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消毒与灭菌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消毒与灭菌

消毒与灭菌

是运用物理或化学的方法清除或杀灭病原微生物,使之减少到不能再引起发病的程度。物理消毒法有日光曝晒,日光中的紫外线具有一定的杀菌力,物品在日光下曝晒6小时,可以达到消毒目的。常用于被褥、毛毯、书籍等物品的消毒。曝晒时要注意翻动,使各面都能直接受到日光照射。通风是一种自然消除微生物的有效方法,它能在短时间内将新鲜空气替换室内的污浊空气。煮沸消毒可以杀死细菌繁殖体、真菌,但不能杀灭抗热力强的芽孢和病毒。一般煮沸要从沸水时计算时间5~10分钟,并保持连续煮沸,中途不要加入其它物品,被煮的物品应全部浸入水中,煮沸过程应加盖,以保持沸点的温度。微波炉消毒已逐步走入家庭,微波波长为0.001~1米,频率为300~3,000,000兆赫,是超高频电磁波,物品照射后,介质的各个分子按波的频率往返运动,相互冲突与摩擦而产生热,达到消毒目的。优点是加热快,仅需数分钟。家中被污染的废弃物,用燃烧法烧掉是彻底的消毒。化学消毒法常用的有75%酒精消毒皮肤或口表,1/10000高锰酸钾液洗涤水果、蔬菜,用洗消净、清洗消毒液等擦拭桌面,浸泡餐具等,都可起到消毒作用。灭菌是运用物理或化学的方法杀灭所有的病原微生物包括芽孢,经过灭菌处理的物品称为无菌物。医院里常用的灭菌方法有压力蒸气灭菌和预真空脉动真空蒸气灭菌,是在蒸锅设备内经一定压力和温度达到灭菌指标,前者须15~30分钟,后者因设备先进仅需4~5分钟,即可达到灭菌作用,为热力灭菌。环氧乙烷气体灭菌,环氧乙烷是一种化学性质活泼的环氧类烷基化合物,能与菌体蛋白质分子中的羧基、氨基、硫基和羟基中的游离氢原子结合成羟乙基,阻碍菌体蛋白质的新陈代谢,使之失去活力而死亡。凡不宜用高压蒸气灭菌的物品可用此法,称为冷灭菌法

