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渤海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渤海

吴士龙,号渤海、明安徽休宁人。早年习儒,不利于科场,乃弃而攻医。于《黄帝内经》以下诸医籍,无不精读,切脉、制方、针灸悉依古法,治则奇中,医名振于乡邑。其治病不求酬报,有所蓄亦取以济贫,为医中有德者。兼善琴、箫及诗画。尝自题其斋云:“一线罄矣还载菊,四壁萧然不卖琴。”年逾七十而卒。
朱睿爚,号渤海,明宗室,居金陵。齐王孙。山水师倪瓒。

渤海

渤海

郡名。汉高帝置。治所在浮阳,今河北沧县。东汉治所移至南皮,在今河北南皮县东北。

☚ 山东   朔 ☛
各种海

各种海

深入大陆内部的海:内海
我国的内海:渤海 渤澥
东海:春溟 东溟 东瀛 沧海 左海
南海:涨海 鹏海
古人意识中北方最远的大海:北冥 北溟
雾的海洋:雾洋
雾笼罩的海:雾海 雾壑
小海:裨海
银色的海洋:银海
蓝色的海洋:碧海
广阔无边的海洋:汪洋(~大海)
距大陆远的海洋:远洋 重洋(远涉~)

☚ 海   大海 ☛

渤海

东北古国名、民族名。是以粟末靺鞨、白山靺鞨为主体并吸收高句丽遗民而建立的国家。与此同时,形成一个新兴的民族共同体。唐武后圣历元年(696),由其首领大祚荣创建,初称震国(亦作振国)。曾遣使通突厥,随即向唐称臣纳贡。玄宗开元元年(713),唐遣郎将崔忻为敕持节宣劳靺鞨使,前往册封大祚荣为左骁卫员外大将军、渤海郡王,设置忽汗州,加授大祚荣为忽汗汗都督。从此,去“靺鞨”号,改称渤海。宝应元年(762),代宗诏以渤海为国,晋封大钦茂为渤海国王。始都旧国(今吉林省敦化县敖东城),后迁都上京龙泉府 (今黑龙江省宁安县渤海镇)。其早期疆域,是以旧国为中心,领地“方二千里”;全盛时则以上京为中心,领地“方五千里”,南邻新罗以泥河 (今朝鲜咸镜南道之龙兴江)为界;西南至鸭绿江的泊沟口及长岭府南境,与唐相接;西至扶余府、鄚颉府西境,与契丹相连;东临日本海;北并黑水靺鞨。其统治机构,皆仿照唐制,上层设置三省六部一台八寺等,领有五京十五府六十二州一百三十多个县。其社会经济状况,各地发展不平衡,但以农业为主,种植粟、麦、穄、豆、稻等作物。畜牧业则饲养猪、马、牛、羊等。手工业相当发达,尤以纺织、陶瓷、冶炼、造船等部门较比突出。商业贸易也较活跃,对外往来的交通道就有五条,即鸭绿道、营州道、契丹道、新罗道和日本道。在文化习俗上,既继承了靺鞨的文化传统,也吸收了高句丽的文化因素,尤其是受到中原封建文化的强烈影响和渗透。使用汉文,推崇儒学,信奉佛教,学习中原的文学艺术。上京的城市建筑是仿照唐朝长安的规制布局建造的。辽太祖天显元年(926)为辽所灭,改称东丹,以辽太子耶律倍为东丹王。辽太宗天显三年(928),东丹南迁至东平(今辽宁省辽阳)一带,后废弃。留居故土的渤海人逐渐与女真人融合。对南迁辽东和西迁西拉木伦河一带的渤海人,辽朝曾设州县统治。金初曾以渤海人为猛安谋克。辽、金、元时,渤海逐渐与契丹、女真和汉族融合。

