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海关税务司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海关税务司中国近代由外国主持中国海关行政的首脑名称。1853年,英法美三国借口中国海关机构不存在,宣布实行领事代征制。1854年6月29日,清政府与三国领事会谈成立税务司署。7月12日,在上海出现中国历史上第1个外国税务司。此后10年,又扩展到广州、汕头等13个口岸。1861年,又设立了总税务司,第1任总税务司为英人李泰国。海关税务司存在近1个世纪,直至1950年,它的统治才真正结束。 海关税务司 海关税务司haiguan shuiwusi晚清管理海关税务的官职。鸦片战争以前清政府曾在江、浙、闽、粤等省设海关监管税务。五口通商后始设洋税关。1853年(咸丰三年)英、美、法三国乘小刀会起义之机夺取上海海关行政权。次年,江海关成立。清政府虽派税务司管理,但实权由三国代表组成的海关税务管理委员会操纵。1858年改税务司为正、副各一人,由英美人担任。后相继成立了粤海关、潮海关、浙海关、津海关、厦门关、江汉关等。1859年南洋通商大臣任命英人李泰国为总税务司,驻上海。1861年总理衙门成立,统辖总税务司。1865年(咸丰四年)总税务司迁北京。不久,李泰国离职回国,英人赫德继任。赫德(RobertHart,1835—1911)生于北爱尔兰,1854年来华,历任英领事馆翻译、广州关副税务司。继任后,他改组海关机构,发展业务,制定外国人管理中国海关的制度,至1908年回国止,掌握中国海关40余年,曾屡次插手中国内政。总税务司掌各海关征收税课事宜,综理全国关税行政与人事变更。正、副总税务司下设税务司4人,副税务司6人,组织机构分总务、机要、统计、汉文、铨叙五科。另设内债基金处、造册处、驻外办事处。所属海关各设税务司一人,副税务司1至2人。正副均为洋员;下有帮办,人数不等,各关组织分总务、秘书、会计、监察、查验五科。1906年清政府设税务处,节制总税务司及各海关司。自同治朝后,洋税成为清政府仅次于地赋的财政收人。1879年洋税1200万两,1891年达到1800万两。海关税务司的地位也日益加重。 ☚ 中英北京条约 洋务运动 ☛ 海关税务司旧中国通商口岸主管海关税务行政的外籍官员。清咸丰八年(1858),《中英通商章程》规定,清政府可“邀请英人帮办税务”。次年,任用英人李泰国为总税务司,驻上海。咸丰十一年(1861)四月,天津海关设立,李泰国派粤海关税务司赫德照应,法人吉士可吉士试办。同治二年(1863),总税务司由赫德继任,迁驻北京,并订定税务司及外国帮办人员应由总税务司募请调派。他还规定,天津海关税务司司役共54人,每年用费银2.52万两,其中税务司年薪6000两,由海关税收支付。光绪二十四年(1898),英国迫使清政府承认,只要英国对华贸易超过他国,总税务司就应由英人担任。光绪二十七年(1901)《辛丑条约》签订后,为保证庚子赔款,又将通商口岸50里内的常关(清政府征收货物通过税的机构)划归税务司管理。海关机构,形式上由中国任命的海关监督与税务司共同管理,实际上由税务司独揽,并插手中国各方面事务,干涉中国内政。天津海关设立不久,税务司贝格曾率洋枪队随崇厚到山东镇压捻军。税务司德璀琳(1842~1913),英籍德人,自光绪三年至三十年(1877~1904),先后担任税务司27年,兼任英各界工部局董事13年。期间,他不仅掌握天津进出口贸易大权,为洋商在天津开展贸易,为英租界扩充、建设积极活动,还为李鸿章进行铁路、矿务、军队编制、医学、教育等洋务事业出谋划策。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