☚ 鼻饲法   隔离 ☛
消毒与灭菌

消毒与灭菌

灭菌是指采取措施杀灭一切微生物,包括芽胞、病毒、寄生虫和霉菌。消毒是指杀灭细菌繁殖体,但不能杀灭芽胞。
灭菌法 医院常用的灭菌法有湿热、干热、焚烧、气体熏蒸及照射法。
湿热灭菌法 热力可破坏细胞核酸,使菌体蛋白质凝固、变性而失去活力。湿热效果比干热好,因为细菌在湿热下菌体吸收水分,而随着含水量的增高,凝固蛋白质所需温度就会下降,同时,湿热比干热穿透力强,所以容易达到灭菌的要求。
(1) 高压蒸气灭菌法: 是比较有效和可靠的湿热灭菌法。在高压蒸气灭菌锅内,当压强达到1.05kg/cm2时(15lb/in2)温度可达121.5℃,如维持15分钟就可杀灭一切细菌繁殖体,芽胞和病毒。临床应用时,由于被灭菌物体的性质及包装大小不同,时间可掌握在15~30分钟之间。它的灭菌作用是锅内的饱和蒸气遇到被灭菌的物体时,可释放大量潜伏热能,有很强的穿透力。凡一切耐湿、耐热物品,皆可用此法灭菌。其缺点是: 湿热能损坏某些物品,如塑料、内腔镜、尖锐器械及皮毛等。湿热也不能穿透无水物质如油类、粉剂等,所以凡士林油纱或滑石粉不宜用此法灭菌。
使用高压灭菌锅必须注意:
❶装锅时,物件不可挤压太紧,以使蒸气能充分接触被灭菌物。同时也不可将物品装在完全密闭的容器中,否则容器阻挡蒸气的穿透,仅靠容器壁辐射传热,就失去湿热的作用及效果;
❷向锅内送入蒸气之前,必须先排净锅内空气,如果锅内只装一半,则排气时间要加长;
❸灭菌过程中,压力和时间都必须按要求准确执行;
❹灭菌物件出锅之前,必须经过烤干。潮湿的敷料包出锅,包内的物品就要受污染;
❺物品在灭菌前,应先清洗去掉油污,否则影响湿热的穿透力;
❻定期测试灭菌锅的效能,可采用升华硫磺粉或活菌测试法或用特制的化学指示纸条测试。
(2)预真空高压蒸气灭菌: 是在高压蒸气灭菌锅上加一个真空泵,可将锅内98%以上的空气抽出,使锅内绝对压降到20mmHg以下,几乎达到完全真空程度,这样就可以弥补用普通高压蒸气灭菌锅时,因锅内空气排不尽,蒸气达不到饱和而影响灭菌效果的缺陷。高真空锅内可达到较高的压力和温度,常用的压力为2.10kg/cm2,(30lb/in2)温度为132~134℃,4分钟即可使物品达到完全灭菌。
干热灭菌法 通常用烤箱进行干热灭菌。温度要求达到160℃(320°F),杀灭细菌繁殖体需1小时,杀灭芽胞需2小时。此法灭菌时间长,耗能量大,仅用于无水物质如油类及粉剂物品灭菌,或为不宜于湿热灭菌的器械如锐器、牙镜等物品灭菌。
气体灭菌法 常用灭菌的有效气体是环氧乙烷,它是一种化学性质活泼的环氧类烷基化合物,能与菌体蛋白质分子中的羧基、氨基、巯基和羟基中的游离氢原子结合成羟乙基,阻碍菌体蛋白质的新陈代谢,使之失去活力而死亡。凡不宜于用高压蒸气灭菌的物品,都可用此气体灭菌,如: 橡皮类、塑料类、锐利器械等,也可用于婴儿暖箱、床、被褥、枕头等较大的物品灭菌。一般是将物品放入环氧乙烷灭菌器中进行灭菌,小物件也可用丁基橡胶袋。常用剂量是800~1200mg/L,温度20~37℃,相对湿度不可低于30%,灭菌时间为2~12小时。
环氧乙烷为易燃、易爆气体,有毒性。所以,医院用的都是环氧乙烷与二氧化碳或氟气等的混合气体,以保证安全。灭菌时必须严格执行操作常规; 灭菌后,物件需吹风以去除物品上残留气体。人对此气体的耐受量为1ppm(1.8mg/m3),0.1~0.2ppm可刺激眼、鼻、口腔粘膜,引起流泪或局部水肿。接触皮肤,可刺激皮肤发生水泡。凡经过γ射线照射灭菌的物品,不可再用环氧乙烷灭菌,因可产生高度有毒的化合物。
照射法灭菌 用γ射线照射灭菌是最新的灭菌法,其杀菌机制是利用放射线核素60Co发射的高能γ射线作用于细胞内去氧核糖核酸,使产生一系列光电反应所致。目前只限于商业大批生产无菌物品包,如手套、注射器、导管等。灭菌后,一般有效期为1年。
焚烧法 医院常用以处理直接接触隔离伤口的敷料,或焚烧一些无保留价值的污物及废弃物品。焚烧可用特建的地火设备或与高炉烟囱相连接的焚化炉。