渤海

唐时我国东北以靺鞨粟末部为主体结合靺鞨其他部和部分高句丽遗民所建政权名。唐武后万岁通天元年(696),粟末靺鞨首领大祚荣联合另一靺鞨首领乞四比羽,率领靺鞨部众和部分高句丽遗民起兵反唐,屡败唐军。圣历元年(698),据东牟山(今吉林敦化县敖东城)。宣告建国,初称振国(亦称震国)。遣使通突厥,向唐遣子入侍,称臣纳贡,受唐册命与封号。户十余万,胜兵数万,为东北方强国。先天二年(713),唐玄宗遣郎将崔忻册封大祚荣为左骁卫大将军、渤海郡王。在其辖地置忽汗州,加授大祚荣为忽汗州都督,“自是始去靺鞨号,专称渤海。”都上京龙泉府(今黑龙江宁安县东京城西南渤海镇)。按唐制建立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制度。使用汉文。仿唐制,国王之下设宣诏、中台、政堂三省。最盛时辖境有五京、十五府、六十二州、一百三十多个县(此为现已考证出来的县数)。命都督、刺史、县丞等官管辖。按唐府兵制, 设左右猛贲、左右熊卫、左右罴卫、南左右卫、北左右卫,每卫置大将军、将军各一人。渤海人从事农业、畜牧业、渔业、狩猎和手工业。产稻、粟、麦、豆豉、马、猪、布、纳、陶器、玛瑙器、铁、虎皮、熊皮、貂鼠皮和海东青等。设文籍院以储图书,设胄子监(即国立太学)以教诸子弟。多次派学生到长安京师太学“习识古今制度”,传写《三国志》、《晋书》、《十六国春秋》 等汉文典籍。文化发达,士大夫多擅长文艺,“颇知书契”,被誉为“海东盛国”。信佛教。有渤海乐和踏锤舞。辟五条交通要道以通于唐、新罗、日本、契丹。诸王均受唐朝册封,朝贡不绝, 朝于唐者凡一百三十二次, 朝于后梁者凡五次,朝于后唐者凡六次,共一百四十三次,政治、经济、文化关系极为密切。辽天显元年(926),被耶律阿保机所灭,改称东丹以辽太子倍为东丹王。后迁辽河流域。都辽阳。太子倍泛舟入后唐后。东丹建置渐废。部分遗民曾建立定安、兴辽、乌舍、大渤海等小国进行反辽斗争,不久均并入辽。共传十五主,历二百二十九年。

渤海

中国大陆东部的近封闭的浅海。中国的内海。由胶、辽半岛和华北平原所包围,以辽东半岛的老铁山角与山东半岛的蓬莱角连线与黄海分界,通过渤海海峡与黄海相连。其北部、西部和南部分别是辽东湾、渤海湾和莱州湾。东北—西南向长555 km,宽约346 km,面积为7.7万km2,平均水深为18 m,最深处在老铁山水道西侧,为70 m。主要岛屿有庙岛列岛、长兴岛和菊花岛等。入海河流主要有黄河、海河、滦河和辽河等。海底地势平坦,地形类型单一。是海上交通运输的重要通道。海洋水产资源丰富,主要有对虾、毛虾、毛蚶、牡蛎、海带和各种经济鱼类。海洋油气资源丰富,是中国海洋石油的重要生产基地。

渤海

072 渤海

内海。在辽宁、河北、山东之间。以辽东半岛老铁山经庙岛群岛至山东半岛蓬莱角连线与黄海为界。其间渤海海峡通黄海。面积7.7万平方公里。平均水深18米,最大水深70多米,在老铁山水道附近。渤海可分为辽东湾、渤海湾、莱州湾和渤海中央盆地。沿岸辽河、海河、黄河等河口处较浅。辽东湾口秦皇岛港为不冻港。盛产对虾、蟹和黄花鱼。沿岸产盐,西岸长芦盐场产量居多。海上石油开采前景广阔。

☚ 海洋、海峡、海湾   黄海 ☛

渤海

134 渤海

唐代我国东北以粟末靺鞨为主体建立的多民族区域性封建政权,亦称渤海国。唐武后圣历元年(698)乞乞仲象子大祚荣,继其父受唐册封震国公之号,率靺鞨人、部分汉人和高句丽人,在牡丹江上游长白山西北建立政权,于旧国城(今吉林敦化) 自立为振(震)国王,承认唐朝的宗主国地位。唐中宗神龙元年派遣侍御使张行岌招慰靺鞨,大祚荣派次子大门艺入唐为质,宿卫京师。玄宗开元元年(713)大祚荣遣子入唐请求互市和礼拜佛寺,唐朝派郎将崔忻摄鸿胪卿,以持节宣劳靺鞨使之名,出长安经山东渡海至辽东,转溯鸭绿江至旧国城,册封大祚荣为左骁卫员外大将军、渤海郡王,以其所统地区为忽汗州,加授忽汗州都督,自此去靺鞨号专称渤海,每岁遣使朝贡。渤海都督府(忽汗州都督府)是唐朝在黑龙江、吉林地区建置的政治、军事机构之一,辖5京、15府、62州、130余县。其管辖范围北至黑水靺鞨(松花江和黑龙江下游),东濒海(日本海),西接契丹(开原、铁岭一带),南以泥河(今朝鲜龙兴江)与新罗为邻,包括我国东北大部和前苏联滨海边区地方。在200余年间,粟末靺鞨为主,与靺鞨其余诸部、挹娄、扶余、秽貊、沃沮、高句丽等各族一起,共同建设“海东盛国”。深受中原汉族文化影响,政治上完全仿效唐朝的典章制度,设三省六部,下辖府、州、县,推行府兵制。仿长安,建上京。推崇儒家思想,崇尚中原文化,派遣留学生,学写诗文。热衷佛教,代替了萨满教。在这样一个多民族的比较安定的社会里,各地发展并不平衡。在东部、北部边远地区,仍在使用石器,农业不发达,靠采集、渔猎为生,有的处于原始社会末期。而在上京等地,农业、畜牧业、手工业都很发达,史载有水稻、昆布、李、梨、鹿、马、豕、鲫、兔、豉、布、绵、绸 (柞)、铁等产品。通过交通要道进行贸易、朝贡、通聘等进行交换。贫富分化明显,奴婢、部曲地位低下,经济剥削多以实物租税和无偿劳役进行。婚姻为一夫一妻制,人死修石椁墓,且塚上作屋,有二次葬。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天显元年(926)契丹灭渤海,后将其民众大部自东向西迁往西喇木伦河和老哈河流域,同时也有自北向南迁往辽东半岛至辽阳、沈阳一带。而另一些渤海富民则奔往新罗、高丽。留原地余众以今鸭绿江畔浑江市为中心建立定安国,至辽圣宗时亦并入辽。

