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泌尿男生殖系放线菌病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泌尿男生殖系放线菌病

泌尿男生殖系放线菌病

泌尿男生殖系放线菌病由牛型放线菌引起,很少见。1878年第1次有肾放线菌病的病例报告。放线菌存在于谷物或牧草上,牛、马可被感染,因此在牧民和农民发病率高。感染常合并其他细菌。本病之特点为脓液中有灰黄色的菌落颗粒称为“硫黄颗粒”。
感染途径不太明确,可由动物直接传染,但较少见。病菌多来自谷物、牧草、涎液、脓液、鼻涕或空气等,侵入皮肤或粘膜,或进入消化和呼吸道,先潜伏于龋齿、扁桃体窝、阑尾或盲肠内,俟有机会侵犯组织,即所谓内源性感染。颈面部、肺胸部和腹部易受侵犯。病菌可经血行进入泌尿生殖系统,但常自邻近组织或器官直接蔓延,在借用肠襻代替泌尿器官,尤其应用盲肠部时泌尿系统就有可能被感染。
放线菌的毒性较低,常形成一种慢性化脓性或肉芽肿性病变。放线菌常潜行浸润周围及深部组织或穿透邻近器官,体表上常形成多发性的慢性窦道或溃疡。
泌尿系放线菌病:
❶肾放线菌病。肾是本病容易受侵犯的部位,临床上分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前者少,后者较多见。肾脏受侵犯后表现为慢性化脓性和增殖性病理变化。化脓性变化为主时,肾脏病变由多数小脓灶构成痈状。严重者恰如一团吸有脓汁的海绵。增殖性变化为主时,病变外观呈肿瘤状,镜下为肉芽肿性结构,纤维组织增生明显,如见到典型的颗粒状菌块,即可确定诊断。肾放线菌病,可能由菌落构成核心,形成结石。病变容易向周围蔓延,形成肾周围脓肿,还可进一步穿通体壁形成窦道;或侵犯脊柱,向下波及盆腔、向上破入胸腔。肾放线菌病的临床表现为慢性或亚急性泌尿系感染,有低热、盗汗、食欲不振、消瘦和衰弱,在肾区有不同程度的疼痛或间歇性绞痛,可扪到肿块,有压痛和肌紧张。可出现膀胱刺激症状或轻度血尿,尿中存在少量蛋白、脓细胞、红细胞和管型。部分病人尿中可出现“硫黄颗粒”,为确诊的依据。膀胱镜检查为慢性炎症表现,晚期可有肾功能丧失。尿路造影无特异性所见,增殖性为主的病变,造影可类似肿瘤,肾盂肾盏受压,呈蜘蛛脚样变形或有充盈缺损。
❷膀胱放线菌病。除来自肾脏外,较多的是来自邻近病变如直肠周围放线菌脓肿等。腹腔和盆腔的放线菌病可穿入膀胱形成内瘘。
❸输尿管放线菌病。可形成炎性狭窄,更易因受到腹膜后病变的侵犯而形成疤痕和挛缩,偶有双侧受累者。
❹脐尿管放线菌病。主要表现为耻骨联合与脐之间的炎性肿块,有时自脐排出血性分泌物,膀胱镜检查可见膀胱顶部受到肿物的压迫。确诊靠病理组织检查。
男生殖系放线菌病,男生殖系偶可受到放线菌的直接侵犯,少数可经血行感染。由于病变本身常无特异的表现,除非身体其他或邻近部位有放线菌病,或在脓液中发现“硫黄颗粒”手术前很难与一般的慢性炎症区别。放线菌病可侵及前列腺、附睾、睾丸,但临床上罕见。阴茎放线菌病如不作病理检查,难和一般下疳相区别。阴囊也可直接受病菌侵犯,引起慢性炎症浸润形成纤维化的肿块,或蓄积脓液形成类似海绵的软块,并常继发鞘膜积液。
治疗时采取药物与手术相结合的疗法。如能清除病灶,应采用手术切除,如肾、睾丸、前列腺切除术,可以获得较好的效果。不能切除的肉芽肿样病灶,有脓肿形成应切开引流。手术前后皆需药物治疗,应用较大的剂量,较长的时间,才能取得满意的效果。青霉素量为每日200万~500万u,分2次肌注,维持3个月以上,严重病变需用1年甚至更久。其次为四环素,每日3g,分4次口服,严重病例可先用静脉点滴,每日2g,以后再每日口服2g,疗程2~3月以上。洁霉素和褐霉素由于组织穿透力强对本病的治疗更为有利。其他常用的尚有红霉素,每日1.2~1.5g。磺胺药如磺胺嘧啶对放线菌也有效,可单独或配合抗生素使用。

☚ 泌尿男生殖系过敏性疾病   泌尿男生殖系梅毒 ☛
00011262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16:3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