消毒法 有化学剂浸泡、煮沸、紫外线照射等方法。使用化学剂消毒时,被消毒的物品必须先刷洗干净,因为血液、渗出物、脓液等有机物可阻止化学剂穿透微生物的细胞膜,而使化学剂失效。物品要完全浸泡在消毒剂中,严格掌握药液浓度及消毒时间。酸、碱、氧化剂、还原剂都可损害化学剂效果,但卤素类在酸性环境中更有效,季胺盐类消毒剂在碱性环境里效果强。
醇类 乙醇(酒精)能使蛋白质脱水沉淀而产生抑菌或杀菌的作用。75%乙醇杀菌力最佳,浓度更高时可使细菌表面蛋白质凝固,阻止乙醇渗入细菌内部,作用反被减低。75%乙醇常用于皮肤消毒剂及浸泡锐利器械。酒精的浓度与温度有密切关系,温度升高时,体积增大、比重变小、浓度降低。因此,临床在配制酒精溶液或调整其浓度时,必须消除温度的影响。
醛类 甲醛可与蛋白质的氨基结合使蛋白质变性而产生强大的杀菌作用。40%甲醛溶液又称福尔马林。甲醛溶液可杀灭细菌、真菌、病毒及芽胞。无腐蚀性,有强烈的刺激气味,长久接触对人体有害。常用福尔马林溶液浸泡器械及聚乙烯导管类物品,一般浸泡9小时。经福尔马林浸泡的物品,在给病人使用前,须用无菌溶液冲洗干净。临床上也用福尔马林气体熏蒸消毒法,如消毒房间的空气时,每立方米体积可用12.5ml福尔马林,密闭24小时。进行小物件的消毒时,可用密闭的熏箱,但此法不能穿透污染物,只有直接与气体接触部分才能被消毒。
卤素剂 消毒多用碘、氯两种。
(1)碘酊: 碘通过卤化、氧化作用与细菌蛋白质的氨基结合而使其变性死亡,所以它有强大的杀菌作用,可杀灭真菌、病毒及芽胞。2.5%碘酊可用于皮肤消毒,因对皮肤有刺激作用,故用后需用75%酒精脱碘。对金属有腐蚀性。
(2)碘伏制剂: 为碘及载体聚乙烯吡咯烷或阴离子去污剂,此制剂又名贝特碘,含1%有效碘。对革兰阳性及部分阴性细菌,病毒、霉菌均有杀菌作用,刺激及腐蚀性低,可用于浸泡器械及刷手用。
(3)漂白粉(氯石灰): 是次氯酸钙、氯化钙与氢氧化钙混合物。次氯酸钙遇水后产生次氯酸,可释放出新生态氧及游离氯。新生态氧有强烈的氧化作用,而氯与菌体细胞膜的蛋白质结合,可阻碍细菌的代谢作用,使之死亡。本剂能杀灭细菌、病毒及芽胞,但对耐酸杆菌无效。漂白粉对组织有刺激性,对金属有腐蚀性,对橡皮类物品有损害。一般作为水及器具的消毒和传染病人粪便的消毒。用3~5%漂白粉溶液浸泡物品或用2%粉末与粪便搅拌加适量水,放置1~2小时消毒。
(4)氯亚明(氯胺-T): 遇有机物渐次分解放出氯,防腐作用缓慢而持久,刺激性、毒性都较小。接触肝炎病人后,可用以洗手,并用以浸泡肝炎病人的用物。有效浓度为3%,浸泡1/2~1小时。
(5)洗消净: 是一种新型特效含氯洗涤剂,由次氯酸钠加12烷基磺酸钠等量配制而成,含氯量在5%以上。对细菌繁殖体、芽胞、病毒都有杀灭作用,1:200~1:300溶液用于消毒器械,浸泡15分钟;浴巾、面巾、衣被等用1:1000溶液,有消毒、漂白、去油污作用浸泡15分钟,不可过长;浸泡排泄物时,用1:50溶液,取与排泄物等量溶液,搅拌后放置10分钟。
酚类 苯酚(石炭酸)能与蛋白结合而使之沉淀,杀菌作用也较强,但对芽胞无效。高浓度的苯酚对皮肤粘膜有刺激及腐蚀作用。常用以浸泡消毒器械、玻璃器皿等。有效浓度为3~5%,30分钟消毒。也可将石炭酸洒在病人痰、脓液及粪便上消毒。
氧化剂 氧化剂能使菌体酶变性而失去活力,其中过氧乙酸、过氧化氢及高锰酸钾(PP粉)较常用。
(1)过氧乙酸(过醋酸): 是由双氧水原液加冰醋酸原液等量配制而成,配成的过氧乙酸原液浓度为15~18%。过氧乙酸能杀灭细菌繁殖体、病毒及芽胞。无毒,对金属有很强的腐蚀性,遇热易爆。由于氧极易挥发故本制剂性质不稳定,须现用现配,一般用1:1000浓度,浸泡3~5分钟即可达到消毒目的。临床应用中应注意:
❶药液要置于避光阴凉处,如放在阳光下曝晒或从低温处突然移到温度较高处,可能发生爆炸;
❷此溶液应放在塑料溶器中,以防腐蚀容器;
❸消毒时,先将药液稀释均匀,再放入需消毒的物品。