☚ 南诏   猛安谋克 ☛
渤海

渤海Bohai

698-926年间中国东北地区以靺鞨族为主体的边疆民族政权。靺鞨是肃慎族的后裔,唐朝初年,居住在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流域,分成若干部,其中以黑水部和粟末部最强。唐圣历元年(698),粟末首领大祚荣统一各部后,建立震国,也叫靺鞨。开元元年(713),唐册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加封渤海都督府都督,此后这个政权便以渤海为号。自宝应元年(762),其第三世王钦茂被唐晋封为“国王”后,历世诸王都经由唐廷册立。唐之后,继续向后梁、后唐朝贡。渤海疆域最大时,今东北大部、朝鲜半岛北部及苏联沿日本海的部分地区均为其辖区,居民以靺鞨人最多,此外还有高丽、突厥、契丹人等。人口由初期的数十万增至为300万左右,被誉为“海东盛国”。在中原文明的影响下,渤海政权迅速完成了封建化过程,仿唐制建立了行政机构和军事系统,社会经济有显著的发展和进步,农业已成为最主要的生产部门,畜牧业有较大的发展,手工业生产也达到较高的水平。年年遣使到唐,同时派去大量留学生,不断汲取唐代的先进技术和文化。后唐同光四年(926),亡于契丹,前后历时228年。

☚ 牛李党争   契丹 ☛
渤海

渤海Bohai

我国最北、最小的临海。它三面被陆地环抱,仅东面出口处经渤海海峡与黄海相连。自古以来就是我国北方的海上门户和海防要区。渤海形似一个侧放着的葫芦,从北面的辽河口到南面的弥河口,长约480公里,东西最宽处约300公里,面积77 000平方公里,平均水深18米,最深80米。为东北—西南走向的半封闭的大陆架浅海。海底地势自辽东、渤海、莱州三个海湾向渤海中央盆地与渤海海峡微微倾斜。黄河、海河、滦河、辽河等河口较浅。盛产对虾、蟹和黄花鱼;沿岸产盐,以“长芦盐”最著名。海底已发现多处油气田。渤海依位置及深度,通常可分为4部分:
❶辽东湾,位于渤海北部,以河北大清河口到辽东半岛南端老铁山一线为其南界。有辽河、滦河等河流注入。
❷渤海湾,位于渤海西部,以大清河口至新黄河口一线为东界,北接辽东湾,南临莱州湾。有黄河、海河等河流注入。
❸莱州湾,位于渤海南部,以新黄河口到龙口的屺㟂岛一线为其北界。有黄河、小清河等河流注入。
❹渤海中央区,为渤海的主体部分,界于辽东湾、莱州湾、渤海湾之间,东边以辽东半岛南端老铁山角经庙岛列岛至山东半岛北岸蓬莱角的联线,与黄海分界。

☚ 中国的近海区   黄海 ☛

渤海

古称“沧海”。中国的内海。基本上为陆地所环抱,仅东部以渤海海峡与黄海相通。面积9.7万平方公里。有辽东、渤海、莱州三个海湾。平均水深26米。


渤海

唐代靺鞨等族政权名。建于698年,以靺鞨人为主,结合部分高句丽人所建。按唐制建立政治、经济制度,并使用汉文,辖五京十五府六十二州,上京龙泉府在今黑龙江省宁安县境内。926年被辽所灭。

