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清议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清议

 清议是东汉中期以后以知识分子为主体的议论时政行为。宦官专权不仅使政治黑暗,而且也垄断了仕途。这时的察举、征辟,都要按宦官的爱憎行事,这就严重侵夺了士人的上进之路。东汉末太学生已发展到3万多人,各郡县的儒生也很多,他们上进无门,就与官僚士大夫结合,在朝野形成一个庞大的官僚士大夫反对宦官专权的社会政治力量。东汉太学生有比较强的参政意识。他们品评政界人物,参与上层政争。太学生少年英锐,敢于思想创新,言行较为勇敢。他们尚未跻身于官场,与民间接触比较密切,对于弊政的危害有直接的感受。他们所接受的儒学教育中的民本思想等积极的因素,也对他们敢于批评时政有一定的影响。太学清议,是中国古代社会舆论影响政治生活较早的史例。当时太学生的议政运动,迫使黑暗的政治势力有所收敛。东汉自中叶以后,外戚专权,宦官祸乱,西羌侵扰,政治社会上都表现着动荡和不安。群聚京师的太学生目睹社会的黑暗,遂逐渐转移其视线于实际问题,于是时常议论朝政、品评人物,这就是所谓太学清议。正如《后汉书·党锢列传序》云:“逮桓、灵之间,主荒政谬,国命委于阉寺,士子羞与为伍,故匹夫抗愤,处士横议,遂乃激扬名声,互相题拂,品核公卿,裁量执政。”所谓“激扬名声,互相题拂”,主要在无权无势的官吏或士人之间进行。当时的名士郭泰、许劭是最善于评论人物的。曹操少年时,还未出仕,曾请许劭品评,许劭说他是“清平之奸贼,乱世之英雄。”曹操很高兴。所谓“品核公卿,裁量执政”,主要是批评当权的宦官和他们的行径。如批评他们把持用人大权:“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太学生与当时的重要官僚李膺、陈蕃、王畅更相褒重”,于是,太学成了京城洛阳“清议”的中心。太学生中流行着对他们的评语:“天下模楷李元礼(李膺),不畏强御陈仲举(陈蕃),天下俊秀王叔茂王畅)”。清议者们在当时政治异常黑暗的情况下,敢于“危言深论,不隐豪强,自公卿以下莫不畏其贬议。”在当时社会上起了一定的激浊扬清的作用。

轻易;清议;清逸

◉ 轻易qīnɡyì 
简单;容易。〈例〉胜利不是~得到的/ 把这几门功课都学好,不是那么~的事/ 我今天可以很~地把这份工作做完。〈近〉容易。
随随便便。〈例〉他从不~发表意见/ 赵七爷的这件竹布长衫,~是不常穿的,三年以来,只穿过两次。〈近〉随便。
◉ 清议qīnɡyì  旧时指名流对当代政治或政治人物进行议论。〈例〉~朝政/ 一玷~,终身不齿/ 其犯乡论~,脏污淫盗,一概荡涤。
◉ 清逸qīnɡyì  清新脱俗。〈例〉笔调~/ 琴声~悦耳/ 这首诗~婉约,读后如饮甘泉。〈反〉粗俗。

议论2

议论2

论议
谦称自己浅陋的议论:刍议 刍论 刍说末议
对时政的议论:清议
平常的议论:庸说
通常的议论:达论
年老书生的平凡议论:老生常谈
平庸的议论或见解:拘儒之论
世俗的议论:俗论
众人的议论:物论 物议 铄金众口 时谈物议
人民的议论:口舌
人们在大街小巷里的议论:街谈巷议 街谭巷议 里谈巷议
风传的议论:风评
(对人或事物的好坏、是非等所表示的意见:议论)

另见:议论1 谈论 意见 看法 言论

☚ 议论2   好的议论 ☛

清议qīng yì

公正的评论。《南史·宋武帝纪》:“其犯乡论~~、赃污淫盗,一皆荡涤。”

清议

指汉末魏初士人对时事和人物的品评,是当时士人参政的一种形式。其中品鉴人物的德才高下,可谓一种社会道德评价活动。东汉末年,士人不满宦官专政,“故匹夫抗愤,处士横议。遂乃激扬名声,互相题拂,品核公卿,裁量执政”(《后汉书·党锢传》)。清议成为当时重大的政治行动,人物品题也随之具有广泛的意义。士人的升迁经常取决于某些有影响的名士的评论题拂。虽然同时也产生了士人间互相标榜、辗转提拔以及借“清议”攻击别人的恶习,但也确实起到了一些激浊扬清的作用,“婞直之风,于斯行矣”(同上)。

清议

汉末魏初关于人物学识品行的一种评论方式。语出《三国志·吴书·张温传》:“豔性狷厲,好为清议,见时郎署混浊淆杂,多非其人,欲臧否区别,贤愚异贯。”其品评范围为“经明修行”,标准则以名教为依据。常以“风谣”与“题目”两种形式出现。“魏晋之际,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晋书·阮籍传》)。“其后纲维不摄,而虚无放诞之论盈于朝野,使天下无复清议”(《晋书·傅玄传》)。代之而起的则为“言及玄远”的清谈。

清议

清议

我国古代起自汉末的一种社会舆论形式,原意为“公正的评论”。顾炎武在《日知录·清议》中曾写道:“西汉以来,犹循此制,乡举里选,必先考其生平,一玷清议,终身不齿。”汉代有谏诤、奏疏、御前会议、经学辩论会、察举策对等征询意见的渠道,因而在社会上引起议论时政、 否人物的清议之风。清议是当时社会权力集团公开的舆论斗争,并不反映下层民众的意见。从传播的角度看,清议有以下特点:(一)汉代(特别是后期)普遍的讲经授学的风气,造成了庞大的横向社会沟通网络,是清议形成的社会基础。(二)清议从察举品鉴人物发展为结党结派,互相标榜,邀求声誉,与朝廷及其权贵分庭抗礼。(三)依附于名门豪族的文人们利用谣谚的口传形式,极简要、迅速地传播社会政治舆论,出现了众多的“乡里之号”、“时人之语”。东汉的两次“党锢之祸”后,士林中的政治议论被暴力所压制,清议的政治性内容转为对人物品德、性格、才能、容止、识度的鉴赏,政治化的公论逐渐转为玄乎其玄的清谈。

☚ 偏见   清谈 ☛

清议qing yi

❶【历史】pure talk—a movement for renovation started by sincere and scholarly literati working outside the centres of power for a change in policy
❷political criticism by scholars

清议qing yi

pure talk (meaning a movement for renovation started by sincere and scholarly literati working outside the centres of power for a change in policy; political criticism by scholars)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1:2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