。辨证时宜区别标本主次。 病证鉴别 中风与眩仆、厥证、痉证、痿证均有某些相似,如眩仆以头晕目眩而昏仆为主证;厥证以突然昏倒,不省人事为主证;痉证以颈项强直,四肢抽搐为主证;痿证以肢体弛缓,软弱无力为主证。但以上诸证均不伴半身不遂,口眼㖞斜等症,此为中风鉴别之要点。 治疗原则 必须根据病因、症状、虚实等不同而定治疗法则,然后选方用药。如《景岳全书·诸风》篇论述中风治疗时指出:“若正胜邪者,乃可直攻其邪,正不胜邪者,则必先顾其本。 此虚实之谓也。”《中风斠诠》进一步提出“闭症宜开”、“脱症宜固”、“肝阳宜於潜镇”、“痰涎宜於开泄”、“气逆宜於顺降”、“心液肝阴宜于培养”、“肾阴渐宜滋填”等治疗法则,颇为实用。综各家之说,临床应从以下几方面考虑治疗。 根据标本虚实而立治法。用调养气血,滋养肝肾,以治其本。用疏风散邪,清热降火,化痰除湿,顺气通络以治其标。按病因症状不同确定治疗原则,如真中风以养血疏风为主。类中风根据火、寒、暑、湿、气、食、虚、恶等不同而立治法。中经络当以养血和营,通经活络为主。中脏腑者,其闭证,以熄风开闭为先。其脱证以扶正固脱为主。 预防及护理 历代对中风的预防较为重视,如《证治汇补·中风》;“平人手指麻木,不时眩晕,乃中风先兆,须预防之,宜慎起居,节饮食,远房帏,调情志。”《景岳全书·眩运》篇说:“忽运而忽止者,人皆谓之头运眼花。卒倒而不醒者,人必谓之中风中痰,不知忽止者,以气血未败,故旋见而旋止即小中风也。” 中风昏迷阶段,须禁食,有条件者可鼻饲流质。若伴呕吐者,一昼夜后方可鼻饲。肢体瘫痪者,须定期翻身或按摩揉捏受压的肌肤,以防褥疮。对大小便失禁者,须及时洗换衣裤、垫布等物,并保持下身干燥清洁。在关节或受压部位可加棉垫,及时给主要关节作被动活动。若经治疗和护理,患者神志渐清,部分肢体已能活动时,可由旁人搀扶下床适当活动,以加强功能锻炼。 现代医学的脑溢血、脑血管痉挛、脑血栓形成、脑栓塞、蛛网膜下腔出血、病毒性脑炎、面神经麻痹等疾病可参照中风辨证施治。 ☚ 湿霍乱 真中风 ☛
中风 中风本病蒙语名为萨病,系指猝然昏扑,不省人事,口眼斜,言语不利,半身不遂为特征的病症。又名“瘫痪”、“偏瘫”等。多见于中年以上血盛之人,发病急骤、病势危重。病因主要由于血、希拉亢盛,骤然上冲于脑,导致脑之黑脉破裂而出血,进而渗于脑质,损害白脉所致; 或者由于巴达干粘液激增而梗塞脉窍; 导致气血运行不利所致。如情绪激动,突然暴怒或过度兴奋,强力劳作损伤,劳累过度和久病体弱者中水土之毒或受风寒刺激过甚者,均为诱发本病之因素。临床表现,突然剧烈头痛,呕吐,遂进入昏迷状态,可持续数小时或数日。同时出现颜面潮红,口眼斜,半身不遂,呼吸深重而带鼾音,周身皮肤湿润,病侧瞳仁散大,二便失禁。从昏迷中苏醒后舌强而不能言。本病在临床上易与痹病混淆,虽然两者同属于白脉病变所致,但从病因、病位及其症状表现可相鉴别。中风则起因于白脉之海——脑之受损,病势甚重,表现以半身不遂为主;而痹病则起因于白脉之躯干、四肢分枝的受损,故病势较轻,表现以拘挛、麻木和跛行为主。 初期治疗宜以解毒,醒脑为主,后期宜以舒筋脉,行血气为主。病人处于昏迷状态时,治宜采取内外兼顾之法,即外用熏药,取单味黑云香或黑云香六味散(黑云香、拉查、草乌、石菖蒲、侧柏叶、大蒜各等分),点燃以烟熏鼻,内服缬草三味汤(缬草、侧柏叶、石菖蒲各等分,共研细末煎汤)或以广枣十五味散(广枣、豆蔻、丁香、木香、茜草、石菖蒲、侧柏叶各20 g,石膏、沉香、白檀香、人参各15g,肉豆蔻、冰片12g、草乌10g、牛黄5g,共研细末)为主剂,同时配合针刺十指尖微量放血。病者苏醒后,宜投大鹏十八味散(白云香、黑云香、甘草、肉豆蔻、红花、广枣、丁香、螃蟹、海金砂、牛黄、香青兰、丹参、棘豆、角茴香、菖蒲、诃子、地丁、水银各等分)或如意至宝丸,十三味大鹏金翅丸等剂。若病势甚重,则可投祛瘫泻剂(藜芦、巴豆、姜黄、荜拨各6g,田螺、安泻膏各15g,肉豆蔻3g,共研细末)。