(2)过氧化氢(双氧水): 本剂遇腐败、化脓组织即放出新生态氧,能杀死细菌。其作用快而短暂且仅限于表面,故杀菌力较弱。其放出的氧气泡能将创口中的脓血及坏死组织剥脱而排出,可用于清洁污秽创面。常用浓度为3%,加一倍水可用于漱口。本剂性能不稳定,须避光、避热保存,放置日久易失效。
(3)高锰酸钾(PP粉): 能将有机物氧化,而本身则变为二氧化锰。常用以洗涤有恶臭的腐烂组织,其消毒作用短暂、表浅。须使用新配制的溶液,放置时间长久,会逐渐还原失效。常用浓度: 1:1000~1:5000,或1:5000~1:10,000。可用以冲洗伤口、洗胃、洗涤水果,浸泡5分钟可杀死一般细菌。
除污剂 表面活性剂属于此类。本剂能形成表面膜而使脂肪乳化,因而有去污作用。它还能附着于细菌壁而改变其通透性,使细菌丧失对营养物质的摄取能力及对宿主体内杀菌因素的抵抗力,因而具有抗菌作用。
(1) 新洁尔灭(溴化苄烷胺): 是一种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其分子中亲水部分是带阳电荷的季胺基。本剂抗菌范围甚广,对革兰阳性、阴性菌、结核菌、芽胞菌、霉菌都有杀灭效力。而且作用快、毒性低、对组织刺激性小、但其作用可被有机物或阴离子除污剂如普通肥皂所减弱或对抗。所以用本剂之前,如已用过肥皂,必须将肥皂冲洗干净。用以消毒用具,必须将用物表面污垢、脓血洗去。常用浓度为1:1000~1:2000,用以冲洗伤口及粘膜,消毒皮肤,浸泡消毒器械。泡手消毒需5分钟。浸泡器械至少30分钟。浸泡器械液中加0.5%亚硝酸钠以防锈。
(2) 洗必太(氯苯胍亭): 也是表面活性剂,有较强的抑菌、杀菌作用,比新洁尔灭作用强,且不被有机物、血清所影响。毒性低,无刺激皮肤作用。手消毒用1:5,000,浸泡5分钟;器械消毒用1:1000,浸泡30分钟;1:2000溶液可用于空气喷雾消毒。
紫外线照射消毒法 紫外线与γ射线、X光射线一样,同属电磁辐射波,但波长比后二者长,三者中以γ射线最短,所以γ射线的穿透力也最强,紫外线穿透力较弱。紫外线作用于微生物细胞内的脱氧核糖核酸,使其分子结构发生变化,产生嘧啶碱基的共价联结,形成嘧啶二聚体,氢键减弱或变形。当脱氧核糖核酸的螺旋结构变形后,使细菌失去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力。此外,紫外线破坏微生物体蛋白质分子结构,使蛋白质凝固,酶失去活性。用紫外线灯消毒时,光源与被消毒物体的距离要适当,一般距离1m,照射0.5~1小时,被消毒的物品要充分暴露。用于空气消毒时,室内必须清洁无灰尘,灯管要清洁,尘土、油渍都会吸收紫外线,减弱紫外线灯的辐射量。温度及相对温度对紫外线的杀菌力有一定的影响。相对湿度在40%以下或70%以上,则紫外线杀菌力减弱。温度在10~55℃之间,杀菌力不受影响。此外,应用紫外线灯管进行消毒时,照射剂量及时间必须掌握好,照射强度不足或时间不够,由于光复活作用,反而刺激细菌的繁殖及变异。
煮沸法 煮沸法不能灭菌,只能消毒,因沸水只能达到100℃,而抵抗热力强的芽胞或病毒、荚膜菌则需100℃以上的温度才能被杀死。延长煮沸时间也不能灭菌,因不能提高温度。在水中加入碳酸氢钠配成1~2%碱性溶液,可提高沸点到105℃,增加杀菌力,且可防止器械在水中生锈。但碱性溶液可使橡皮类及玻璃器皿受破坏。在没有条件时,例如在家庭里,煮沸法仍是最经济、有效的消毒方法。凡能耐热,耐湿物品均可用此法消毒。煮沸消毒前,要把准备消毒的物品洗、刷干净、不得带有脓、血等有机排泄物,因污垢、蛋白经热凝固后,影响杀菌效果。水要没过被消毒的物品,不可飘在水面上,或水少、物多露在水面外,否则会影响消毒效果。能漂浮的物件如手套、压舌板等须加以覆盖以防飘起。长橡胶管的管腔内须充满水后再放入煮锅内。煮锅盖也应盖严,以保持沸点的温度。煮沸时间也要充分,一般器皿如弯盘、换药碗等煮沸5~10分钟,大量手术器械须煮30分钟。玻璃器皿须放入冷水逐渐加热煮沸,橡皮类则须在水沸之后再放入水中,以保护物品不受热之损坏。如在水沸过程中又投入其它物品,则计算时间应从最后投入物品煮沸的时间算起。

