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海上丝绸之路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海上丝绸之路 元代海上丝绸之路较前有更大拓展,与东西各国的主要航线有:一、占城(越南南部),“占城近琼州,顺风舟行一日可抵其国。”(《元史》卷二一○《占城传》)自泉州启航,经方里石塘(西沙群岛)至占城,顺风二十余日可达;二、爪哇。“自泉南登舟海行者,先至占城而后至其国。”(《元史·爪哇传》)自泉州入海,经方里石塘至占城,然后到三佛齐、阇婆、渤泥等地。三、东非各国。自泉州入海,经南海、二佛齐越麻六甲海峡,到印度的俱蓝,然后到波斯湾。汪大渊所乘船舶沿此航线到波斯湾后,沿阿拉伯海岸西南行,至亚丁湾和东非沿岸的弼琶罗(今东非索马里)层拔(今东非桑给巴尔海岸一带)等地。单程顺风约一百六十天,往返需2年。四、欧洲。当时的欧洲人,阿拉伯从多自波斯湾经印度,绕马来半岛至广州。马可波罗在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回国,由泉州启航,经占城、麻六甲海峡至阿曼利亚,渡黑海经君士坦丁堡回到威尼斯。阿多利克于延祐三年(1316)由意大利东来,经威尼斯、阿曼利亚、耶路撒冷到德里,再由锡兰经苏门答腊、爪哇,在泉州登陆。五、高丽(朝鲜)。经今天的间岛及咸镜道。六、日本。从庆元到日本的博多,大多取道朝鲜半岛南端的海面,航程约十天左右。七、当时去南洋、印度洋、波斯湾的船,都是在冬季趁北风出海,第二年夏季趁南风归航。而开往高丽的舶,却趁夏季南风北上,冬季北风回归。元代的大旅行家汪大渊于至顺元年(1330)乘商船周游亚非九十七个国家和地区,写了《岛夷志略》,介绍他在海上丝绸之路上的见闻和往来航线。裴哥罗狄在《通商指南》中也对海上丝绸之路作了详尽的介绍。 海上丝绸之路 海上丝绸之路广州至红海沿岸各港口的航路。一般指唐代的这条航路,它发自广州,中经南海、马六甲海峡、斯里兰卡到卡拉奇,穿曼德海峡,直达红海沿岸各港口,通过这条路把中国的纺织品、瓷器等运进大秦(罗马帝国)、密乞儿国(埃及)等亚欧非国家,它促进了各国人民之间的贸易和友好往来。人们把此路与丝绸之路(参见“丝绸之路”)相比,誉之为“海上丝绸之路”。 ☚ 高速列车的始祖 自行车王国 ☛ 海上丝绸之路 海上丝绸之路又称陶瓷之路,古代由中国至欧洲、非洲大陆的海上通道。由中国东南沿海出发,经日本海、黄海、南海、孟加拉湾至东南亚及印度半岛,再经印度洋、阿拉伯海、波斯湾及红海至非洲及欧洲各地。它是随着人类航海事业的发展而兴起的,经唐、宋的发展,至元、明时期达到极盛。元汪大渊两度出海、明郑和七下西洋,均由此路行进。中国的丝绸、陶瓷等制品由此道输往西方,而西方的香药、胡椒、棉布等又由此道输往中国。它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和各国的友好往来做出了贡献。 ☚ 斯基泰贸易之路 安南入天竺道 ☛ 海上丝绸之路 150 海上丝绸之路中国古代将丝绸运往东、西方各国的海上商路。分为东、西航线。东方航线是连接朝鲜和日本的航线。西方航线:从福建或广东启航,驶过南海,进入暹罗湾,绕印度支那半岛和马来半岛,过马六甲海峡,再过孟加拉湾,到达印度半岛、锡兰岛(今斯里兰卡)。后来,该线又向西延伸到安息(今伊朗)、大秦(罗马帝国)、大食(阿拉伯半岛)和北非地区。海上丝绸之路是陆上丝绸之路的补充和延伸,特别是在两宋和元、明时期,成为当时海外贸易的主要商路。 ☚ 太平洋丝路 香料之路 ☛ 海上丝绸之路 048 海上丝绸之路公元前二世纪的西汉,中国丝绸分海、陆二道运往西方。后来因陆路受北方战乱影响,不时中断,所以丝绸外销大都集中于海路。汉武帝时,远航船舶是从雷州半岛徐闻、合浦出发到达印度南端的黄支国,输出的是汉缯等丝织物,输入的是珍珠、奇石异物。到了唐宋,改从广州和福建的泉州起锚,横渡印度洋到达阿拉伯半岛和北非等地区,途经红海吉达港,而后驶往埃及开罗。唐代船舶以船体大、载货多、结构坚固、抗风浪力强而闻名于世。“舶交海中,不知其数”,此时海上丝绸之路已成为中国南方对外贸易的主要商路。