外治可在五味甘露汤温浴,以利气血运行。亦可取肩、肘、环跳,大腿等处相应穴位针刺。按病情变化本病可分火瘫、水瘫、合并赫依、合并血和合并黄水等五型。 火瘫 发热,头痛,颜面潮红,尖脉突露,口唇干燥,出现皮疹,脉象细而紧,尿赤黄而气味、蒸气均大。治宜以清热通脉为原则,药物宜投八贵散或无敌金刚丸与主剂交替服用。外治取腓肠脉或肘外脉微量放血。 水瘫 身体发凉,肤色苍白、头晕,脉象弛缓,尿呈灰白。治宜以祛寒通脉为原则,药物宜投补益还阳丹与主剂交替用青木香四味汤送服。外治可配合施以艾灸或火针。 合并赫依 症见头晕目眩,耳鸣,睡眠失常,多梦,心跳,脉象芤,尿呈灰白色而有泡沫。治宜以兼抑赫依,投沉香十五味或沉香八味散与主剂交替服用。 合并血邪 症见颜面赤紫,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脉象大,尿赤黄。治宜以清血热为原则,药物宜投大赤十三味散与主剂交替服用。 合并黄水 症见周身瘙痒,病侧皮肤发紫而浮肿,伴发凉,脉象颤动。治宜以兼燥黄水为原则,宜投文冠木二十五味散或香凤十五味丸与主剂交替服用。 ☚ 黑脉病 面瘫 ☛
中风 中风所谓“中风”,实为脑病,本病的实质为脑神经障碍而发的一种神志疾病,藏医名“萨”病。依据前代的流传,认为中了大仙、凶曜、罗睺等的毒气而发病,因此取名为仙人病、凶曜病、中邪等。发病的病缘,是过度饮食热性富有营养的食品,如肉、血、油脂等,起居行止受水晶、阳光等强光线的照射,突然站立或突然剧烈出力等异常行为,使身体的血、隆失去平衡,而发病。本病分为火中风、水中风、风中风、土中风、空中风等5类。本病发病突然,如果出现突然昏厥倒地,四肢完全不能活动,胃中出血,口吐血而死亡者,回天无术。但是,此病一发作不要触及和移动患者,立即取上品乳香拇指中节大的一块,甘草、龙眼各等份,研细灌服,或可挽救性命,如果症状表现为眼花、头昏、呕吐、偏瘫、眼脉胀粗、声哑口歪等,尤其是眼睛昏花、白眼珠出现黑点,瞳孔散大,舌根的山羊脉和绵羊脉胀粗、眼脉如充气的小肠等者,虽然病情非常危险但大多数容易抢救过来。 (1) 火中风:症状为身体右侧发病,舌头右侧短斜,身体大热、指甲焦黑,脉象细紧而滑微颤动,尿色如菜子油,有腐皮臭味、无泡沫,蒸气消散快,另外右肩胛出现红点丘疹。 (2) 水中风:症状是身体左侧发病,舌头左侧短斜,浑身失温冰凉,筋络僵硬,脉象迟而微颤,尿色淡白多泡沫,脸色发青,指甲淡白,尤其是用指甲按压患者的着病那侧的手掌出现青色指甲印迹者,可确诊为水中风无疑;与此相反,出现红色指甲印迹者,则为上述的火中风。 (3) 风中风:头和关节处发病,症状为头昏,呵欠多,脸色发白,失眠、神志恍惚,关节和隆穴疼痛,肌肉如缚、颤动,脉象芤而缚,尿色灰白无浑悬物、无气味。 (4) 土中风:症状是下肢发病,下身拖曳、神志昏沉,肌肤发黄,食欲不振,身体沉重,静坐懒动,脉象粗涩,尿色如烟汁色、尿液多变。 (5) 空中风:症状是发病于血液,一发病就流鼻血,属凶险病症,一般医治困难。中风凡是出现一发病立即呕吐、声哑失语,心口泼水也不闭气,双目不知闭合,年过花甲,呕吐时或下窍出血,头顶生水疱脱发,舌面裂口,心口汗毛倒竖,下泻胆汁,无名指无华等症状者,难以医治。 治疗方法,总治法是,一发病立即内服上述试探方剂,三味穆库尔没药散。其后,宇妥红汤、十八味檀香散、十五味马钱子散、“果丑”散等,对症交替内服;药效发挥作用后,用特殊药剂八味穆库尔没药散燃烟熏治,空腹内服十一味麝香散,中午和下午根据病情选服如意珍宝丸、二十五味珍珠丸、二十四味沉香丸、“萨拉协宗”丸、七十味珍珠丸、二十味沉香丸等方剂;除了《四部医典》中所说,也可以用其他医典中所说的各种方剂。外敷药,二十五味珍珠散加乌鸦心、苞叶雪莲,用猪油调配搽敷;八味穆库尔没药散烧烟熏治。 具体治法,火中风,用天然碱、白花秦艽烧烟熏治,右鼻孔用乳香烟熏最为有效,用陈酥油和龙胆调敷,冰片和乳香搽敷。