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清仪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清仪

亦称“公论”。指公正的社会舆论。从古代乡里、学校对官吏的评论发展而来。春秋晚期,“郑人游于乡校,以论执政”(《左传·襄公三十一年》)。东汉末,强宗豪族及官吏、名士、太学生,以风谣和题目的形式,奖褒同类,攻讦宦官,讥议时政,品核公卿,裁量执政,其言论称之为“清议”。其代表人物有郭泰、陈蕃、刘陶、皇甫规等。内容涉及农民起事、征讨羌人、经济萎困、宦官干政擅权等问题。宣传“君者舟也,民者水也”、“帝非民不立,民非帝不宁”的民本思想,主张“抚养百姓,同之赤子”,反对官吏“贪虐”、“侵暴”,要求“止役”、“禁夺”,以解决民变的危机。认为长期对羌人战争,足以加深内忧,强调用“恩信招徕”的办法,缓和与少数民族的矛盾。建议最高统治者体恤“万人饥寒,不聊生活”的民情,减省“食肉衣绮,脂油粉黛”的糜费,做到“政平吏良”。后因党锢祸起,“清仪”从是非人物、时事转为“发言玄远”的“清淡”。但评论官吏,朝政的风气仍为历代所继承。《三国志·吴志·张温传》:“(暨)艳性狷厉,好为清议,见时郎署混浊淆杂,多非其人,欲臧否区别,贤愚异贯。”明顾炎武《日知录·清议》:“两汉以来,犹循此制,乡举里选,必先考其生平,一玷清议,终身不齿。”宋、明两代太学生的议政更为突出事例。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18: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