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浑仪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浑仪

 案虞书:“舜在璇玑玉衡,以齐七政。”则考灵曜所谓观玉仪之游,昏明主时,乃命中星者也。璇玑中而星未中为急,急则日过其度,月不及其宿。璇玑未中而星中为舒,舒则日不及其度,月过其宿。璇玑中而星中为调,调则风雨时,庶草蕃芜,而五谷登,万事康也。所言璇玑者,谓浑天仪也。故春秋文耀钩云:“唐尧即位,羲、和立浑仪。”而先儒或因星官书,北斗第二星名璇,第三星名玑;第五星名玉衡,仍七政之言,即以为北斗七星。载笔之官,英之或辨。史迁、班固,犹且致疑。马季长创谓玑衡为浑天仪。郑玄亦云:“其转运者为玑,其持正者为衡,皆以玉为之。七政者,日月五星也。以玑衡视其行度,以观天意也。”故王蕃云:“浑天仪者,羲、和之旧器,积代相传,谓之玑衡。其为用也,以察三光,以分宿度者也。又有浑天象者,以著天体,以布星辰。而浑象之法,地当在天中,其势不便,故反观其形,地为外匡,于已解者,无异在内。诡状殊体,而合于理,可谓奇巧。然斯二者,以考于天,盖密矣。”又云:“古旧浑象,以二分为一度,周七尺三寸半[分]。而莫知何代所造。”今案虞喜云:“落下闳汉孝武帝于地中转浑天,定时节,作泰初历。”或其所制也
 

《隋书·天文志》


 【评】自汉以来,我国传统的测量天体的球面坐标的仪器叫浑仪。它模仿人目所见的天球形状,把仪器制成一个重重同心的圆环。过去谈到浑仪,通常上溯到落下闳,该史料也认为落下闳在定太初历时曾使用过“浑天”这个器物。但自东汉以来,有人认为《尚书·尧典》里的“璇玑玉衡”就是浑仪,可司马迁把它释为北斗七星。因此,关于“璇玑玉衡”为浑天仪的说法,历来争论不休。
 宋何承天论浑天象体曰:“详寻前说,因观浑仪,研求其意,有悟天形正圆,而水居其半,地中高外卑,水周其下。言四方者,东曰旸谷,日之所出,西曰濛汜,日之所入。”
 

《隋书·天文志》


 【评】这段史料表明,浑天学家通过用浑仪进行观测,得以进一步说明浑天学说。
 ……然则浑天仪者,其制有机有衡。既动静兼状,以效二仪之情,又周旋衡管,用考三光之分。所以揆正宿度,准步盈虚,耒古之遗法也。……
 

《隋书·天文志》


 【评】这段史料简单介绍了浑天仪的结构及特性。
 汉孝和帝时,太史揆候,皆以赤道仪,与天度颇有进退。以问典星待诏姚崇等,皆曰星图有规法,日月实从黄道。官无其器。至永元十五年,诏左中郎将贾逵,乃始造太史黄道铜仪。至恒帝延熹七年,太史令张衡,更以铜制,以四分为一度,周天一丈四尺六寸一分。亦于密室中,以漏水转之。令司之者,闭户而唱之,以告灵台之观天者,璇玑所加,某星始见,某星已中,某星今没,皆如合符。
 

《隋书·天文志》


 张平子既作铜浑天仪,于密室中以漏水转之,令伺之者闭户而唱之。其伺之者以告灵台之观天者曰,“璇玑所加,某星始见,某星已中,某星今没,”皆如合符也。崔子玉为其碑铭曰:“数术穷天地,制作侔造化,高才伟艺,与神合契。”盖由于平子浑仪及地动仪之有验故也。
 

