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浦熙修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浦熙修女,1910—1970

新闻记者。江苏嘉定人。毕业于北京师大。先后在重庆和南京任《新民报》记者、采访部主任,写了大量揭露国民党反动派和鼓舞人民团结抗战的新闻和特写。1947年“五·二○”事件中,不顾个人安危,报导了国民党军警血腥镇压示威群众的真象。次年被捕入狱,在狱中仍与共产党员一起坚持斗争。建国后,任《文汇报》驻北京办事处主任,上海《文汇报》副总编辑,全国政协委员,民盟中央候补委员等职。

浦熙修

回忆浦熙修——访浦安修等同志
悼念人民的新闻战士浦熙修
能干的女将浦熙修
杨德华
石西民
辛 波
北京晚报1980年7月1日
光明日报1980年8月25日
*文汇报1980年10月23—24日,新华月
报1980年12期
悼念人民的好记者——浦熙修同志
忆浦熙修
浦熙修同志追悼会在京举行
钦本立等
陆晶清
文汇报1981年3月10日
文汇报1981年3月18日
人民日报1981年3月20日

悼念人民的新闻战士浦熙修同志
卓越的新闻战士浦熙修
她走在光荣的荆棘路上——悼念著名记者浦熙
毕 群
梅 益等
王瑾希
新华日报1981年3月23日
人民日报1981年3月27日
新观察1980年9期
我们的“浦二姐”——浦熙修
浦熙修在“五·二○”
怀念熙修大姐
悼念浦熙修同志
深切的怀念
敢为人民鼓与呼——回忆浦熙修在旧政协的采
访
钱辛波
邵 琼
江 屏
萨空了
陈铭德 邓季惺
陈理源
人物1981年1期
新闻战线1981年2期
新闻研究资料1981年3辑
新闻研究资料1981年3辑
新闻研究资料1981年3辑
新闻研究资料1981年3辑
“坐过班房的记者”——记浦熙修南京下关采访
怀念浦熙修同志
逝世人物:浦熙修(1910—1970)
新闻界名人介绍:浦熙修(1910—1970)
高 集
徐铸成
中国妇女1982年11期
夜读1984年3期
中国百科年鉴(1982)第28页
中国新闻年鉴(1984)第693页
映日荷花别样红——女记者浦熙修二三事
人民政协代表浦熙修
黄立文
周末报编委会
编辑记者一百人第204页
*新中国人物志(下)第260页

浦熙修

忆念浦熙修
挥戈驰骋的女战士
熙修和我
坐班房的女记者——记浦熙修
著名记者浦熙修80周年诞辰
浦熙修
浦熙修(1910—1970)
谢蔚明
徐铸成
子 冈
蔚 明
李方诗等主编
俞 哲
京 声 溪 泉
羊城晚报1981年2月27日
人民日报1987年2月19日
文汇增刊1980年7期
名人传记1989年8期
中国人物年鉴(1991)第408页
中国近代名记者第327页
新中国名人录第268页

浦熙修1910——1970

女,江蘇嘉定 (今屬上海) 人,1910年 (清宣統二年) 生。7歲隨母赴北京。讀一年高中即輟學。再進入京華美術學校學繪畫,兩年後接替大姐在北京女師大附小教課。後考入北京師範大學中文系,同時繼續在小學兼課。大學畢業後,任北京志城中學語文教員。1936年隨愛人袁子英至南京工作。1937年任職《新民報》,初負責發行廣告,後升爲記者、採訪部主任。抗日戰争初期赴重慶《新民報》工作,仍任記者、採訪部主任。1948年夏,《新民報》被封後,繼續爲上海、香港等地報刊撰寫揭露時政通訊; 同年11月,被逮捕入獄,經營救出獄後去上海。1949年曾參加第一届全國政治協商會議。中華人民共國和成立後,任上海《文匯報》副總编輯兼該報駐北京辦事處主任,並被選爲中國民主同盟候補中央委員,全國政協委員。1959年任全國政協文史資料辦公室副主任。1970年4月23日病逝。終年60歲。著有《新疆紀行》、《朝鲜紀行》等。