☚ 高压氧治疗护理   给口服药法 ☛

消毒与灭菌

消毒与灭菌

消毒是杀死或清除停留在体外传播因素上的活的病原体,其目的是切断传播途径,借以控制或消灭传染病。灭菌是杀灭体外环境中某些物体上,包括细菌芽胞在内的一切病原体和非病原体;它广泛应用于微生物学实验、医疗手术器械和敷料、宇宙飞船的处理、制药和食品工业等方面。能形成芽胞的以非病原体居多,因此灭菌的要求比消毒高。在日常工作中,消毒和灭菌这两术语常常通用。
消毒灭菌方法 分三大类,即物理法、化学法和生物学法。
(1) 物理法: 按物理因素对微生物的作用可有三类:
❶弱杀伤类: 如寒冷、冰冻、干燥、可见光等,一般实用价值不大;
❷强杀伤类:如热力、紫外线、电离辐射、超声波等。在我国医疗卫生防疫实践中,应用热力和紫外线照射消毒灭菌最为普遍;
❸机械除菌类:如冲洗、湿式扫除、通风过滤、滤器除菌等,这些虽不能直接杀灭微生物,但能去除被污染物品上的微生物。如使用得当,亦可达满意效果(参见“物理消毒灭菌法”)。
(2) 化学法: 具有杀死微生物的化学制剂颇多。能杀灭各种类型微生物的称灭菌剂,如环氧乙烷、戊二醛、甲醛、过氧乙酸、含氯制剂等。只能杀死细菌繁殖体的称杀菌剂,如季铵盐类、洗必泰、乙醇等。国外称作用于无生命物体的化学药物为消毒剂,作用于活体组织的称抗菌剂,如碘酊、酒精、六氯酚等,这样划分有利于实际应用时的选择参考。但目前在我国,将上述两类药物仍统称为消毒剂。用作治疗的化学药物则称为化学治疗剂。我国医药工作者与广大群众,发现了桉树叶煎剂、苍术香等植物性消毒剂,丰富了消毒药的种类(参见“化学消毒灭菌法”)。
(3) 生物学法: 利用生物界的拮抗现象,可用于杀灭有关的病原体,如抗生素、噬菌体等。利用缺氧条件下厌氧菌类的生长以阻止需氧菌类的生长对污水进行净化,粪便、垃圾的堆肥使嗜热菌繁殖产生热力杀死病原体等亦属生物学消毒法。
影响消毒灭菌效果的因素 不同消毒灭菌法的选择,应根据具体情况而定。同时,有多种因素可影响消毒灭菌的效果。主要有以下几种:
(1) 处理剂量: 包括强度 (热力的温度、紫外线的照射强度、消毒剂的浓度等)和时间(对微生物的作用时间)两个因素。强度大,处理时间可短些,反之则需延长。
(2) 微生物数量: 数量愈大,消毒愈困难。此因消耗药物或能量增加和抗性强的微生物个体随之增多等之故。例如用甲醛、异丙醇、六氯酚混合消毒液浸泡染有枯草杆菌芽胞的刀片,当染有10万个芽胞时,完全杀灭需作用3小时; 若为1,000个,需2小时;而10个时仅需30分钟。一般规定的剂量,是指能使污染较严重的物品(每ml含菌量10万个左右)达到消毒要求,并保留有一定的安全度。
(3) 温度: 除热力灭菌主要依靠温度作用外,其他消毒灭菌法亦受温度的影响。一般是温度愈高,消毒灭菌效果愈佳。例如2%戊二醛杀灭炭疽杆菌芽胞(104/ml),20℃时需15分钟,40℃时为2分钟,56℃仅1分钟即够。有些消毒剂本身就要求一定温度,如环氧乙烷蒸汽消毒,温度不能低于10.8℃,否则环氧乙烷就不能挥发成气体。个别情况下,杀菌率与温度成反比。例如氢氧化钠在15℃时的杀菌率比5℃时弱。
(4) 酸碱度: 视药物性质而定。例如季铵盐类阳离子消毒剂和洗必泰,在碱性时杀菌作用增强。酚类阴离子消毒剂,酸性时杀菌作用增强。酸碱本身对微生物的生长也有一定的抑制或杀伤作用。
(5) 化学拮抗物质: 病原体常随同排泄物、分泌物一起存在,这些物质可妨碍消毒物质与之接触,并消耗药物或能量,因而削减消毒效果。季铵盐类、乙醇、次氯酸盐等受蛋白质等有机物的影响大,过氧乙酸、环氧乙烷、戊二醛、甲醛、洗必泰、来沙尔等则受影响小。有些消毒剂的作用可被相应中和剂中和,例如卵磷脂、肥皂、阴离子型去污剂能中和季铵盐类,硫代硫酸钠可中和氯或氯化物等。
其他影响消毒效果的因素尚有湿度、穿透力、表面张力等。

☚ 细菌的分解产物   物理消毒灭菌法 ☛
00014652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0:3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