《晋书·天文志》


 [注]据考证,恒帝延熹七年,张衡已故。因而,《隋书·天文志》的记载,可能为史料有误。
 【评】这两段史料介绍了浑仪的详细结构及人们对该仪器的赞美之词。最早传下详细结构的浑仪是东晋时前赵的史官丞南阳孔挺于光初六年(公元323年)所造的作品。《隋书·天文志》中介绍了这架仪器。此外,史书对张衡所制浑仪,也给予了较高评价。
 贞观初,淳风上言:“舜在璇玑玉衡,以齐七政,则浑天仪也。周礼,土圭正日景以求地中,有以见日行黄道之验也。暨于周末,此器乃亡。汉落下闳作浑仪,其后贾逵、张衡等亦各有之,而推验七曜,并循赤道。按冬至极南,夏至极北,而赤道常定于中,国无南北之异。盖浑仪无黄仪久矣。”太宗异其说,因诏为之。至七年仪成。表里三重,下据准基,状如十字,末树鳌足,以张四表。曰六合仪,有天经双规、金浑纬规、金常规,相结于四极之内。列二十八宿、十日、十二辰、经纬三百六十五度。二曰三辰仪,圆径八尺,有璿玑规、月游规,列宿距度,七曜所行,转于六合之内。三曰四游仪,玄枢为轴,以连结玉衡游筒而贯约矩规。又玄极北树北辰,南距地轴,傍转于内。玉衡在玄枢之间,而南北游,仰以观天之辰宿,下以识器之晷度。皆用铜。帝称善,置于凝晖阁,用之测候。阁在禁中,其后遂亡。
 

《新唐书·天文志》


 【评】唐初,工艺水平和科学技术均有发展,李淳风于是制造更复杂、精密的浑仪,称为浑天黄道仪。由史料记载可知,该仪器有三重环组,外重包括地平、子午、赤道三环,称六合仪;中重包括黄道、赤道、白道三环,称三辰仪;里重是夹有窥管的四游环,称四游仪。李淳风的创造主要在三辰仪,解决了汉太史黄道铜仪所遇之难题,可直接读得天体入宿度,并创设前所未有的白道环。
 开元九年,一行受诏,改治新历,欲知黄道进退,而太史无黄道仪,率府兵曹参军梁令瓒以木为游仪,一行是之,乃奏:“黄道游仪,古有其术而无其器,昔人潜思,皆未能得。今令瓒所为,日道月交,皆自然契合,于推步尤要,请更铸以铜铁。”十一年仪成。一行又曰:“灵台铁仪,后魏斛兰所作,规制朴略,度刻不均,赤道不动,乃如胶柱。以考月行,迟速多差,多或至十七度,少不减十度,不足以稽天象,授人时。李淳风黄道仪,以玉衡旋规,别带日道,傍列二百四十九交,以携月游,法颇难,术遂寝废。臣更造游仪,使黄道运行,以追列舍之变,因二分之中以立黄道,交于奎、轸之间,二至陟降,各二十四度。黄道内施白道月环,用究阴阳脁朒,动合天运,简而易从,可以制器垂象,永传不朽。”……
 ……
 其黄道游仪,以古尺四分为度。旋枢双环,……古所谓旋仪也。南北科两极,上下循规各三十四度。表里画周天度,其一面加之银钉。使东西运转,如浑天游旋。中旋枢轴,至两极首内,……衡旋于轴中,旋运持正,用窥七曜及列星之阔狭。……阳经双环,……置于子午。左右用八柱,八柱相固。亦表里画周天度,……双间挟枢轴及玉衡望筒,旋环于中也。阴纬单环,外内广厚周经,皆准阳经,与阳经相衔各半,内外俱齐。……今设此环,置于赤道环内,仍开合使运转,出入四十八度,而极画两方,东西列周天度数,南北列百刻,可使见日知时。……
 

《新唐书·天文志》


 【评】公元721年,一行受诏改治新历,梁令瓒提出制造新仪器,并于公元723年制成铜器。该黄道游仪的结构与李淳风浑天黄道仪基本一致,为三重,但有所改进。将六合仪中的赤道环取消,改之为过天顶和正东、西的卯酉环;把三辰仪的赤道环上每隔一度打个洞,使黄道环能模仿岁差现象,不断沿赤道退行,黄道游仪的名称由此而来。此外,为了能更方便地进行中天观测,该游仪的四根支柱放在四个斜角方向。
古代名物 > 科技類 > 測算部 > 觀測用具 > 渾天儀 > 渾儀
渾儀  húnyí

即渾天儀。

浑仪

浑仪

我国古代测定天体位置的一种仪器。西汉落下闳曾制造,至唐贞观年间,李淳风又进行了改进。《新唐书 ·天文志》: “贞观初,淳风上言: ‘舜在珞玑玉衡,以齐七政,则 浑天仪也。《周礼》,土圭正日景以求地中,有以见日行黄道之验也。暨于周末,此器乃亡。汉落下闳作浑仪,其后贾逵、张衡等亦各有之,而推验七曜,并循赤道。按冬至极南,夏至极北,而赤道常定于中,国无南北之异。盖浑仪无黄道久矣。’ 太宗异其说,因诏为之。至七年仪成。”浑仪也叫 “浑天仪”。李淳风所改浑仪由六合仪、三辰仪、四游仪等部分构成,全用铜铸之。两《唐书 ·天文志》均载浑仪置于凝晖阁,其后失其所在而亡。

