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渔鼓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渔鼓 渔鼓道士们唱道情时所用的敲击乐器。其形为一头蒙以猪或羊的薄皮的长竹筒。演奏时用手敲打。 ☚ 吕公 九阳巾子 ☛ 渔鼓 渔鼓见“道情”。 ☚ 讲史 诗话 ☛ 渔鼓 渔鼓道情的别称。大抵自明代以来,即有称道情为鱼鼓(渔鼓)的。明田汝成《西湖游览志馀》卷二○:“其时优人百戏,击毬、关扑、鱼鼓、弹词,声音鼎沸。” ☚ 道情 江西道情 ☛ 渔鼓 渔鼓曲艺曲种。又称“道情”。是明清以来在“道情”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有的仍称为“道情”。演唱时以渔鼓为主要乐器。其种类繁多,有江西道情、波阳渔鼓、湖口渔鼓、南昌道情、宁都道情、于都古文、吉安道情、山东渔鼓、河南坠子、渔鼓坠、湖北渔鼓、湖南渔鼓、陕南渔鼓、衡阳渔鼓、青海道情、广西渔鼓、义乌道情、浙江道情、内蒙道情等。 ☚ 渔歌 剪剪花 ☛ 古代名物 > 樂舞類 > 擊樂器部 > 鑼鼓 > 漁鼓 漁鼓 yúgǔ 亦作“魚鼓”、“愚鼓”。打擊樂器。舊時道家唱道情所用。竹製,截竹筒三、四尺,一頭冒以猪或羊之護心薄皮。演奏時左手竪抱,右手以指敲擊筒底。常與簡子並用。元·馬致遠《岳陽樓》第三折:“將簡子,挾愚鼓,閒看中原。”《三才圖會·器用》:“魚鼓簡子,截竹爲筩,長三四尺,以皮冒其首(皮用猪膋上之最薄者),用兩指擊之。”《金瓶梅詞話》第六十四回:“於是打起漁鼓,兩個並肩朝上,高聲唱了一套。”清·王夫之《十二時歌和青原藥地大師》序:“千里唇皮,遥相喬賺,瓠道人倚愚鼓而和之。”参閱《續文獻通考·樂考·魚鼓》。參見本類“簡子”。 渔鼓 渔鼓即“道情”,详见该条。 ☚ 道情 道歌 ☛ 鼓 鼓鼓(~乐;~角;~点;战~;花~;腰~;铜~;渔~;铃~;堂~;长~;铙鼓;羯~;暮~;鸣鼓;布~;石~;手~;方~;桴~;令~;柏~;和~;足~;胡~;铜~;画~) 送君 吹云 圣牛两头蒙 另见:鼓声 ☚ 钟 小鼓 ☛ 渔鼓 渔鼓说唱音乐艺术类别之一。其共同特征为主要伴奏乐器均使用渔鼓和简板(很少使用弦乐器)。“渔鼓”,是由竹筒之一端蒙以猪、羊皮或蛇皮制成,用手指敲击,嘭嘭作响。在 一些地区,渔鼓也称作道情,或渔鼓道情。“道情”,原是一种说唱道教故事的形式,在南宋时即开始使用渔鼓、简板伴奏,因此,道情也常被称作渔鼓。属于这一门类的曲种,有湖南渔鼓、湖北渔鼓、陕南渔鼓、山东渔鼓、广西渔鼓、四川竹琴、青海道情、江西道情等。河南坠子也脱胎于道情,但以后逐渐舍去渔鼓,演变为主要以坠琴(坠胡)伴奏唱腔,与之呼应对答,十分紧凑生动而气氛活跃。 ☚ 琴书 戏曲音乐 ☛ 渔鼓又称“道情”。曲艺曲种之一。始于唐代。以渔鼓和简板为伴奏乐器。以唱为主。最早多宣扬一些清静无为的道家思想。明清后题材扩大,并同民间歌谣结合,流传广泛。 渔鼓 渔鼓湖南主要曲种之一。流布于全省广大城乡。有称渔鼓为道情、道情渔鼓或渔鼓道情的。群众一般习称渔鼓演唱为打渔鼓。渔鼓源于道情,道情原为道教音乐 (新经韵) 流布民间演唱之称。湖南道情于西晋太康元年(280年) 随道教传入后兴起。明末清初在湖南一带,渔鼓即已流行。渔鼓唱腔风格有多支派: 一是以衡州渔鼓风格为代表,流行于湘江流域的湘中、湘南渔鼓; 一是以澧州渔鼓风格为代表,流行于澧水、沅水流域的湘北渔鼓、湘西渔鼓; 而湘东一带,受湘南渔鼓影响较深。各地渔鼓均采用渔鼓筒伴奏,其他伴奏乐器不尽相同。湘西、湘北渔鼓,除渔鼓筒与筒板外,还加上一只小镲伴奏; 湘中、湘南渔鼓,受戏曲音乐和民间小调的影响,常使用二胡、月琴或三弦随腔伴奏。常见的曲目有《八美图》、《儿女英雄传》、《天宝图》、《七剑十三侠》、《粉妆楼》、《七侠五义》、《包公案》、《施公案》、《彭玉麟私访广东》等。湘南大部地区,渔鼓多与皮影合流,同一艺人,身怀二技者居多,白天唱渔鼓,晚上唱皮影,两种唱腔,相互融汇运用,丰富了渔鼓的表现力。清末民国初年,湖南较大城市相继成立艺人行会组织,如长沙 “湘子会”、“永定八仙会”,衡山“化愚堂” (后改“果老八仙公”),益阳 “湘子会”,衡阳“老郎会”,湘潭 “永湘八仙会” 等。各地茶楼酒肆为其定点演唱之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各地艺人在文化部门领导下,新建班社,进行演出,进行时事政策宣传,参与历届曲艺 (文艺)会演,涌现出较多的优秀创作曲目。 ☚ 丝弦 长沙弹词 ☛ 渔鼓yu gupercussion instrument made of bamboo 渔鼓yugu;percussion instrument made of bamboo 渔鼓yugu,chanting of folk tales to the accompaniment of a percussion instrument made of bamboo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