浦熙修

浦熙修女;1910—1970.4.23

江苏嘉定人。七岁随母到北京。后入京华美术学校学习绘画。毕业后到北师大附小任教。后来又考入北师大中文系学习。毕业后到志诚中学任教。1936年到南京,第二年到《新民报》开始从事新闻工作。抗战时期,她担任重庆《新民报》采访部主任时,写下了一批揭露和讽刺黑暗现实,鼓舞人民团结抗战的通讯报道。1941年皖南事变。抗战胜利后,在重庆举行的国共和谈,1946年重庆较场口事件,同年6月23日南京下关事件等重大政治社会事件中,她都写下了坚持正义和进步的通讯报道。南京的《新民报》于1948年被国民党当局封闭之后,她在同年8月9日赴重庆创办《文汇报》,并以“驻南京特派员去涵”的名义写通讯,且经常为香港和上海进步报刊写通讯。1948年11月6日,她为香港《文汇报》写了《南京政府的最后挣扎》一文,未发即被国民党逮捕。解放后,她出任上海《文汇报》副总编辑、北京办事处主任。抗美援朝期间,她入朝进行战地采访,写了《朝鲜纪行》等通讯报告。浦熙修一生献身于进步的新闻事业。她的通讯有胆、有识,文笔流畅、优美,感情真挚、动人。

☚ 俞平伯   费孝通 ☛

浦熙修1910—1970

中国女记者。江苏嘉定人。1937年参加南京《新民报》工作,后任采访主任,积极宣传抗日。重庆“校场口事件”发生后,她协同《新华日报》,发动一批新闻工作者联合发表揭露事实真相的公开信。南京“下关惨案”中因坚持正义遭受毒打。五·二○事件爆发后积极报道事实真相。1948年11月被捕,出狱后去香港《文汇报》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上海《文汇报》副总编辑兼该报驻京办事处主任,并当选为中国民主同盟候补中央委员,全国政协委员。

浦熙修

浦熙修1901—1970

中国现代进步女记者。上海嘉定人,1901年生,早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在漫长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先后在重庆和南京担任民间报纸《新民报》的记者和采访部主任。她在新闻战线上逐步结识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中共代表团和《新华日报》的同业人员。她深受周恩来的影响,曾经是重庆曾家岩50号和南京梅园新村的常客,她经常告诉共产党领导机关一些见闻,党也通过她发布不少新闻。1941年皖南事变发生时,她在重庆冒着风险,协助共产党疏散革命者。1947年春,在我党工作人员撤离南京前她又冒险帮助传递东西。她以尖锐泼辣的文笔,揭露了国民党反动派黑暗腐朽;以满腔热情的文字,反映了人民群众的疾苦和呼声;又以正直有力的文章,宣传了共产党的政治主张,在新闻工作实践中,创造了一些巧妙的方法对付国民党反动派的新闻检查。1946年2月10日,国民党反动派在重庆较场口打伤进步人士郭沫若、李公朴等,制造了著名的较场口事件。浦熙修协助《新华日报》的记者在新闻界人士中奔走呼号,和石西民、刘火子、毕群、高集等,起草公开信,征集签名,向中央社提出抗议。1946年,国民党积极准备发动大规模的内战,上海人民派出和平代表到南京请愿,造成闻名中外的“下关惨案”。浦熙修以自己的身体掩护同伴,血溅同伴衣衫。周恩来、董必武、邓颖超闻知,深夜赶往医院慰问致意。1948年,《新民报》被封,浦熙修被剥夺了公开采访新闻的权利,许多亲人,朋友劝她去香港或去解放区,但她坚留南京,以目睹蒋家王朝的覆灭。11月16日深夜,她正埋头在灯下写稿,国民党宪兵司令部借口共产党嫌疑,派特务闯进她的小楼,将她逮捕入狱,后经中国共产党和有关方面积极营救才得以出狱。
解放后,浦熙修曾担任政协全国委员会委员、民盟中央候补委员、上海《文汇报》副总编辑等职,长期负责《文汇报》驻京办事处的工作。她曾三次奔赴朝鲜战场采访,写下了《朝鲜纪行》一书;又去新疆,写出了《新疆纪行》一书。1957年,浦熙修被错划为“右派”,被迫离开了新闻岗位,在逆境下工作。1959年,被任命为全国政协文史资料室副主任,在十年动乱中,浦熙修身患直肠癌,又遭到林彪、“四人帮”一伙残酷迫害,于1970年4月23日含冤去世,终年70岁。1981年3月19日,经党中央批准,为浦熙修举行了追悼会。她的冤案终于得到昭雪。

☚ 海南日报   郭超人 ☛
00008400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22:55: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