水中风,左鼻孔用乳香烧烟熏治,神志不清者用家畜等各种动物胆按剂量配伍加白矾一钱同煎内服,立见大效。或者,内服生姜汁,也有疗效。风中风,二十味沉香散加莨菪、炉甘石、珍珠内服,这是一剂年代久远的传统良方;残废、僵硬、跛瘸等和转成陈旧病者,用罨浴治疗最有疗效。土中风,用香水浴洗全身,尤其是神志昏沉者,内服六味角蒿散;神志昏聩、口水如注者,内服四味穆库尔没药散;断除土中风后遗症时,要长期搽敷四味瓦韦药方。另外中风并发其他零星小病者,如头、喉、四肢、五官、脏腑等出现并发症,皆要按具体治法所说的辨明寒热,准确无误地进行治疗;一切中风类疾病皆是由隆邪引发的,因而,最后还要归结到治隆或隆血合治上来,这样可以防止复发。 ☚ 痫证 麻风 ☛
中风 中风本病维吾尔医学名为赛克台,是指突然昏倒,不省人事或鼾声响亮为主要特征的病证。多因作为精神力中心的头脑皮质发生完全性阻塞或脑膜发生炎肿,使传递感觉和运动的神经失去作用所致。这种阻塞或炎肿多由脑和脑腔被异常血液质、黏液质、黑胆质充盈压迫脑的主要区域引起。症见剧烈头痛或头晕,并进入昏迷状态,心跳减弱,二便失禁等。根据发病机制不同分为血液质性中风、过浓黏液质中风和脑膜炎肿性中风3种。 血液质性中风 本病是指偏盛血液质充盈脑腔而发生的中风。多因偏盛血液质阻塞脑血管所致。症见除了中风共有的昏迷、不省人事外,伴有呼吸鼾响,额颞部血管膨胀,感觉运动功能丧失等血液质偏盛的症状。治宜清血通阻为主。若无适应证立即可从胯静脉放血,足部拔火罐。将白檀香用醋研擦头或将热维改尼 古丽 油、艾热克 克孜力古丽 蒸露与醋混合擦于头部。可在鼻尖血管放血。苏醒后内服加阿勃勒仁的马欧力 欧苏力 根汤或石榴汁或罗望子汁。病程后期可用谢日比提 斯日坎吉本加古丽坎尼 克孜力古丽 花膏、沉香、洋乳香内服。体虚者可食用鸡肉汤加胡豆汁、食石鸡肉、斑鸠肉等。 过浓黏液质性中风 本病是指过浓黏液质充盈脑腔而发生的中风。多因浓性黏液质阻塞脑血管所致,症见除了中风共有的昏迷、不省人事外,伴有流涎、流稀涕等黏液质偏盛的症状。治宜温脑通阻为主。可在有关静脉中放血。将毡块用开水浸湿热敷头部,取困都西、荜茇、海狸香研细吹入鼻内,苏醒后选服艾比 西法 小丸、艾比 再艾比 小丸、艾比库克亚 小丸加以清脑。 脑膜炎肿性中风 本病是指脑膜发生炎肿而发生的中风。多因各种内外不良因素的影响下,脑膜发生炎肿压迫脑的主要区域所致。症见除了中风共有的昏迷、不省人事外,伴有体温升高,头部沉重剧疼,智力混乱等。治宜消炎清脑为主。方用艾比 赛比日 小丸、艾比 阿亚热吉 小丸内服等。 ☚ 恶梦 癫癎 ☛ 中风apoplexy;stroke
中风apoplexy;apoplectic fit
中风apoplexy;wind-stroke syndrome(of taiyang) 中风apoplexy;stroke;be seized with(or suffer from) a stroke of apoplexy 他因~而身体局部瘫痪。The stroke left him partly paralysed./患~have (or suffer)a stroke 中风zhòng fēng❶apoplexy ❷windstroke ❸stroke 中风 中风stricken by wind,apoplexy病名。有内风和外风之分。(1)内风,亦称“卒中”。指病征类似于自然界“风”的特性,具有“动”、“变”、“突然”等特点的症状,如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口眼㖞斜、言语困难、半身不遂等。但这些症状的产生并不是从外感受风邪而引起的,而是由于体内脏腑功能失调所致。类似现代医学中脑血管意外等疾患。(2)外风,即外感风邪的一种症候,表现为发热、头痛、汗出、脉浮等。 ☚ 中恶 中正之官 ☛ 0000318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