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域水污染防治
全面贯彻党和国家关于加强环境保护的方针政策,以科学发展观指导水污染防治工作。总结推广先进地区的经验和做法,进一步明确责任,转换机制,加大投入,突出重点,综合治理,努力实现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目标。重点流域涉及全国1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大都是经济发达地区。加强水污染防治,关系到重点流域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国家对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的投入不断增加,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降低,部分河湖水质有所改善,江苏太湖水污染治理等重点工程取得明显成效。但从总体上看,重点流域主要污染物排放明显超过环境容量,部分治污工程建设和运营还存在一些问题,水污染防治形势仍然十分严峻。
流域水污染防治的措施是: 加快城镇污水处理厂和配套管网建设,确保国债资金和地方配套资金及时足额到位,合理推进水价及污水处理收费改革; 加强工业污染防治,狠抓企业达标排放,全面推行排污许可证制度,提高污染防治监控能力; 加强农业农村污染治理,严格控制畜禽养殖污染,大力提倡科学使用农药、化肥,加大生活、生产污染治理力度; 深入开展环保专项整治行动,认真解决污染扰民问题,加强市场准入环境管理,坚决查处破坏水环境的违法行为,切实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环境权益; 加大重点河流和湖泊水污染防治力度,加强饮用水源地保护、富营养化湖泊治理、面源污染控制; 推行清洁生产,进一步减少污染物排放量; 实行流域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提高污水处理率,在一些行业推行污水零排放; 继续加大城市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的建设力度; 优化产业、产品结构,发展环保高技术,加快研发和推广适合国情的重污染行业污染治理技术工艺,提升我国整体产业水平和水污染治理水平。
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坚持统筹协调、系统管理,突出重点、综合治理,政府主导、市场运作,依法防治、社会监督的方针。充分运用市场机制防治水污染,积极推进投资多元化、产权股份化、运营市场化和服务专业化,实行集中治污、有偿服务,努力提高治理效益。切实贯彻中央宏观调控的政策措施,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抑制钢铁、水泥、电解铝、铁合金、焦炭、电石等高耗能、高污染行业过度投资和低水平重复建设,积极发展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等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产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提倡绿色生产生活和文明消费方式,全面建设资源节约和环保型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