泉州、广州和扬州等港设有最早的“海关”即“市舶司”。唐代广州蕃商曾达十万人。宋元时,泉州被称为“世界最大港”,海上丝绸之路以此为起点大为扩展,除东至朝鲜、日本外,南至菲律宾、印尼,西至今东非的索马里、坦桑尼亚和马达加斯加。《南海志》记载元代海上贸易已达140多个国家和地区。宋代以后,我国陶瓷出口数量日增,此后海上贸易通道,又被称为“海上丝瓷之路”,运回的大都是香料等。 ☚ 灵渠 郑和下西洋 ☛ 海上丝绸之路 海上丝绸之路the silk road of the sea又称“海上丝瓷之路”。中国汉唐盛世,航运发达,早在汉代曾远航到达印度半岛南端的斯里兰卡,至8~9世纪,唐代为扩大海外贸易,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船只远航到亚丁附近。公元15世纪明代郑和沿着“海上丝绸之路”,先后七次下西洋,历时30年,历经30多个国家,船队曾到达非洲东岸今索马里和肯尼亚一带。“海上丝绸之路”不仅是条贸易之路,更是中国与亚非人民之间的友谊之路,为三大洲的文化和经济交流作出了贡献。 ☚ 灵渠 漕运 ☛ 海上丝绸之路 海上丝绸之路指汉代时由岭南合浦、徐闻出南海,沿印支半岛、印度半岛,达南亚、印度而通红海、地中海的大秦(罗马)等地的海上通道。《汉书·地理志下》记载自合浦、徐闻启锚,“船行可五月,有都元国,又船行可四月,有邑卢没国,又船行可二十余日,有谌离国,步行可十余日,有天甘都卢国。自夫甘都卢国,船行可二月余,有黄支国,民俗略与珠崖相类,其州广、户口多,多异物。”这一史实,说明两千多年前善于用舟的壮族先民和南下的汉族,就已经由这一海道,与南亚、西亚、欧州诸国的民族,发生了经济文化的联系。 ☚ 横浦关 洭浦关 ☛ 海上丝绸之路 海上丝绸之路西汉至明初我国通往印度洋的海上丝绸贸易的航线。公元前二世纪,世界上东西两个大国——亚洲的汉帝国和欧洲的罗马帝国,双方均有通商贸易的愿望。《汉书·大秦传》说: “大秦国(即罗马帝国)……与安息(亚洲西部古国)、天竺(今印度)交市于海中,利有十倍……其王常欲通使于汉,而安息欲以汉缯彩与之交市,故遮不得自达。”由于陆上丝绸之路时遭安息等国的阻隔,因此汉武帝于元鼎六年(前111年)统一越南后,以交州南之徐闻(今雷州半岛南端)、合浦(今广西合浦县东)为起航港,开拓了交通东西方的海上丝绸之路,史称“徐闻、合浦南海道”。《汉书·地理志》记述了这条航线: “自日南(今越南顺化)障塞、徐闻、合浦船行可五月,有都元国(今苏门答腊西北部),又船行可四月,有邑卢没国(今缅甸南部),又船行了 二十余日,有谌离国(今缅甸的悉利),步行可十余日,有夫甘都卢国(今缅甸太公城)自夫甘都卢国船行可二月余,有黄支国(今印度东海岸南),民俗若与珠崖(海南岛)相类……黄支之南,有已程不国(今斯里兰卡),汉之译使自此还矣。”另据古罗马学者白里内(Gains Dliny the Elder)创著《博物志》中称: 罗马人通过印度航商用宝石和红海产的珍珠,在斯里兰卡与中国商船交换衣料(丝绸)。而汉代中国海商,还在科罗曼德和斯里兰卡建立了货栈,与来自埃及的西方船舶交换货物。上述史料都说明汉朝海上丝绸之路的终点在斯里兰卡,再经过印度和阿刺伯商船的中转,沟通了与罗马帝国的航海贸易。迨至唐宋,海上丝绸之路趋于繁荣,据《新唐书·地理志》和唐代地图学家贾耽所著《广州通海夷道》,以及宋代周去非著的《岭外代答》、赵尔适著的《诸蕃志》等书记载,当时起航港已移至广州、泉州等港,其航路有三:一至东南亚爪哇等地; 二至波斯湾的巴士拉; 三最远延伸至东非海岸。这时及以后我国又增加了大宗瓷器的出口,故这条航线又称“海上丝瓷之路”。到了郑和七下西洋的明代初年,海上丝绸之路达到旺盛期,其船队规模远远超过前代,远航至30多个国家进行航海贸易,其终点除东亚外,并穿过曼德海峡,到达红海东海岸的麦加,是当时世界上最长的远洋航线,它不仅是沟通东西方的贸易之路,而且又是一条铺设欧亚非的友谊之路,为三大洲的经济与文化交流,作出了具有历史意义的贡献。 ☚ 徐福东渡 通州古港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