渤海

古称“沧海”。中国的内海。在辽宁、河北、山东三省之间。南北长约480千米,东西宽约300千米,面积约9.7万平方千米,平均水深约20米。是京津地区的海上门户,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历史上帝国主义军队曾多次经渤海入侵中国。

渤海

古县名。唐垂拱四年(688年)置渤海县,治所在今山东省滨州市东北,属棣州;天宝五年(746年)以地碱重,自县西移李丘村,即今滨州市北滨城。五代周显德三年(956年)改为滨州。

渤海

唐代以粟末靺鞨为主体建立的国名(国外有人说是高句丽建立的国家),也是族名(一说只是国名)。亦作渤海国或渤海靺鞨。《盛京通志》称,海之傍山者为渤,“辽地”依山环海,因以为国名。粟末靺鞨首领大祚荣创立。隋末唐初两批徙居柳城(唐称营州,今辽宁朝阳)地区的粟末靺鞨人,参与契丹李尽忠等发起的反叛,惧唐究治,渡辽河东逃,在大祚荣领导下击溃追剿唐军,于唐圣历元年(698)据东牟山(今吉林省敦化县附近六顶山)建国,初称※震国。唐先天二年(713),玄宗遣郎将崔忻摄鸿胪卿前往祚荣所在,拜其为左骁卫大将军、渤海郡王,又以祚荣所统置忽汗州都督府,命其为都督。祚荣接受册封,遂去靺鞨和震国号,专称渤海。唐宝应元年(762),代宗诏渤海为国,进渤海郡王为国王;仍置忽汗州都督府,相沿至其亡。初都奥东城(今吉林省敦化县敖东城),几经迁都,唐德宗贞元(785—805)中,定都忽汗城(治所在今黑龙江宁安县西南东京城)。盛时疆域东濒日本海,西以第一松花江和吉林省乾安、长岭和双辽县一带与黑水靺鞨、契丹相邻,南至今朝鲜半岛龙兴江(泥河)北,北至黑龙江省依兰县境。与唐关系紧密:自中宗时祚荣遣子入侍,直至唐末,累派王子、王弟、王侄等近亲入长安“宿卫”;新王继位必受唐廷诏册始取得合法地位;对唐有守边、朝贡义务,共来贡约145次;又多次派学生赴长安“太学”,习识古今制度;唐在其地置长史监领。唐亡,转臣属后梁、后唐,朝贡后梁5次,后唐6次。多次遣使东渡大海,与日本交聘。与新罗、契丹、黑水靺鞨等时或互通友好,时或兵戎相见。仿效唐制完备区内政治、行政制度。上设宣诏、中台、政堂3省、6部、12司等机构。下置5京、15府、62州。有“胜兵数万”(或作数十万),设10卫领之。有品阶勋爵制度。使用汉文,文化发达,崇信佛教。经济昌盛,农产品有稻、粟、麦、稷、豆;饲养马牛,俗贵“率宾之马”(即率宾府所产之马),以马与中原交换;手工业品有布、绸、各种陶器和玛瑙器;产金、银、铜、铁,熟铜远销中原;能制造渡日本海的大船,对外换频繁。因有“海东盛国”之称。辽天赞五年(926)元月,为阿保机破灭。传15世,历229年。亡后,辽改其国为※东丹国。其民有10余万亡投王氏高丽国,成为今朝鲜半岛居民的先人之一;一部分逃入女真地区,加入女真族;大部分被契丹贵族分散迁徙到辽东半岛和西拉木伦河流域;亦有不少逃入中原地区。辽统治下的渤海遗民,多次起义反辽,先后建立※定安、※鸟舍、※兴辽、※大渤海国等政权,但均被镇压。辽亡后,渤海人归附女真,逐渐成为金代女真的一部分。附渤海国王世系:(见下页)

渤海

即今渤海及黄海部分海域。

渤海

唐代我国东北靺鞨等族政权名。武周万岁通天元年(696),契丹与唐发生冲突,居住在营州(辽宁朝阳)的粟末靺鞨首领大祚荣率领部众东奔至牡丹江上游,以本部落为主体,结合部分高丽人、汉人建立政权,初名振国(亦称震国)。先天二年(713)唐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这一政权改称渤海。存在于698—926年间。渤海和唐始终保持密切关系,其行政、经济、军事制度都仿唐制, 由于受中原先进生产技术的影响,渤海社会经济有显著的进步和发展,农业逐渐代替渔猎而成为主要生产部门,手工业也有相当高的水平。渤海先后遣使朝唐一百多次,并多次派学生到长安学习,文化发达。最盛时辖境有五京、十五府、六十二州,人口增至300万左右,有“海东盛国”之称。后唐天成元年(926)被辽所灭。历时228年。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6 23:46: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