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平帖
宋苏轼书,行书,纸本。曾为清宫收藏。今藏北京故宫博物院。《治平帖》 因帖中有“治平”两字而得名,书于神宗熙宁三年(1070),是迄今所见苏轼有年款可征之最早一件墨迹。其书行款疏朗,字与字之间距离较远,结字灵活多变,大小、肥瘦、长短不一。字多断而不连,但文气血脉贯通。用笔以中锋为主,间以侧锋取妍,欹侧中显工稳,圆活秀媚中筋骨自见。墨气浓润,精力弥满,韵致清雅,自然干净。赵孟頫题此帖云: “字画风流韵胜,难与暮年同论,情文懃至犹可想见。”苏轼(1037—1101),北宋大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 (今属四川)人。宋仁宗嘉祐二年进士,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自请出外,通判杭州、湖州。又以作诗“谤议朝逆” 罪,贬黄州。哲宗时召还,任翰林学士,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惠州、琼州 (今海南)。苏轼学识渊博,文为 “唐宋八大家” 之一,词开豪放一派,诗飘逸不群,又擅长书法、绘画,行楷尤绝,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为 “宋四家”。黄庭坚论苏轼书法,“少学兰亭,故其书姿媚似徐季海。至酒酣放浪,意忘工拙,字特瘦劲,迺似柳诚悬。中岁喜学颜鲁公、杨风子书,其合意不减李北海。至于笔圆而韵胜,挟以文章妙天下,忠义贯日月之气,本朝善书,自当推为第一。”
