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治粟内史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治粟内史 治粟内史官名。秦代始置,西汉沿置。掌租税钱谷等国家财政事务。景帝时改名大农令,武帝时更名大司农。参见“大司农”。 ☚ 宗正 大司农 ☛ 治粟内史官史。负责租税钱谷盐铁及国家的财政收支。秦代设置,后代承袭。汉景帝改称大农令,汉武帝改称大司农。北齐、隋、唐、金、元、明均沿置,只是名称稍有差别。归它管理的官员有太仓、均输、平准、都内、籍田五令丞和斡官、铁市两长丞。见《汉书·百官公卿表》。 治粟内史官名。秦代始设治粟内史,为九卿之一。西汉初期承用秦制,沿置此官。掌管绢谷、货币与租赋收入等财政事务。《汉书·百官公卿表》:“治粟内史,秦官,掌谷货。有两丞。”汉景帝后元年(前143)更名大农令。汉武帝太初元年(前104)更名大司农,后代则不再有“治粟内史”之名。 治粟内史 治粟内史官名。秦代置。掌农业政令及其税收。《汉书·百官公卿表》: “治粟内史 (秩中二千石),秦官,掌谷货,有两丞。景帝后元年 (公元前143年) 更名大农令。” ☚ 治仪正 治粟都尉 ☛ 治粟内史 治粟内史官名。秦置。职掌谷货。属下有2丞。汉初因之。高帝元年 “执盾襄为治粟内史”(《汉书·百官公卿表》)。景帝后元年 (前143) 更名大农令。武帝太初元年 (前104) 更名大司农。 ☚ 少府 大司农 ☛ 治粟内史官名。秦和西汉初期管理国家财政的官使。主管国家田租和各种钱物的收支。汉景帝时改称为大农令。秦汉时期国家财政与皇室财政已有明确的区别,治粟内史所执掌的财政事务为国家财政。当时地方郡县有出钱者,置铁官长丞主管。铁官亦属治粟内史管属。 治粟内史 治粟内史秦及汉初掌谷帛财货, 以充军国之用之官。为九卿之一, 凡全国赋税, 皆上报内史。属官可考者, 有太仓令、丞, 主谷藏; 平准令、丞, 掌物价, 主染色。参见“大司农”。 ☚ 十、经济职官 大司农 ☛ 治粟内史zhì sù nèi shǐ官名,秦汉皆置,中二千石,掌谷货。秦和汉初称治粟内史,景帝后元年更名大农令,武帝太初元年改称大司农。有丞二人。属官有太仓、均输、平准、都内、籍田五令丞,斡官、铁市两长丞,郡国诸仓农监、都水六十五官长丞,騪粟都尉等。王莽改大司农曰羲和,后又改称纳言。见《汉书·百官公卿表》、《后汉书·百官志》。 治粟内史官名。秦朝置,掌管国家钱谷租税的收入与支出。汉沿置,列为九卿之一,秩中二千石。景帝后元年 (前143) 改称大农令。 治粟内史官名。始于秦,掌财政收支。西汉初年沿置,景帝后元元年(前143)更名大农令,武帝太初元年(前104)改称大司农。参见“大司农”。 治粟内史官名。战国时赵国已有大田、大农之官,秦置治粟内史,掌管国家财政。有二丞,属官可考者有太仓令丞,详见“大司农”。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