☚ 铜漏壶   西域仪象 ☛
浑仪

143 浑仪

我国古代测量天体球面坐标的一种仪器。浑仪与浑象是反映浑天说的仪器,故初期被统称为“浑天仪”。浑仪是由许多同心圆环组成,通过可绕中心旋转的窥管观测天体。因其历史长久,早期结构不详,唐代李淳风设计制造的浑仪分外,中、内三层。外层称六合仪,由地平环、子午环(双环)、赤道环交结成固定的框架;中层称三辰仪,由黄道环、白道环、赤道环构成,各环相对位置固定,而整个环组可以绕轴转动;内层称四游仪,由极轴、赤经双环、窥管构成,平行的赤经双环夹着窥管可绕极轴转动,窥管同时还可在双环内自由转动,指向天空任意点。唐以后的浑仪与此相似,仅有零件上的增减。浑仪因环数多,观测时遮蔽的天区也多,给观测带来不便。唐、宋以后人们对赤道、黄道坐标系的互换已能较精确地掌握,因此自北宋始对浑仪进行简化。至元代郭守敬创制出有名的简仪。

☚ 浑天象   浑天仪 ☛

浑仪

中国古代测量天体球面坐标的仪器。以管窥天。历史悠久。唐以后的浑仪都和李淳风(602—670)浑仪相似,由若干规环分三层同心组合而成。规环太多,妨碍连续观测。

浑仪

一卷。汉张衡(78—124)撰,清马国翰辑。衡字平子,西鄂(今河南南阳)人。少善属文,通五经,贯六艺。时天下承平日久,王侯以下,莫不逾侈。衡作《二京赋》,因以讽谏。精思传会,十年乃成。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徵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遂乃研究阴阳,尽璇玑之正,作浑天仪。《旧唐书·经籍志》载《浑天仪》一卷,张衡撰; 《唐书·艺文志》载《灵宪图》一卷,又《浑天仪》一卷。《隋书》未著。然《隋志》有《浑天图》一卷,失注撰人。考《开元占经》,引张衡《浑仪图》注:疑《隋志·浑天图》,即张衡撰。惟《隋书·天文志》,谓张衡浑仪,作于延熹七年,殊属不合。衡卒于永和四年,安得延熹时作浑仪?《晋书·天文志》,谓为顺帝时制。虽与本传微有不合,尚为近之。《隋书》所言,失之远矣。《隋书》云: “张衡以铜制浑天仪,以四分为度,周天一丈四尺六寸一分。于密室中,以漏水转之。令伺之者,闭户而唱之,以告灵台之观天者。璇玑所加,某星始见,某星已中,某星今没,皆如合符”。《春秋·文曜钩》曰:“唐尧即位,羲和立浑仪,此则仪象之设,其来远矣。汉太初,落下闳、鲜于妄人、耿寿昌等,造圆仪,以考历度,永元、贾逵,造太史黄道铜仪。衡继做浑仪。其后刘洪、陆绩、王蕃之流,历有制造,递加精密。”此为马国翰辑本,洪颐煊亦辑录之,可互勘。是书传世者有《玉函山房辑佚书》本。

浑仪

armillary sphere

浑仪

亦称“浑天仪”。❶汉代测定天体位置的一种仪器。西汉落下闳制造。以两个分别代表地平圈和子午圈的圈,互相垂直地固定在支架上,在圈内还有若干个能绕一条和地轴平行的轴转动的圈,它们分别代表黄道、赤道、时圈、黄经圈等,并在可转动的圈上,附有可绕中心旋转的窥管,用以观测天体。落下闳曾以此仪重新测量了二十八宿的距度。原仪不存。明正统(1437—1442)年间的复制品现陈列在南京紫金山天文台。
❷科技类著作。东汉张衡撰。久佚。清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洪颐煊《问经堂丛书》、《经典集林》皆辑为一卷。记述“浑象”(水转浑仪)的制作方法。参见“浑象”。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12:45: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