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朝日祭
清代祭祀太阳的仪式。《清史稿·礼志二》: “朝日、夕月,初以大明、夜明从祀圜丘,罢春秋分祀。顺治八年 (公元1651年) 建朝日坛东郊,夕月坛西郊。朝日用春分日卯刻,值甲、丙、戊、庚、壬年,帝亲祭,余遣官。乐6奏,舞《八佾》。凡亲祭,入自坛北门,至甬道更衣大次,盥毕,升西阶就位,行3跪9拜礼。奠献遣有司行。遣代则行礼阶下,惟读祝时跽坛上。初日坛用露祭。雍正四年 (公元1726年) 始援社稷例,立龛坛下芘风雨。乾隆十一年(公元1746年)具服殿成,罢更衣大次。是岁春分翼日日食,高宗莅祭,不乘辇,不奏乐,不陈卤簿。三十九年躬祭,入灵星左门,如幄次行礼,以年高酌减礼文,非恒式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