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 供航天员在太空执行任务和返回着陆等待救援期间食用的食品和饮水。其特点是重量轻,体积小,营养好;食品包装内没有流动的汤汁,不含残渣,如骨、皮、核等。为方便进食,一般做成一口大小,因此又称“一口吃食品”。
宇航员在太空执行任务和返回着陆等待救援期间吃的食品。特点是重量轻,体积小,营养好,食品包装内没有流动的汤汁,不含残渣。为方便进食,一般做成一口大小,因此又叫“一口吃食品”。
航天食品
航天食品是航天员的口粮,不仅应满足营养卫生学方面特殊要求,且其加工性状、重量、体积、包装、使用性能和使用方法需要与飞船的工程技术条件及飞行计划相适应。航天食品可分为常规飞行口粮、应急口粮和救生口粮三类。常规口粮是航天员在轨道飞行期间的食品,应急口粮供航天员在宇宙服加压条件下使用,救生口粮是航天员返回地面期间的备用装备。
载人航天活动的初期,航天口粮研制工作的中心内容是研制适合于失重条件下使用的食品,解决航天员在飞行过程中的进食、进水方法问题。后来随着飞行时间的延长,航天员的营养卫生学问题才日益受到重视。大多数学者认为:为期数日的短时间航天飞行中,平衡膳食并非绝对必需;对航天食品的主要要求是,在低气压及失重环境中,使用简便、安全,重量轻、体积小,能耐受座舱压力、气体成分、温度、湿度、噪声、振动及重力等变动的影响,性能稳定。在为期数月的较长时间飞行中,如舱内有可供饮用的燃料电池水(fuel cell water)或能供应回收净化水,则应尽量使用冷冻升华干燥食品和含水量低的小块食品。对口粮的使用性能,须进行严格的模拟环境试验鉴定:不仅要求保证航天员食用安全,能够得到机体必需的各种营养素,而且应注意其代谢耗氧量、二氧化碳生成量、水代谢平衡及有关废物的处理问题等。在远离地球轨道、并且飞行时间为半年以上的航天活动中,除维生素和微量元素需从地面携带外,航天员所需要的水、氧气和食品,应采用化学、物理或生物学方法在座舱中循环再生。
东方号和水星号航天员使用的食品,主要是半固体食品和小块食品。牙膏式铝管包装的半固体食品在失重状态下仍可安全食用; 在宇宙服加压时则可通过头盔的进食孔食用。但这种食品的重量和体积均较大,也不符合航天员的日常饮食习惯。美国双子星座和阿波罗载人航天飞行中,舱内已有可供饮用的燃料电池水,航天员的口粮主要由“一口大小”小块食品(bite-size foods)和冷冻升华干燥食品组成。小块食品采用复合薄膜真空包装。为防止食用过程中有食品碎屑在舱内飘浮,有些小块食品的表面须用由明胶、蛋白质等制成的、有一定营养价值的可食性保护膜包裹。冷冻升华干燥食品一般用由复合薄膜制成的复水食品袋包装,食品的含水量宜在3%左右,即使在室温条件下微生物也难以生长繁殖,并且加水后可迅速复水。但在航天飞行中使用时,其加水复水、备餐手续比较繁琐。用手压挤食品袋通过进食嘴进食时,袋内剩余的食物量也比较多,还可能发生食品袋破漏。为解决这些问题,美国曾制成勺碗式包装袋 (spoon-bowl package),并曾在阿波罗8号飞行中首次使用了软包装罐头。在失重状态下,因为液体的流动特性为其表面张力、附着力、粘性和惯性等所决定,故航天员可以使用普通餐具进食具有一定粘稠度汤汁的食品。速溶汤粉和饮料都是在容器中复水后直接饮用的。水星和双子星座座舱中无热水供应,阿波罗飞船飞行时舱内有冷水和热水供应。天空实验室舱内还有冷藏和加热食品的装置。苏联从东方3号开始就尽量使用航天员所习惯的、含水量正常的食品。饮用水一般由地面携带。新鲜食品的优点是易于为航天员所接受; 缺点是在没有冷藏设备的情况下难以贮存,且重量和体积均较大。美国航天口粮的重量和体积参见表1。
美国对脱水航天食品的细菌学检验标准:
总需氧菌平皿计数 | 不大于10000/g |
大肠杆菌计数 | 不大于10/g |
粪大肠杆菌数 | 阴性/g |
粪链球菌数 | 不大于20/g |
凝固酶阳性葡萄球菌 | 阴性/5g |
沙门氏菌 | 阴性/10g |
航天食品对环境因素的耐受性能的鉴定要求与飞船的工程技术条件有直接关系,一般均按飞行中可能遇到的最苛刻条件要求(见表2)。
我国试制的航天口粮由主食、副食、糕点、糖果、汤粉及饮料等组成,主要为冷冻升华干燥食品和小块食品,适合国人的饮食习惯,经飞机模拟失重飞行及地面模拟环境试验证明符合使用要求。食谱按4天排列,采用每天4餐制。另有备用的饮料和食品。每天可供给的热量为2600kcal。连同包装在内,每份口粮的平均重量不大于800g,体积为1700cm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