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洞庭湖概况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洞庭湖概况 洞庭湖概况北纬28°30′ ~29°37′,东经111°40′ ~113°10′ 。在湖南省北部,长江中游荆江河段南岸。中国第二大淡水湖。成因类型属构造湖,由于地壳升降,泥沙淤积,经历了由小到大,又由大到小的演变过程。湖盆基底为元古界海相沉积变质岩系。《山海经》中已录有“洞庭”一名,商周秦汉时期,洞庭湖是一个河网割切的平原地貌,只是岳阳君山西南的一个小湖,湘、资、沅、澧四水在洞庭平原上交汇分别流入长江。三国、东西晋、南北朝时期是洞庭湖区沉降扩展时期,景口、沧口两股长江分流汇合沧水进入洞庭平原,湘、资、沅、澧四水入湖局面已奠定,长江有虎渡,调弦两口与湖相通,但其范围只是东洞庭湖地区。唐宋元明到清代中期,是洞庭湖扩展的全盛时期,洪水期湖水范围约6270平方公里,约为现湖面的2.3倍,西洞庭湖和南洞庭湖逐步形成和扩大。清末至民国初年,形成了虎渡、调弦、藕池、松滋四口分流入湖的局面,由于藕池、松滋两河流量大,输沙多,荆江入湖泥沙剧增,淤洲加速扩展,湖面大为缩减,湖面约为前一时期的90%左右。民国初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30多年中,泥沙淤积更为迅速,高洲围垸较前尤盛,湖面相对缩减,约为清代中期湖面的72%,由于不断淤积和盲目围垦,洞庭洞明显分为东、西、南三部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40多年,根据江湖两利原则,有计划地对洞庭湖进行了治理,加固堤防,并垸合流,整理洪道,减少险工,同时兴建了一些新的蓄洪垦殖区,围垦了湖汊,举办了撇洪工程,改变了湖区的农业生产面貌,这时期湖面有所减少,天然湖泊面积约为清代中期湖面的44%,今洞庭湖已被分割成东洞庭湖、南洞庭湖、目平湖、七星湖和其它小湖泊。据统计,湖泊面积1949年为4350平方公里,1977年缩小至2740平方公里,1983年量测为2691平方公里,已退居全国第二位。跨岳阳、汩罗、湘阴、沅江、汉寿、常德、安乡、南县、华容等市、县。今洞庭湖是一洪道型过水湖泊,北有长江分流河道松滋河,虎渡河、藕池河、华容河入湖,南有湘、资、沅、澧四条大河分别由濠河口、杨柳潭、坡头、小渡口入湖,再由城陵矶排入长江,具有承接省内径流、调节长江洪水的作用。湖底高程22~25米(吴淞基面),容积174亿立方米。洞庭湖水系流域面积为25.94万平方公里,约占长江流域的14%。多年年平均入湖径流量3326亿立方米,其中长江四口为1180立方米。每年4~6月进入洪水期,7~8月进入高洪水位阶段,9~10月开始下降,11~12月进入基水期,1~2月水位最低。湖区水位年变化,三口、四水、湖区三者,以四水水位变幅最大,三口次之,湖区最小,出口城陵矶既受湘水影响,更受长江顶托作用,变幅颇大,四水历年最大水位变幅12~16米,三口水位为10~12米,湖区为7~9米,城陵矶变幅则大达17.76米。入湖径流量与出湖径流量均分别占全湖水量总收支90%以上,出口水量与入湖水量之比为1.04~1.15,湖泊吞吐量接近,据城陵矶36年实测记录,多年年均流量为11000立方米/秒,最大年均流量为16700立方米/秒,最小年均流量为6320立方米/秒。洞庭湖泥沙主要来自长江,汛期输沙量最大,据多年统治,四水三口入湖沙量年均20700万吨,出湖年均沙量5500万吨,留湖淤积沙量年均15200万吨,其中三口入湖沙量占总量的82.6%,四水仅占17.4%。PH值偏碱性,全湖平均值为7.7。硬度平均值为5.8(德国度),水质软,含氧丰富,年均值10.2毫克/升。湖岸属泥滩质,土壤疏软肥沃,是重要农耕区,盛产稻谷、棉麻、甘蔗、蚕茧、油菜籽。粮食商品率约23%。水产资源丰富,是重要水产品捕捞和养殖基地,有珍稀动物白鳍豚、沙豚。“湘莲”驰名中外,产量占湖南省的42%。湖中洲、渚盛长芦苇。东洞庭湖有君山、岳阳楼、慈氏塔等名胜古迹,是著名风景名胜区。湖区通航,航道北通长江、南通湘、资、沅、澧四水干支流,是湖南省外联长江流域,内联省境腹地的水上交通咽喉。洞庭湖生态问题严重,自然灾害频繁,由于泥沙淤积,导致湖泊以年均减少47平方公里的速度萎缩,湖区渍田成灾面积扩大,河道阻塞断航里程增加,80年代较50年代初鱼类捕捞产量下降23%左右,入湖三废、农药、化肥等有害物质难以扩散净化,水环境污染日趋严重。 ☚ 湖泊 东洞庭湖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